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循證口腔醫學在老年人修復中應用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循證口腔醫學在老年人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 2017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在孟津縣人民醫院進行口腔修復的 598 例老年患者,根據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299 例。對照組采用對癥治療的方式進行修復,觀察組在循證口腔醫學的指導下進行對癥治療修復。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與治療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及治療滿意度均比對照組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采用循證口腔醫學指導老年人口腔修復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且患者的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口腔修復;循證口腔醫學;老年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結構的改變、不注意口腔衛生等各種原因會使得口腔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主要包括活動義齒、牙缺失和缺損、牙間食物嵌塞、咬合垂直距離過低等問題,以上問題均會導致牙疼,給人們帶來較大的痛苦,還會影響睡眠、生活、工作,對老年人的影響更甚[1]。臨床上對上述問題主要開展口腔修復進行治療,傳統修復方法以對癥治療為主,重點針對臨床癥狀進行修復,但容易忽視患者潛在的問題,基于此,臨床中提出了循證口腔醫學指導治療的方法,充分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治療[2]。本研究因此探究了循證口腔醫學指導下老年人口腔修復方法的臨床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 2017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在本院進行口腔修復的 598 例老年患者,根據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 299 例與觀察組 299 例。(1)對照組患者入院時間為 2017 年 4 月至2018 年 3 月,其中男性 183 例,女性 116 例,年齡 60 ~ 80 歲,平均年齡(68.34 ± 5.28)歲,患牙共 318 顆,其中 79 顆上頜磨牙、112 顆下頜磨牙、61 顆上頜尖牙、66 顆下頜尖牙。(2)觀察組患者入院時間為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其中男性 188 例,女性 111 例,患者年齡 61 ~ 82 歲,平均年齡(68.59 ± 5.58)歲,患牙共 322 顆,其中 77 顆上頜磨牙、115 顆下頜磨牙、60 顆上頜尖牙、70 顆下頜尖牙。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牙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1.1納入標準,年齡在 60 歲以上,經口腔檢查存在活動義齒、牙缺失和缺損、牙間食物嵌塞、咬合垂直距離過低等問題[3],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參與,且能配合研究的開展。1.1.2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神經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精神性疾病,無法配合本研究。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對癥治療方式,對患者的口腔問題進行修復治療。針對性分析患者口腔修復中發生的問題,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擬定解決對策,(1)活動義齒修復:對患者的牙齒進行 X 線檢查,根據 X 線檢查的情況,采取針對性治療,摘下活動的義齒,重新設計合適大小的義齒,佩戴義齒之前對患者的殘牙進行檢查,如沒有問題,重新佩戴義齒,避免過小佩戴難受,過大太松容易掉。(2)牙缺失和缺損:對患者的牙齒進行 X 線檢查,根據 X 線檢查的情況,采取針對性治療,如需必要進行手術治療,如不能進行手術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根據患者的情況決定是否保留殘根或者殘冠,是否進行義齒安裝。(3)牙間食物嵌塞: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對自身情況了解,描述的不清晰,因此在治療時要注意患者牙距過大,以及食物嵌塞的情況,必要時進行防嵌處理。(4)咬合垂直距離過低:將軟組織挫傷和咬合創傷的部位進行修復、去除,在患者接受,最合理的范圍對咬合距離進行修復,主要是對功能進行恢復。(5) 曲線不良:對患者的咬合進行調整,并且修復咬合創傷,將正中咬合位進行恢復,并且恢復咬合關系的穩定性,進而恢復患者的咀嚼功能。
1.2.2觀察組
患者在循證口腔醫學思想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具體包括 3 部分內容[5]:
(1)循證證據收集。在對患者實現基本檢查后,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搜集相應的臨床證據,具體包括臨床學術研究成果,臨床現典型案例及本院治療過程中接觸到的相關案例等。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分析治療患者情況的核心問題,并提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相關問題。最后,綜合上述信息為患者設計相應的治療方案。
(2)對癥治療。在循證口腔醫學的提示下,本研究在對癥的基礎上融合了心理治療與咀嚼康復治療的內容。針對老年群體因疾病而普遍存在的焦慮、抑郁心理進行專門的心理干預治療,維持患者良好、穩定的心理狀態,為充分治療提供心理層面的保障。同時,循證口腔醫學也提示了老年患者咀嚼能力缺失的問題。因而在基礎修復治療結束后,應針對患者進行咀嚼康復的治療,由淺入深,促使老年患者逐漸適應對不同類型食物的咀嚼。
(3)循證結果搜集。治療結束后,搜集患者的病癥治療情況,形成新的循證證據。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斷標準
(1)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采用《口腔醫學》[3]中設計的療效情況為治療效果的判斷標準,顯著:牙齒癥狀均恢復正常,咀嚼能力恢復;改善:牙齒癥狀均得到改善,咀嚼能力得到改善;無效:牙齒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咀嚼能力沒有改變。總有效率=(顯著+改善)/總例數 ×100 %。(2)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量表為本院自制的治療滿意度評分表,由患者及其家屬分別進行評分,總分的具體計算方法為:患者評分 ×60 % +家屬評分 ×30 %。設計總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得分超過 85 分為非常滿意,得分 60 ~ 85 分為一般滿意,得分低于 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 ×100 %。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1.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 sx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檢驗,P <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比對照組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討論
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功能退化、慢性疾病等原因,口腔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老年患者主要的口腔問題有活動義齒、牙缺失和缺損、牙間食物嵌塞、 曲線不良、咬合垂直距離過低等。引起活動義齒和牙缺失和缺損的主要原因有老年患者機體功能退化,骨質密度降低,牙齦萎縮,以及牙內髓減少,使得牙齒脆弱,極易出現缺損和缺失[6]。 曲線不良主要是由于后牙功能磨損,不良的咀嚼習慣等,造成咬合垂直距離過低的原因主要是牙槽骨萎縮,牙齒重度磨損,以及咬合支持的喪失等[7]。各種口腔問題均會導致咀嚼功能的障礙,影響老年患者晚年的健康生活。本研究因此探究了循證口腔醫學指導下老年口腔修復方法的臨床效果,研究結果提示:采用在循證口腔醫學的指導下對癥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 92.31 %,比對照組的 69.57 % 要更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這主要是因為循證口腔醫學指導下,充分提示了患者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歸納了相應的對策,對患者癥狀以外的潛在問題進行了發掘和處理。同時,本研究也分析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情況,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 93.31 % 比對照組 65.55 % 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這一結果提示了患者對循證口腔醫學的認同。綜上所述,采用循證口腔醫學指導老年人口腔修復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且患者的滿意度較高。
作者:朱會鋒 王孟麗 單位:孟津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