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體下的醫患關系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結果
(一)稿件數量和分布從2006到2012年,總共收集到的樣本有164篇。其中2006年21篇,占總量的12.80%,2007年16篇,占總量的9.76%,2008年19篇,占總量的11.59%,2009年23篇,占總量的14.02%,2010年27篇,占總量的16.46%,2011年31篇,占總量的18.90,2012年27篇,占總量的16.46%。由此可見,稿件數量分布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二)事件性質本研究將所報道的事件根據性質分為正面、負面和中性三類,這一分類只針對事件本身,而不涉及媒體在報道中的立場傾向。正面指所報道的事件體現了和諧的醫患關系或者有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負面指所報道的事件體現了醫患矛盾或者不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統計結果表明,事件性質為正面的報道為59篇,占總量的35.98%,負面的報道為90篇,占總量的54.88%,中性的為15篇,占總量的9.14%,負面報道明顯高于正面報道,兩者相差17.9%。我們將每一年所報道的事件的性質做了進一步對比,見圖1。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正負面報道比例差波動較大。從2006—2008年,正面報道在數量上高于負面報道,從2009年開始,正面報道數量開始低于負面報道,2009年和2010年的情況尤為突出。從2009年開始,負面報道數量大幅度上升,但正面報道數量沒有太大的變化。
(三)報道主題本研究將報道主題分為8類。由表1可知,報道主題主要集中在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醫患暴力沖突事件、醫方其他負面事件(如醫生拿回扣、醫院用假藥等)、醫院/醫生正面形象宣傳這四個方面。其中“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這一主題的比例最大,占總量的33.54%。筆者認為,由于醫患雙方醫療知識和信息的不對稱,醫患溝通的不及時等問題,最容易造成醫患矛盾。在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中患方往往會向媒體求助,因此該主題的報道比較多。正面主題主要集中在醫院活動和醫院、醫生的正面形象宣傳。負面主題主要集中在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和院方的其他負面事件。關于醫患關系現狀評析的報道所占比例最少。
(四)報道版面由表3可知,關于醫患關系的報道主要集中在A版,占了總量的52.44%。A版中的新聞大多為要聞,相對于其他版面的新聞更為重要,這也從里一個側面表明,醫患關系已成為當今的社會熱點問題。我們將A版所刊登的相關報道按其性質做了進一步分析。結果表明,在A版刊登的正面報道有25篇,占正面報道總量的42%,而負面報道有53篇,占負面報道總量的59%,由此可見在A版刊登的報道中,負面報道多于正面報道。
(五)報道體裁由表4可知,報道體裁主要是消息,占了79.88%,深度報道比較少,不到2%,可見《錢江晚報》對醫患關系問題的深入挖掘不夠。表中的圖片新聞,多數為圖加簡短的說明,因難以歸入其他體裁類型,故單獨列出。
(六)新聞來源從表5中得知,新聞來源最多的是《錢江晚報》自采,其次是轉載和綜合,轉載新華社的報道排在第三。網絡博客文章的引用有4篇。
(七)信息來源本研究將信息來源分為官方、民間、網絡和其他四類。官方信息來源主要是指政府、衛生部門、醫院,民間信息來源主要是指讀者熱線電話、讀者來稿等等,網絡信息來源主要包括網友發帖、微博等等。由表6可知,在《錢江晚報》的信息來源中官方信息占了很大的比例,是民間信息來源的兩倍多。民間信息來源較少。其他一類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指未提及信息來源的報道。
(八)語義傾向語義傾向是指不受事件本身的性質影響,而是媒體在報道中的用詞、報道方式等等造成的報道傾向。由表7可知,《錢江晚報》有語義傾向的報道比較少,只占總量的12.25%,不到兩成。絕大多數都為中性報道。
(九)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中的引用信息方在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中,引用多方提供的信息是客觀呈現事實的關鍵。由表8可看出,《錢江晚報》醫療糾紛類報道中所引用事件涉及雙方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的報道數量最多。其余五項分類報道數量相差很小。
二、分析與討論
(一)稿件數量分布從研究結果來看,有關醫患關系的報道數量除了2007年略有下降,此后一直呈上升趨勢。2009年的“黑色六月”將醫患矛盾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①“黑色六月”引發了一系列關于醫患關系的思考,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受到廣大關注,不少地方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措施制止惡性醫鬧事件,從而增加了醫患關系問題的報道量。
(二)所報道的事件性質從所報道的事件性質看,負面報道數量遠遠大于正面報道,特別是在2009年起,負面報道開始大幅度上升,而正面報道的數量沒有太大變化,筆者以為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1.新聞的特性治病救人是天職,因此醫生為病人盡心盡力往往不會成為新聞,而病人由于醫生失誤所受到的傷害卻容易成為新聞,而且負面新聞更能引起受眾的關注,或者說更具有新聞價值。2.醫療糾紛頻發,正面報道呆板單一醫療糾紛特別是含暴力性質的醫鬧事件越來越多,僅2009年上半年發生的醫療糾紛就達550起,其中暴力性質的醫鬧事件22起,醫患關系問題已經成為受眾的關注熱點,媒體自然加強了這方面新聞的挖掘和報道。另一方面,正面報道的內容卻始終呆板單一,主要是醫院活動、醫院體制改革、醫生所獲獎項、醫生獻血等等,缺乏與時俱進。《錢江晚報》作為一份發行量和影響力都比較大的都市類報紙,具有相當的“設置議程”能力,[3]在醫患矛盾尖銳化的背景下,媒體集中報道醫患關系的負面新聞,讓醫患矛盾成為輿論中心議題,易擴大這些負面報道的負面效應。[4]
(三)報道主題本研究將報道主題分為8個方面,《錢江晚報》在各個主題上的報道分布不均,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醫患沖突和醫方負面報道這些主題占總量的接近一半。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醫患沖突、醫生受賄等內容容易抓住人們的眼球,激起人們的感情共鳴,具有較大的輿論影響力。而醫院/醫生正面形象宣傳、和諧醫患關系宣傳、醫院活動宣傳等主題大多局限于社區義診、醫生獻血、專家號網上預約方便受眾等,相對于負面主題而言顯得單薄無力。這種正負面報道主題上的不平衡直接導致負面報道的輿論影響遠遠高于正面報道。從各類主題的報道數量看,“醫患關系現狀評析”所占比例有待提高。筆者認為,現狀評析是各種主題當中比較容易把握全局、對輿論進行有效引導的一種報道主題,但是在《錢江晚報》的醫患關系報道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四)所在版面由研究結果可知,醫患關系報道的版面集中在A版,一般而言A版的新聞內容多為要聞,相對于其他版更為重要。近年來醫患關系一直受到輿論關注,媒體比較重視這類新聞的挖掘,并將之放在重要的版面。進一步分析,筆者發現,同樣是有關醫患關系的報道,正面報道刊登在A版的數量占總量的42.40%,負面報道刊登在A版的數量卻占到58.82%,后者高出將近兩成。筆者認為,報道版面直接影響報道的閱讀量和影響力。鑒于負面報道的量本來就遠高于正面報道,建議《錢江晚報》適當調整正負面報道的版面安排。
(五)報道體裁從報道體裁看,消息類報道占了將近八成,而深度報道和評論不到一成。消息作為一種最常用的新聞體裁主要是以簡潔的語言文字傳播新近事實,但一般不會詳述經過,缺少細節。筆者認為,媒體不只是傳播,更肩負著監督和引導的作用。深度報道能夠全面地展現事件的過程,剖析事件并揭露隱含在事件背后的東西。評論則是最能夠起到輿論引導的一種體裁,記者在尊重客觀事實的情況下,對事件進行更多的分析和解讀,有助于輿論引導。但是這兩種體裁在醫患關系報道上所占比例非常少,這是媒體需要加強的部分。
(六)新聞來源從新聞來源看,“本報”占了75%,在醫患關系報道中《錢江晚報》注重掌握第一手資料,更能夠保證報道的客觀真實。在新聞來源中有一項是網絡,主要是轉載的一些醫生博客內的文章。目前不少醫院開通了網絡平臺,并提倡醫生下班后在網上解答病人疑問,這對加強醫患交流往往起到積極的作用。當然,由于網絡信息參差不齊,媒體擴大新聞來源的同時,應加強對轉載信息的核實求證。
(七)語義傾向造成醫患關系惡化的原因很多,有醫療體制的原因,也有醫患溝通不及時以及醫生和患者的自身原因。負面事件的不斷曝光,造成了受眾對醫院、醫生的刻板印象,個別醫生的收取賄賂、不負責任讓人對醫生整個群體產生懷疑。因此,媒體在報道中特別是報道帶有爭議的事件時,語義上做到公正客觀就顯得尤為重要,記者在采寫中的立場偏頗容易造成錯誤的輿論引導。《錢江晚報》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絕大多數是中性報道,具有語義傾向的報道所占比較很少。
(八)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中的信息引用方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報道中引用不同方的信息和觀點會直接影響讀者對事件的理解。在醫療糾紛中,患者和醫生常常意見不一,如果僅僅引用一方觀點,輿論就可能偏向這一方,因此在醫患關系報道中需要引用多方信息,做到客觀公正,除了涉事雙方的意見外,最好補充權威機構或專家的觀點。從本研究結果看,報道所引用的第三方觀點,大多來自衛生主管部門、法院等,而很少有權威的專家和民間觀點。此外,報道中只有一方提供信息的數量仍然不少,筆者認為,在采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力爭采訪到至少兩方,才能保證報道的公正客觀。廣州的“八毛門”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記者只聽取了患者一方的信息,沒有向醫院或相關專家核實,鬧了個大烏龍,雖然事后當事者賠禮道歉,但是對醫院造成的名譽損害已經難以彌補。
三、思考與建議
(一)平衡正負面報道,豐富正面報道主題從研究結果可知,《錢江晚報》所刊登的正面報道數量遠少于負面報道,且主題單一,版面位置也處于劣勢。筆者認為,在如今醫患矛盾尖銳化、醫生形象妖魔化的環境下,平衡正負面報道,加強正面報道的挖掘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有關醫患關系的正面報道不僅主題單一,而且有軟文嫌疑。受眾往往關注與其日常生活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主題,因此在正面報道中應該注重那些能讓百姓感同身受、易產生情感共鳴的報道。在正面報道中,盡量采用客觀中性的語言,避免大篇幅的贊美,否則極易引發讀者的逆反心理。
(二)加強深度報道和評論在本研究所收集的研究樣本中,深度報道和評論的數量非常少。筆者認為,媒體若要較好地承擔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社會責任,就不能停滯在淺層的消息傳播,而應深入挖掘事件的過程和原因,并作出客觀深入的評析。比如,醫鬧事件的背后反映了患者怎樣的心理,對于醫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三)進一步加強對網絡資源的利用從信息來源看,《錢江晚報》已有少數報道開始利用網絡資源,例如轉載醫生博客博文,在微博、帖子中尋找新聞線索等。雖然比例很小,但這不失為一種創新和嘗試。在互聯網基本普及、新媒體得到廣泛應用的今天,網絡微博、論壇、博客已經成為一種很好的信息載體和言論發表平臺。傳統媒體在報道中加強與網絡媒體的合作,不僅體現在選題、數據的搜索上,還應該多引入網友的聲音,因為它往往代表著真實的民間聲音。
作者:方建移單位: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