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烏腺金絲桃的藥理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檢索了國內相關醫學文獻,闡述烏腺金絲桃的主要藥理作用,對抗抑郁、抗心律失常,對心肌缺血作用及其他作用研究進行了敘述,概述了近年來烏腺金絲桃的藥理研究進展。
關鍵詞:烏腺金絲桃;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烏腺金絲桃(HypericumattenuatumChoisy)性平、味苦,歸心經,為藤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有趕山鞭、小茶葉、穩心草等,在我國分布于東北、華東、華北、甘肅等地[1]。烏腺金絲桃全草入藥時能治療跌打損傷,乳汁缺乏,風濕關節痛等病癥。外用時,可治療創傷出血,癰疔腫癰[2]。近年來,烏腺金絲桃在藥理方面的研究已有了很大的進展。
1抗抑郁的作用
李冀等[3]利用不同劑量的烏腺金絲桃水煎劑,來觀察小鼠被倒掛時所掙扎的時間與在水中小鼠的不動時間,并與陽性對照組進行比對,表明了烏腺金絲桃在抗抑郁方面有明顯的效果。李冀等人通過對烏腺金絲桃是否會影響單胺類中神經遞質5-HIAA和5-HT含量[4]進行了研究。通過觀察與對比發現,用烏腺金絲桃高劑量給藥的小鼠對糖水的偏愛程度很高,并且經檢測該類小鼠的單胺類神經遞質中5-HIAA、5-HT含量有明顯的上升,驗證了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2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李冀等[5]觀察氯化鈣所致心律失常的影響及對氯仿所致小鼠心室顫動中烏腺金絲桃的提取物的作用,發現利用氯化鈣所致的心律失常時間被延緩,并且利用氯仿所導致的心室顫動被其提取物明顯降低了發生的幾率。馬育軒等[6]在大鼠心肌細胞心律失常模型中,利用烏腺金絲桃中的總黃酮研究在L型鈣通道電流中的影響,說明了其總黃酮有著較好的矯正心律失常異常的作用。
3對心肌缺血的作用
付殷報道烏腺金絲桃與黃芪配伍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7],發現烏腺金絲桃比黃芪1∶2組明顯降低了MDA的含量,并能明顯提高SOD的活性。并且明顯降低了大鼠心肌細胞的凋亡指數和明顯降低Caspase3和TNFα的蛋白量。證明了烏腺金絲桃與黃芪以一定的比例對心肌缺血起到保護作用。李冀等[8]在實驗研究中觀察到,在烏腺金絲桃和丹參的比例為1∶2時,小鼠的SOD活性得到了顯著的上升,MDA的含量顯著下降,并且磷酸肌酸激酶與乳酸脫氫酶也得到了降低。其配伍可以延長小鼠的抗缺氧時間,證明了烏腺金絲桃的配伍對心肌缺血能夠起到保護作用。才振國等人在心肌缺血方面對HSP70、NF-κBp65的影響探究烏腺金絲桃和當歸配伍的相關作用[9],觀察到烏腺金絲桃與當歸配伍的比例為2∶1時,HSP70蛋白的顯示被提高并且NF-κBp65蛋白有所下降,說明該配伍可降低心肌細胞的凋亡,對心肌缺血起到保護作用。
4其他作用
烏腺金絲桃還具有抗炎和抗風濕作用,烏腺金絲桃可降低類風濕關節炎大鼠過高的NO及VEGF含量,說明烏腺金絲桃有著抗炎作用[1]。另外,在最近研究中還發現,烏腺金絲桃提取物體外具有抗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作用[10]。
5結語
綜上所述,烏腺金絲桃有著抗抑郁作用,抗心律失常、心率衰竭,對心肌缺血和抗炎等作用,此外,其還有抗風濕,抗病毒的作用,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其更多的價值,為藥物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武斌,于海龍,高彥宇,等.趕山鞭(烏腺金絲桃)的現代研究概況[J].中醫藥信息,2018,35(01):129-131.
[2]馬育軒,王艷麗,周海純,等.烏腺金絲桃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12,40(06):125-126.
[3]李冀,石鑫,高彥宇,等.烏腺金絲桃抗抑郁作用的藥理研究[J].中醫藥信息,2012,29(02):16-17.
[4]李冀,吳全娥,高彥宇,等.烏腺金絲桃對抑郁癥大鼠海馬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5-HT及5-HIAA的影響[J].中醫藥信息,2012,29(05):18-20.
[5]李冀,滕林,高彥宇.烏腺金絲桃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J].中醫藥信息,2008(06):32-33.
[6]馬育軒,王艷麗,高彥宇,等.烏腺金絲桃總黃酮對大鼠心肌細胞心律型型鈣通道電流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06):2119-2122.
[7]付殷,高彥宇,曹明明,等.烏腺金絲桃與黃芪配伍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醫藥信息,2017,34(01):6-10.
[8]李冀,曹明明,高彥宇.烏腺金絲桃與丹參配伍對心肌缺血模型動物影響的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2,40(01):17-19.
[9]才振國,李冀,車思樺,等.烏腺金絲桃與當歸配伍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心肌HSP70、NF-κBp65表達影響[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8,32(02):31-33.
[10]陳惠杰,刁磊,黃小丹,等.烏腺金絲桃中金絲桃素超聲提取工藝及其抗病毒性能[J].精細化工,2019,1-8.
作者:張壯 陳國棟 陳惠杰 單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