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預防醫學課程中項目式教學法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探討項目式教學法在預防醫學專業課程中應用的可行性。方法以“衛生理化檢驗和微生物學檢驗”課程為例,從確定項目任務、制定計劃、組織實施、評估總結幾個階段進行項目構建,并對實施項目式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從考核成績、教學單位的綜合評價兩個方面進行效果評定。結果項目式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相比,學生的理論學習成績、實踐技能成績、綜合成績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教學實習單位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項目式教學法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值得在預防醫學專業課程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項目式教學法;教學設計;效果評價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我國衛生監督體制的改革和衛生防疫工作職能的轉變,對預防醫學人才的類型、知識結構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的社會對預防醫學人才的需求,除了要體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醫學專業知識與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更注重學生的專業工作能力。傳統教學中以教材為中心,強調以“知識為本位”,雖然能夠完成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職業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已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團隊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核心,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課程項目為驅動,強調對學生知識、素質與能力的三維培養,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與綜合實踐能力[1]。它是將傳統的學科體系中的知識內容轉化為若干個教學項目,圍繞著項目組織和展開教學,使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全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協助作用,以學生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2]。我們將“團隊項目式教學法”應用在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以“衛生理化檢驗和微生物學檢驗”為例進行項目式教學法的構建與評價,初探其效果。
1方法
1.1項目選定根據課程具體教學內容,以考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為目標,選取符合公共衛生工作要求的核心內容作為團隊項目,具體選定研究項目包括空氣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食品理化檢驗和生物材料理化檢驗。
1.2項目式教學法的實施隨機抽取一個班級進行項目式教學法。其余班級進行傳統教學法教學。項目式教學法具體過程如下:
(1)布置任務: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組6-8人,每個小組布置一個研究項目,并細化每個項目的具體任務和量化標準。
(2)制定計劃:每個小組領到項目任務后查閱相關文獻,討論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包括確定項目任務、工作計劃、實施計劃、預期結果等。
(3)任務實施:周末或課余時間每個小組攜帶采樣儀器,深入現場進行布點、采樣,指導老師一同深入現場,對于學生現場實踐過程出現問題給予及時指導。
(4)成果展示: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每個小組隨機指定1-2名學生,針對本項目講解具體實施過程,樣品采集過程中注意事項,成果展示,并解答其它同學提出的問題。
1.3項目式教學法評價指標的選定采用自制的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學生自填式問卷、教師評價問卷、實習工作單位調查問卷等,相關內容如下:學生態度,如學習興趣、學習參與度、課外學習時間等;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如同學交流互動情況、項目的策劃與團隊管理、資料收集、成果制作與展示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如所選項目是否合理、教師態度、教師的指導作用等;學生對本課程的期望,如是否期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如學生學習積極性、知識掌握程度、實驗技能考核等。教學實習單位的信息反饋,如學生動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1.4數據分析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進行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在采用項目式教學法的30名學生中進行調查,對這種教學方法感興趣并能積極參與的占86.67%,興趣一般的占10.00%,不感興趣的占3.33%。學生每天課外學習時間超過2小時的占26.67%,1-2小時的占56.67%,少于1小時的占16.67%。在項目的策劃、資料收集、成果展示等過程中能和同學交流積極探討的達到90%。在學生對教師評價中,學生認為教師所選項目合理的占90%,比較合理的占10%;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做到和老師及時交流的占83.33%,沒有進行交流的占16.67%;認為教師能起到有效指導作用的占96.67%,認為教師沒有起到指導作用的占3.33%;93.33%的學生希望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2.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結果項目式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相比,學生的理論學習成績、實踐技能成績、綜合成績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項目式教學法高于傳統教學法,具體結果見表1。
2.3教學實習單位對學生評價結果教學實習單位根據學生在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表現給出具體評價,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項目式教學法優于傳統教學法。具體結果見表2.
3討論
目前我國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教育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社會對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實踐能力、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對預防醫學專業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以加強學生公共衛生現場工作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團隊項目教學法在其它領域教學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雖然在醫學教育中應用不多,但朱舜[4]、張月珍等[5]進行的研究,也證實了項目式教學法在一些醫學課程中應用的可行性。本學院預防醫學專業課程是小班授課,很適合開展此種教學方法,預防醫學專業課程前期已經進行了教學內容上的改革,將各專業的實驗課程進行了整合,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能進一步優化課程改革效果。項目式教學法由確定項目任務、制定工作計劃、實施計劃、成果展示與評估幾部分構成,其能否成功實施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1)項目的選定:項目選定是否合理是整個教學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首先項目要包含全部教學內容,盡可能自然、有機地結合多項知識點,并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能緊密結合;其次項目的難易度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要被大多數學生喜愛,并可以用某一標準公平準確地給予評價;再者每個項目都應該有具體的學習目標、內容說明、項目任務、時間要求、評價標準等內容。
(2)教師的角色定位:在項目式教學中,學生轉變為主體角色,教師也要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教師的角色定位的準確性關系到整個教學的成效。在收集相關信息過程中,教師應該作為知識和信息的引導者,尤其在學生碰到困難時,教師要協助他們獲得相關知識。在成果展示階段,教師起到控制學生演講時間、調節現場氣氛和協調可能出現的矛盾的作用。教師要在每一個項目教學完成后對項目設置、教學環節、教學效果和教學資料進行梳理與總結。認真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最好形成書面記錄,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3)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項目式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交流溝通能力,反過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也是項目能否順利實施的保障。團隊中的每名同學都要有團隊意識,在項目實施階段不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更要和其他同學密切合作,交流協商,保證整個項目協調有序進行。在成果展示階段,不能簡單的將每個人的研究結果簡單堆砌在一起,應該從整體角度去解讀任務,每個組員都要掌握團隊成果的全部內容,才能提高整個團隊的競爭力。項目式教學法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討論、評價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獲得知識的途徑,提高掌握知識的效率,增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注意學生社會能力及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他們走出校門,快速融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項目式教學法在“衛生理化檢驗和微生物學檢驗”的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在預防醫學專業課程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芳.團隊項目教學法在《護理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醫療研究,2011,25(7):1769-1770.
[2]宋朝霞,俞啟定.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式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1):96-104.
[3]周健,李鴻成,張亞娟,等.創新項目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教”和“學”的促進和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6(1):116-117.
[4]朱舜,張昊,汪小玉.團隊項目教學法在全科醫學概論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7A):2196-2199.
[5]張月珍.項目式教學法在兒科學課程中的應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1(11):32-33.
作者:高金霞 李秀元 范興君 劉鳳海 牛瑩瑩 史東文 單位:牡丹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