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校區背景下醫學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委托辦學模式
或叫校院合作模式,即根據醫學教育的特殊性,以合作委托的方式進行辦學。學校選擇規模較大,教學科研力量雄厚的三級甲等醫院做為非直屬附屬醫院,承擔學生臨床階段的教育任務,學生吃、住、學全部在醫院,直至畢業。本模式學生能夠較好的學習臨床知識,具有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特點,但存在質量難以控制等問題。
2多校區辦學對醫學教育的有利影響
2.1多校區辦學有利于拓寬空間,增強辦學競爭力醫學院校由于結構單一,規模較小,在較長時間不能滿足社會對醫學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制約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通過擴大學校規模、多校區等,一方面適應了國家高等教育擴招的要求,培養更多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人員,以適應國家醫療體制改革及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多校區的建設,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優惠,資金和設備上支持,擴大校園空間,增添先進設備,引進高層次人才,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增強競爭力,使學校步入良性發展。
2.2多校區辦學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活躍校園氣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享受高水平的醫療技術服務的同時,患者對醫生基本素質、態度等有了更高要求。新校區建設后,專業增加,學科門類逐漸齊全,可通過修讀雙學位、雙專業,修讀其他專業課程、選修課等促進醫學教育與人文科學相融合,通過文理科學生的交流,活躍校園氣氛,促進校園文化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2.3多校區辦學利于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獨立設置的醫學院校可以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開設非醫學專業,如管理學、英語、計算機等專業,將醫學、管理學、藝術等學科融入到醫學院校,不但開創了醫學院校新的辦學形式,創造新的學科增長點,而且有利于學校規模化,提升校園學術氛圍。
3多校區辦學對醫學教育的不良影響
3.1教學資源重復建設、資源利用率低、辦學成本增加多校區辦學,由于各校區間相距較遠,新校區規模圈套,特別是對“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的學校,各自校區有一整套教學體系,其實質就是“校中校”,人員、設備等共享不足。對于新建校區的醫學院,常采用“流動管理模式”進行管理,老校區主要是高年級學生,學生相對較少,大量的教室、學生宿舍空置,無法激活利用[1]。另一方面由于教學設備只建于一個校區,學生做實驗只能夠跨校區開展,不但增加了教學安排的難度,而且增加了安全風險與一筆不小的交通費用。
3.2存在強行分割課程,不利于教學規律問題為更好的利用臨床資源,兼顧附屬醫院的教學熱情與質量,學校采取低年級在新校區,高年級在老校區的方式,有效的解決了臨床資源的利用問題,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臨床,但由于基礎醫學教學必須大量使用實驗,因此導致思想政治課、人文課、公共課、基礎課、臨床課出現割裂的狀態,后期只有臨床課,在課程安排上也出現了前松后緊,專業知識接觸較晚的狀況。
3.3影響臨床教師教學積極性及效果醫學院老校區一般在市區,不僅能夠很好的利用附屬醫院的教學資源,同時也能夠兼顧醫療工作,教師上課后能夠及時回醫院處理醫療事務。新校區一般遠離市區,來回耽擱在路上的時間較長,常常要半天或一天,對醫院的醫療工作有一定影響。許多醫生,特別是資歷較高,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不愿意承擔教學任務,導致剛畢業或參加工作不久的醫生成為教學的主力軍,影響臨床教學效果與質量。3.4教師授課時間較長,影響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新校區教學后,原有教學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學校將原有2個學時為一個教學單位,擴大至4學時為一教學單位,即教師連續為學生進行4學時教學,或者上午、下午在不同校區進行教學。不但教師體力受到挑戰,上課激情下降,而且學生長時間面對同一門課程、同一位教師,易產生視覺與聽覺疲勞,出現厭煩心理,導致學習效率與效果下降。
3.5校園活力不足、校園文化不相繼有這樣一首打油詩,“教師像候鳥兒,迎著太陽來,背著太陽走;學生像流浪兒,白天還有人問,黑天沒人管”,形象的說出了新校區師生的關系,也道出了學生希望多與教師接觸的心理。現實是大部分教師居住在城區,上課后很少在學校逗留,學生只有上課時才能見到老師,教師與學生聯系很少,更談不上輔導、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的建議與意見,參與學生組織的相關活動。另一方面,學生組織的活動,常常以一校區為主,另一校區派代表參加;學術講座也常常只在某校區進行,導致很多學生積極性懈怠,不愿參加。低年級的學生無法感受師兄畢業時風采,缺乏與高年級學生交流與溝通,高年級的學生因學習與就業壓力,更不愿意跨校區參與低年級的學生活動,校園文化出現一邊冷一邊熱局面,甚至出現校園文化斷裂。
4改進多校區醫學教育管理的建議與對策
4.1堅定思想,統一認識,樹立為教學與學生服務的理念首先,轉變觀念,認清多校區辦學對學校發展的機遇。大部分醫學院校由于結構單一,辦學規模較小,校園面積狹小,拓展空間有限,特別是隨著招生政策的改革,校風校貌對學生選擇的影響,如果不建設新校區,改善辦學條件,就有可能會被歷史遺忘,甚至淘汰的危險。其次,改變觀念,多從學生角度思考。教職工應有大局意識,如果過于強調困難,缺乏奉獻精神,就無法將精力投入到教學,無法確保教學效果與質量。第三,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增強服務意識。學生是學校生存的根本,沒有學生也就沒有學校,全校教職工必須始終堅持這一理念,這也是關乎學校興衰的關鍵。教師應當努力克服困難,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為前提,不斷提升自身理論水平,積極投入教學中;管理人員要加強學習,厘清和熟悉各專業的教學規律和特殊性,合理的安排教學,在注重教學規律的同時適當兼顧教師的個性要求,提高教師對教學安排的滿意度。
4.2頂層設計,明確校區定位,構建適合的多校區教學管理模式校區的定位及學科設置是多校區辦學的一個結構問題,是辦學的前提,校區的定位合理、設置明確,能夠充分合理與最大化地利用學校資源,利于學校健康發展[2]。在設定校區功能時,要充分考慮到醫學教育的特殊性,早接觸臨床的意義,基礎與臨床的連貫性,附屬醫院教師教學積極性等因素,在吸收兄弟院校成功管理經驗、充分考慮教師意見基礎上確定校區功能。經過多年的發展,醫學院校已向多學科方向發展,學校除傳統的醫學專業外,還有一些非醫學專業,在設定校區功能時,要兼顧這些專業,合理安排學生所在校區學習時間。目前醫學專業仍以“三段式”教育為主,臨床離不開醫院,采用“流動管理模式”,以校院共贏方式辦學,不但可以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而且深化學生感性認識,鞏固理論知識。
4.3創新培養模式,構建適合多校區的教育培養方案首先,認真研究醫學教育規律,調整課程上課順序。在修訂培養方案時,對所開設的課程進行了逐一研究,既要注意教學的規律,又要注意多校區的問題。通過多次的修改與論證,基本形成了第1~5學期在新校區、第6~7學期在老校區、第8~9學期進行畢業實習、第10學期回歸基礎的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方案,其中1~5學期主要進行思想政治、人文社科、基礎醫學教學,6~7學期進行臨床知識教學。第二,設立“實踐學期”,社會實踐與分散見習有機融合。由于部分臨床課程安排在新校區(如診斷學、醫學影像學、中醫學等),為解決學生實驗和見習,在第5與第6學期的假期設立“實踐學期”,學生在假期初安排1~2周時間集中進行實驗教學,其余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分散見習)。分散見習以學生為主、學校為輔,聯系學生所在地基層醫院進行見習,通過分散見習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感性認識。第三,回歸基礎,放眼未來。在第10學期,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安排專題講座,主要內容包括基礎課、新進展、邊緣交叉學科等方面的內容。
4.4提升多校區教學管理效能,強化管理網絡化,打造適合學校實際的師生交流平臺隨著專業和招生人數的增加,如何合理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學資源,單靠手工管理已難以滿足需求,必須借助現代管理技術,建設校園數字化,實現網絡辦公、網絡傳送通知與文件,實現學生電子注冊,實現網絡進行教學安排、教務與成績管理。為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校應實現校園無線網絡,提供免費的“wifi”,建立校園“BBS”、課程QQ群、微信群,學生與教師可隨時隨地進行交流溝通。學生管理部門不定期發起網絡討論話題,不同校區,不同專業,不同班級自由組成友好班級,友好寢室,促進學生往來與交流。創新教學方法,除采用PBL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替代傳統的填鴨灌輸教學法外,可以選擇部分課程,制作成慕課,學生通過網絡學習,教師通過網絡解答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及批改作業。加強教師輔導,構建“師生雙主題互動、教學輔導方式網狀網絡化、教學輔導規則制度化”的多校區輔導模式[3]。
4.5完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確保培養質量質量是學校生存之道,也是辦學永恒的主題,就是如何在“一個大學”的理念下,各校區協調發展,共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首先,成立專門教學質量監控機構,配備專職人員,主要負責對管理人員業務水平、服務意識,教師思想動態、教學水平,學生學習動態,教學資源狀態等加以監控,建立通暢的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信息反饋通道。其次,加強校外人員的參與力度。在辦學定位,專業培養方案等方面,除應廣泛征求學生與教師意見外,必須收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崗位勝任與整體素質反饋,吸收他們對培養目標、知識要求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建議,同時邀請學生家長對培養過程全程監控,努力打造出崗位勝任力強,業務知識精,整體素質好的畢業生。第三,建立畢業生工作反饋制度,充分利用校友平臺,收集校友工作體驗和感想,了解他們哪方面知識欠缺與不足,為今后教學改進提供參考與依據。
作者:劉振優曹思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