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宋朝醫學教育制度發展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宋徽宗時期醫學教育的發展狀況
1.宋前期太醫局的發展。
部分學者認為太醫局是出現在淳化三年的五月,史料記載當年發生瘧疾,太宗下詔,命太醫局選擇醫士參與瘧疾的救治工作,這是有史料可考的最早的有關太醫局的記載。這說明太醫局的存在較早,只是真正發揮作用是在后期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太醫局是創立于慶歷三年,在范仲淹推出的改革維新活動中,在興學活動的帶動下,推進了醫學教育,太醫局作為正式的醫療教育機構在此時獨立存在,并確立了基本章程。雖然太醫局成立的確切時間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是宋朝的醫學教育專業化、正規化發展是從慶歷年間開始的,也是在這一時期,太醫局的制度完善起來了。
2.宋徽宗所設立的國子監醫學是當時醫學教育發展的頂峰。
宋朝政府在醫學教育的推廣上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在當時醫學生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很多有才華的學子不愿加入。這種情況在宋徽宗時期有所改變。崇寧二年,徽宗下詔將醫學教養隸屬于國子監,將醫學的地位等同于“三學”的地位,此時被稱作太醫學,與此同時廢除太醫局,對于醫學生的管理與待遇全部等同于太學學生,在對學生的培養方面,不但注重理論知識的教育,同時也十分重視對學生醫療實踐的培養。這一系列的舉措,大大提高了醫學教育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儒士學醫,這一時期的醫學教育的發展較為快速。徽宗時期的太醫學發展至政和七年到達頂峰,但是這種輝煌也不過是曇花一現,在宣和二年的時候,面對內憂外患,徽宗下詔將太醫學廢除。
二、宋徽宗對當時醫學教育制度的完善
1.擴大了醫學生生源。
徽宗時期醫學生生源較為復雜,有醫生世家來的,有通過官員舉薦來的,有從京城官學來的,也有經過考試錄用來的,在徽宗年間醫學考試已經發展得較為規范,被稱作春試的醫學考試每年能夠找到三百名左右的學生,到了政和年間,一些來自地方的人才也可以參加考試入學太醫局。還有一些醫學生自身無任何背景,他們要么是名醫,要么就是因為給臣僚宮妃治病而得到奏補的機會入學,但是由于只是通過一次成功的治療而得到的太醫局入學資格:第一,不能對學生的全面素質進行確定;第二,這種奏補入學本身就存在太大的主觀因素,缺乏公平性,為保證生源的質量,這一入學途徑后來被廢止。還有一個重要的生源就是官宦子弟,特別是醫官子弟。宋朝選官有一種常用的方法就是“門蔭”,像醫官這種技術官也可以這樣來獲取。但是在士大夫眼中,認為這些技術官不學無術,只是憑著一門技術就可以出仕,他們自身的道德約束能力同儒士相比要差很多,所以他們的人品被士大夫所不屑,也因此而受排擠。
2.完善醫學教育課程設置與教學。
徽宗時期,太醫學設立于崇寧二年,為方便高級醫士的培養,當時的太醫學設立了三科,一共有13門。三科相當于現代教育中的院系,分別為:瘍科、針科與方脈科。在這三科下面又設有二級專業,其中在瘍科下設立書禁、傷折、金瘡、瘡腫四科;在針科下設立針科、灸科、眼耳科、咽喉科、口齒科共五科;在方脈科下設立風科、產科、大風脈科以及小風脈科共四科,所有的加在一起有13門。徽宗時期太醫局在教學方面主要是兩大塊,分別為醫學理論與職業道德。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是講授法,輔助的有觀摩法與實踐法。在職業道德的教育上,除了通過講授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以外,還在制度中與立法上對醫士的職業道德作出了明確的規范。宋朝政府對太醫局學生進行了規定,其在實習期間是不允許向病人收取診金以及物品的,如有違反以偷盜論罪,特別是在規范部隊中的軍醫上尤為嚴格,即便是病人主動奉送的,也不允許收取。
3.擴大辦學規模。
對辦學規模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便是學生的數量,學生數量的多少可以對當時教育情況進行反映,宋朝太醫局學生數量在徽宗年間就已經達到了三百人左右,是宋朝醫學教育發展的最鼎盛時期.當時的醫學辦學已經趨于標準化與制度化,是規模最為龐大、完善的一個時期。
4.完善醫學生考核與就業方向。
在徽宗時期,對于醫學生的考核制度也比較完善,共設定三場考試,為醫學考試的模式奠定了基礎,其具體的是前兩場分別考的是理論知識類,最后一場考的是實踐,與現代的病例分析與模擬試診相似,對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進行考核。在太醫局就讀的醫學生,在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是留在中央,作為御醫在宮廷中行醫;第二種是在太醫局以及其他地方上的醫學教育機構,傳授醫學知識;第三種是在地方上擔任醫官或者任職地方官。
三、宋徽宗對當時醫學教育發展的影響
1.為醫學教育大力發展創造了條件。
宋徽宗時期醫學教育的發展受宋朝時代背景影響較深,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宋朝是科技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時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這一時期的文人士大夫也是擁有很大的自由活動空間。在這一時期,醫學教育發展的主客觀條件也全都具備,一方面在當時士人由于堅持傳統思想,同技術類的官員盡量保持一定的界限,同時在制度方面對醫官進行排斥,不將其歸在文官體制內,很不屑醫官的豐厚經濟收入。而另外一方面在經歷過唐朝末年戰亂混沌的士大夫們,更加渴慕禮教與秩序,統治者順應這種需求在揚文抑武、尊孔崇儒的同時,強化對文人的掌控,使得文人士大夫淡薄了對權威的追逐,逐漸地關注起民生與社會。這個時期的士大夫的思想中融合了佛家與儒家的思想,對社會與平民的關注有了最直接的體現,對能夠為百姓減輕病痛的仁術,也就是醫術有了新的認識。士大夫們在擇業觀方面興起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思想“,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被當時大部分士大夫所認同,很多儒醫也在這個時期產生。徽宗時期的醫學教育制度,以及當時士大夫對醫學的推崇,對中國古代醫學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宋朝之后的醫學教育大多沿襲了當時太醫局所設的制度,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與補充,如明朝的太醫院,就是在宋太醫局的基礎上進行完善而來的醫學教育機構,清朝的醫學分科也是從宋朝醫學教育中發展而來的。宋徽宗時期醫學教育發展的巔峰,為醫學教育的大力發展提供了條件。
2.完善醫學教育評價分析。
醫學教育制度在宋徽宗時期相對比較完善,無論是在學生的選拔、內部管理、教學設置以及考核等方面都可以說是有所作為了,在師資方面,太醫局的教師大多是出身于翰林醫官院,這已經是集中了全國醫術精英人才了,宋徽宗時期的醫學教育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發展得較為繁榮了,這個時期所形成的醫學理論與醫學教育制度也對后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是,作為太醫局作為一個培養醫療人才的機構,無疑是有些失敗的,其在人才培養的效果上并不如人意,在史料記載中,我們并沒有找到出身于太醫局的大師級名醫,當然不能因此全盤否定太醫局對人才培養的效果,但至少能說明徽宗時期太醫局在人才培養的效果不是很好。對造成如此效果的原因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缺少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是生源質量不高。在徽宗期間的醫學教育的投入較少,太醫局的固定資產建設幾乎是沒有投入的,太醫局最開始沒有獨立校舍。對于一個朝廷來說,不可能沒有錢進行醫學方面的投入,只是在這方面的重視還沒有達到罷了。徽宗在對醫學的推廣方面十分重視,但是其重視的落實程度還是有待商榷的,包括在對太醫局的醫學生的待遇上,徽宗時期的醫學生待遇雖然比以前有所改變,但是仍然有不公平之處,這些都會對醫學教育的成果產生影響。當然對醫學教育成果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醫學生生源素質偏低,前文分析了徽宗時期醫學生生源較為復雜,有醫生世家來的,有通過官員舉薦來的,有從京城官學來的,也有經過考試錄用來的,這里面的醫學生多數是來自官宦之家,而且大多是科考無門,為謀出路暫時學醫。
四、結語
另外,在中國自古以來在傳授技術方面都比較保守,傳統的技術傳承為家傳師授,雖然沒有史料與證據顯示太醫局的教授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藏私,但是也能夠分析出來,在中國這種傳統文化下,這種“技不外傳”“、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保守思想勢必會影響到醫學技術傳授者。當然,徽宗時期的醫學教育效果是否受到這種保守思想的影響只是一種推測,其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探討。
作者:毛磊焱陳霖柏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