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胃內鏡下肌切開術治療糖尿病胃輕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糖尿病;胃輕癱;胃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
胃輕癱是指無機械性梗阻的情況下胃排空延遲,病因包括麻醉劑使用、吸煙、糖尿病和外科術后并發癥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1]。糖尿病胃輕癱的原因考慮與長時間血糖過高、自主神經病變有關,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胃輕癱的發病率隨著上升。患者病程長、易反復,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當前,內鏡治療已廣泛應用于消化道疾病,經口幽門切開術(per-oral pyloromyotomy,POP)亦稱胃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gastric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G-POEM),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衍生技術,多項研究顯示,G-POEM治療胃輕癱安全可行,臨床有效率高,而合并不良事件發生率低,可能是胃輕癱潛在的一線治療方案[2-4]。目前,G-POEM尚未在臨床廣泛開展,我科近期采用G-POEM治療糖尿病胃輕癱1例,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43歲。因惡心、嘔吐1年余,再發伴嘔血1周入院。患者于1年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惡心、嘔吐,進食后發生,嘔吐物為多為胃內容物,伴腹痛、腹脹、反酸、噯氣,曾于多家醫院就診,診斷為2型糖尿病性胃輕癱,藥物治療效果欠佳,1周前上述癥狀再發,伴嘔吐后少量嘔血,于我院就診。既往確診2型糖尿病5年,目前行胰島素降糖治療,有高血壓史1年余,口服氨氯地平降壓。體檢:T 36℃,P87次/min,R 20次/min,BP 146/104mmHg(1mmHg=0.133kPa)。下腹部局限性膨隆,輕壓痛,余體征為陰性。全腹部CT示:①胃腔少許高密度影,出血?②雙側輸尿管稍迂曲、積水;③膀胱左后壁稍膨出;④直腸壁不均勻稍增厚。心電圖正常。入院后檢查:血常規:白細胞數(WBC)5.77G/L,血紅蛋白(HGB)106g/L,血小板數(PLT)173G/L;肝功能:白蛋白(Alb)35.6g/L,余正常;電解質、腎功能、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胃鏡示:反流性食管炎(B級),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Ⅱ級);胃電圖示:(餐前):整體胃胃電節律餐前異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過緩30%,胃竇胃電節律餐前異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過緩29%;(餐后):整體胃胃電節律餐后異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過速34%,胃竇胃電節律餐后正常,正常慢波為71%,(功率比)整體胃餐后/餐前胃電主功率比(PR)>1.0正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餐后主功率增加;胃竇餐后/餐前胃電主功率比(PR)>1.0正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餐后主功率增加;上消化道鋇餐示慢性胃炎、胃動力不足。詳見圖1A。
患者糖尿病胃輕癱診斷明確,既往行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于2020-06-12行G-POEM,以日本Olympus Q260G胃鏡觀察全胃,見幽門狹窄,胃鏡勉強通過,在胃竇前壁距幽門約5cm處行美蘭腎上腺素0.9%氯化鈉溶液溶液行黏膜下注射,采用Dual刀縱行切開黏膜層2cm,暴露并分離黏膜下層,建立黏膜下隧道,術中處理微小血管出血,隧道至超過幽門環0.5cm,于隧道入口1cm處切開幽門環肌直至隧道終點處,沖洗隧道,創面止血,以6枚鈦夾封閉黏膜窗,見幽門開放良好(圖2)。手術過程順利,觀察患者無皮下氣腫大,術后安返病房,禁食水,行耐信抑酸、左氧氟沙星針抗感染補液及營養支持治療,術后第3天患者恢復流食,自覺腹痛及惡心、嘔吐較前緩解,術后第6天復查上消化道鋇餐示胃張力中等,胃幽門管開放自如,無明顯造影劑滯留(圖1B)。給予辦理出院,囑患者院外繼續行抑酸藥物治療,術后電話隨訪,患者腹痛較前緩解,進食后無惡心嘔吐,現仍在隨訪中。
2 討論
胃輕癱治療方案包括調整飲食、藥物治療、腹腔鏡下幽門成形術及外科手術等。常用的治療藥物,包括動力藥,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多潘立酮、紅霉素等,藥物能夠提高胃動力、加速胃排空,緩解癥狀,但多為對癥治療,停藥后易反復,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不宜長期服用;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有緩解周圍神經病變、減輕神經痛等效應,但治療糖尿病胃輕癱作用有限。藥物治療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癥狀,但藥物不良反應多,且常常難以維持,易復發,需長須服用,總體效果欠佳。胃電刺激可以控制難治性糖尿病或特發性胃輕癱患者惡心、嘔吐等癥狀,但并沒有加速胃排空或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6],部分患者癥狀可能會復發或持續出現[7]。肉毒桿菌毒素治療胃輕癱有效,但效果的持續時間短;盡管支架治療可以改善胃輕癱,但支架移位限制了支架植入的應用。
胃輕癱的手術治療也做了大量研究,腹腔鏡幽門成形術完全切斷幽門括約肌,從而達到擴大幽門流出道的目的,便于胃排空,該方法用于治療胃輕癱安全有效,且能夠解決良性或迷走神經損傷引起的胃癱[8]。但手術均為侵入性操作,創傷大,且手術不能完全避免術后其他治療,亦限制其廣泛應用。因此,亟需更加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來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G-POEM是一種胃輕癱的新興療法。2012年,研究者首次在豬模型中證實內鏡黏膜下幽門切開術安全有效[9];次年,Khashab等[10]首次采用G-PO-EM治療胃輕癱患者,術后患者癥狀顯著緩解,自此,胃輕癱內鏡治療進入新的階段。G-POEM可增加幽門的最大直徑,但不會增加最小直徑和幽門擴張性,即該療法可增強幽門開放性,但可能不會損害其閉合性[11]。多數患者術后癥狀有所改善,尤其是嘔吐和食欲不振等癥狀,且術后有效率達71.4%~81.6%[12];效果與腹腔鏡幽門成形術相當,但創傷顯著減小[7,13]。對于G-POEM手術步驟、幽門肌切開長度和深度等問題尚未形成共識,本研究中筆者將黏膜下隧道的近端定位在距幽門約5cm處,垂直于幽門建立隧道至十二指腸球部,在隧道內用黏膜切開刀于幽門近端2cm處切開幽門環形肌至越過幽門環0.5cm,最后封閉隧道。患者術后未發生穿孔、出血等并發癥,且嘔吐癥狀緩解明顯。目前認為,G-POEM可以治療多種類型胃輕癱。2016年,周平紅等[14]首次在國內應用G-PO-EM治療外科術后胃流出道梗阻(幽門痙攣),患者近期療效顯著。譚佳成等[15]采用G-POEM治療胃大部切除術后胃輕癱長期有效率高。賀德志等[16]認為G-POEM治療不同類型的難治性胃輕癱短期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癥狀及胃排空功能,對外科術后及特發性胃輕癱患者療效更佳。G-POEM的不良反應發生與縱向黏膜切口、使用鉤刀使用夾子進行黏膜閉合以及內鏡醫師的經驗等因素有關,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腹痛、黏膜切開及腹膜炎[17],但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腹腔鏡可以解決術中穿孔等嚴重并發癥[18]。鑒于G-POEM仍是一項新技術,歐洲胃腸內窺鏡學會(ESGE)指南建議僅在藥物治療失敗時才考慮G-POEM[19]。本中心采用G-POEM治療后患者近期效果好,未出現不良反應,現仍在隨訪中,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G-POEM未來在胃輕癱治療中將會更加普及。
作者:劉曉波 徐文 孫傳濤 王茂生 郭艷 郜元軍 李勝保 單位:十堰市太和醫院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