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壓瘡護理效果評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評價神經外科昏迷患者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對壓瘡發生率的影響。方法將2015年1月—2018年4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08例昏迷患者隨機分為2組,常規組54例行常規護理,干預組54例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比較2組患者在壓瘡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方面的差異。結果常規組壓瘡發生率18.52%,護理滿意度72.22%;干預組壓瘡發生率5.56%,護理滿意度90.74%。干預組壓瘡發生率低于常規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均顯著(P<0.05)。結論對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避免壓瘡發生,提高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壓瘡;預防性護理
壓瘡是指在壓力或剪切力、摩擦力作用下發生的局限性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于骨隆突處高發,亦可稱為壓力性潰瘍或更精確的壓力性損傷。壓瘡發生受外源性因素———作用于局部的機械力,內源性因素———年齡、意識狀況、軀體活動障礙、營養不良、皮膚狀態、自身疾病,醫源性因素———手術、醫療器械、使用麻醉鎮靜藥物等的共同影響;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和精神負擔,使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花費加大,還可并發低蛋白血癥延緩恢復,甚至因感染導致敗血癥、骨髓炎等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因此其有效預防和護理一直備受臨床關注。顱腦創傷、神經系統疾病或手術可致患者昏迷,為壓瘡的高危人群,我科對其針對性采取預防性護理干預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從我科2015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昏迷患者中抽取108例納入研究,以入院順序編號后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常規組54例,男36例、女18例,年齡28歲~72歲,平均年齡(48.56±5.75)歲,其中腦創傷30例、出血性腦卒中14例、腦血管瘤破裂6例,其他4例,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平均(6.53±1.07)分;干預組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齡26歲~71歲,平均(47.63±5.51)歲,其中腦創傷31例、出血性腦卒中11例、腦血管瘤破裂7例,其他5例,GCS平均(6.75±1.16)分。2組患者入院時均無壓瘡,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評分<10分,排除伴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及嚴重器質性疾病者。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因、GCS評分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加強管理責任護士完成首次評估后填寫壓瘡護理報告單,由科護士長審核后于24h內向護理部申報難免壓瘡,經護理部壓瘡小組下科再次確認后以書面形式向患者家屬告知壓瘡風險。床頭懸掛“高危壓瘡”警示牌,床尾設立翻身卡,每班仔細檢查受壓部位皮膚及相關情況,逐項填寫壓瘡護理記錄表,且必須床頭交接班。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的評估管理,實施護理措施的動態調整;科護士長每日不定時查房,督查護理措施的落實情況;護理部壓瘡小組每周到病房巡視2次,察看患者皮膚情況,提出指導性意見。
1.2.2嚴格減壓使用普通床墊患者每2h翻身1次,必要情況下1h1次;使用氣墊床者可3h~4h翻身1次,以身體與床面呈30°的側臥位為主,間或平臥,但須注意時間應相對較短。側臥位時雙下肢彎曲膝間夾枕,平臥位時小腿、腰部、肩下墊枕;于骨隆突部位粘貼泡沫敷料或水膠體透明貼以進一步減輕其所受壓力。須將床頭抬高時應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最小角度,不得超過30°,以減少剪切力。注意醫療器械造成的壓瘡隱患,血壓袖帶、指脈氧夾2h~3h更換1次部位,管路壓迫皮膚處墊紗布。
1.2.3皮膚保護翻身或更換床單、衣物時須多人配合進行,盡量將患者身體抬起脫離床面,動作輕柔,禁止拖拽或推拉。受壓部位皮膚可涂以油性潤膚品以減少摩擦,緩解其所受壓力,避免用力按摩。昏迷患者二便失禁,可予以墊尿不濕、使用接尿袋和一件式造口袋等以減少排泄物對皮膚的刺激;便后及時清洗,以會陰部撲爽身粉、稀釋凝膠噴霧等方式減少局部潮濕,降低皮膚受損概率。每日早晚用溫水擦拭患者全身各1次,出汗較多時以棉布隨時擦干;注意不得使用刺激性較強的清潔劑,或以紗布等粗纖維制品反復擦拭局部,避免對皮膚角質層造成損害。保持床單平整、清潔,汗濕或污染時要及時更換。
1.2.4營養支持給予患者全身營養支持,通過勻漿飲食或營養液鼻飼保證維生素、蛋白質、脂肪及礦物質的攝入,熱量每日不低于30~35kcal/kg,蛋白質每日不低于1.25~1.5g/kg。可間斷通過靜脈途徑給予脂肪乳劑、氨基酸補充,以提升整體營養水平。定期對患者的營養學指標進行監測,包括實驗室檢查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測量上臂肱三頭肌肌圍、肌皮褶厚度等,根據評估結果調整膳食營養供給,避免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
1.2.5健康教育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根據其受教育程度及理解能力,通過文字資料、視頻、宣講等方式使其知曉壓瘡的成因、危害及危險因素,掌握其好發部位、檢點、預防措施,消除認識誤區。護理時要求家屬在一旁協作,護理人員對操作步驟進行講解、示范,指導患者家屬模擬操作,糾正其不規范和錯誤之處,直至能獨立完成并熟練掌握。
1.3觀察指標
以美國壓瘡咨詢委員會和歐洲壓瘡咨詢委員會(NPUAP/EPUAP)2014版壓瘡預防和治療指南作為評估標準[2],統計2組觀察對象的壓瘡發生率,壓瘡評估標準:Ⅰ期:皮膚完整,局部出現手指壓迫后無發白現象的紅斑;Ⅱ期:真皮層缺損,可表現為淺表潰瘍或完整/破損的水皰;Ⅲ期:皮膚全層缺損,皮下脂肪暴露,肌肉和骨骼不可見,可伴竇道;Ⅳ期:組織全層缺損,肌肉組織和骨骼暴露,多伴竇道,部分創面有焦痂覆蓋或腐肉存在。不可分期:創面完全由焦痂或腐肉覆蓋,將其去除有效暴露創面基底部后才能對深度及分期進行判斷;可疑深部組織損傷:皮膚完整,皮下軟組織受損,局部可出現皮膚顏色改變(栗色或紫色)、血皰,創面可迅速出現焦痂及組織暴露。對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我科自制問卷進行,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四級標準,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壓瘡發生率比較
常規組發生Ⅰ期壓瘡5例、Ⅱ期壓瘡3例、Ⅲ期壓瘡1例、可疑深部組織損傷1例,壓瘡發生率18.52%;干預組發生Ⅰ期壓瘡2例,Ⅱ期壓瘡1例,壓瘡發生率5.56%。干預組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χ2=4.285,P=0.038)
2.22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常規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2.22%,顯著低于干預組的90.74%(P<0.05)。見表1。
3討論
局部長時間受壓是壓瘡的直接促發原因,垂直壓力可使毛細血管血流速度減慢,引起組織供氧不足;剪切力可使血管相對位移阻斷血液供應,致深部組織受到損害的同時加重皮膚損傷;摩擦力可使皮膚角質層遭到破壞,致炎細胞聚集,皮下組織充血、水腫,真皮層壞死。而正常情況下毛細血管承壓范圍為10~30mmHg,當超過70mmHg的受壓強度持續2h,局部組織便可因血液循環阻塞、缺氧及酸中毒、淋巴細胞浸潤、缺血再灌注損傷等出現不可逆損傷[3]。昏迷患者為壓瘡高危人群,我科對其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取得一定效果,相對常規護理在降低壓瘡發生率和提高護理滿意度方面均有顯著差異(P<0.05)。首先,完善流程管理可加強環節質控、規范護理行為,院-科兩級質控體系在提高臨床護士責任意識的同時,保證了壓瘡防控中觀察、評估及護理措施的不間斷性和有效落實,從整體上提升了預防和護理質量。其次,實施具有嚴格醫學證據的減壓及皮膚保護措施,根據壓瘡發生的直接原因有選擇性地進行針對性強且科學的護理干預,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了風險因素。再次,國內外研究均表明營養不良是壓瘡形成和影響其愈合的直接原因,血清白蛋白<3.5g/L時壓瘡風險增高5倍,低體重指數和低蛋白血癥是壓瘡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4];定期進行營養評估,合理配比及調整膳食營養結構,提升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可顯著降低壓瘡發生風險。最后,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多病情危重,意識清醒后仍需長時間臥床甚至植物生存終身臥床的情況并不鮮見,針對患者家屬實施完善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對壓瘡危害性的重視程度及主動預防護理能力,從而使家庭照護過程中壓瘡預防的依從性和落實效果得到保障。綜上所述,針對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避免壓瘡發生,提高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賈紅影,段征征,吳欣娟,等.臨床護士壓瘡風險評估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6,30(13):1537-1540.
[2]王泠.2014版國際《壓瘡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解讀[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5):577-580.
[3]董曉江,呂巧蕓.壓瘡防治新進展[J].護理研究,2010,24(17):1516-1518.
[4]蔣琪霞,郭秀君,管曉萍,等.綜合性醫院獲得性壓瘡危險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28(20):62-64.
作者:來瑩瑩 單位:晉城煤業集團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