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治療組間歇牽引和中藥定眩湯同時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間歇牽引結合中藥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并探討其可能的作用機理。[方法]90例頸性眩暈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前者采用間歇牽引結合中藥治療,后者采用中藥治療,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對影響患者的三大主要癥狀及功能和心理方面進行評估,分析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兩組治療前后對癥狀與功能積分評估結果顯示均有顯著差異(P<0.01),而治療后兩組指標積分顯示眩暈、頭痛、頸肩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積分以及癥狀總積分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治療組對頸性眩暈的療效優于對照組。間歇牽引通過松解頸肌的痙攣,增加椎間孔、橫突孔的有效孔徑,從而解除椎動脈的痙攣和壓迫,改善腦部血供;中藥氣血雙補、益腎活血、通絡定眩,兩者結合達到治療頸性眩暈的目的。
【關鍵詞】間歇牽引定眩湯中醫藥治療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是指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部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頸后交感神經綜合征等。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之一,屬于祖國醫學的“眩暈”范疇,目前治療方法頗多,多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但臨床療效不一。自年6月至年6月,我們采用間歇牽引結合中藥治療頸性眩暈,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臨床資料
9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間歇牽引結合中藥治療為治療組,中藥治療為對照組。治療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24歲,平均48歲;病程最短10d,最長22年,平均28個月。對照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26歲,平均50歲;病程最短13d,最長23年,平均27個月。以上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參照《實用神經病學》[1]制定,癥狀表現:所有患者均有陣發性或持續性眩暈,多于回頭轉頸、起床臥床、伸屈脖子等頭頸體位改變時發生;并常伴有頸項強直或酸麻脹痛不適,部分患者伴有上肢麻木,或惡心嘔吐、站立不穩,甚至跌倒等癥狀。X線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后緣增生,伴項韌帶鈣化,或可見部分頸椎棘突偏移等;左右斜位橫突孔變尖、鉤椎關節增生;頸椎寰樞關節張口位片寰齒、寰樞及枕寰關節間隙左右不等。所有病例均經顱腦多普勒超聲(TCD)檢查確定為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并均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暈、神經官能癥及顱內腫瘤等疾病。
2方法
2.1.1采用間歇治療
以日本伊藤公司生產的TM300A電動自控牽引設備進行間歇牽引,行坐位枕頜帶牽引,牽引角度一般為前屈工15~20度,每牽引30秒鐘,放松5秒,反復交替,根據患者性別、年齡、體質等情況來決定牽引的重量,一般首次3~5kg,每日或隔日增加牽引的重量,直到患者有明顯的頸部牽拉感但能夠耐受所受的牽引力為宜,最大牽引力可達10~15kg。每次治療20min,每日1次,2周為1療程。
2.1.2采用中藥定眩湯治療
中藥定眩湯(自擬):熟地15g,山茱萸15g,杜仲15g,生黃芪30g,白術15g,茯苓12g,炙甘草6g,生地10g,當歸15g,川芎10g,葛根30g,天麻12g,羌活12g組成。兼痰濕去熟地加制半夏10g;眩暈者加鉤藤18g,生龍牡各15~30g;陰虛者選加鱉甲15g;陽虛者加巴戟天12g。2周為1療程。
2.2對照組
采用中藥定眩湯治療。所用中藥同治療組,2周為1療程。
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以1療程為觀察時間。
3結果
采用王懷楚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定療效[2],對影響患者的三大主要癥狀及功能和心理方面進行治療前后評估,對兩組積分值作比較,并經統計學處理。結果見下表。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積分值比較(略)
治療前治療組各個指標積分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治療前后各個指標積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而治療后兩組指標積分顯示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積分以及癥狀總積分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心理及社會適應積分則無組間差異(P>0.05)。上述結果表明治療組對頸性眩暈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4討論
頸性眩暈屬于祖國醫學的“眩暈”范疇。祖國醫學認為腎精不足,氣血虧虛,脈絡瘀阻皆能致經脈閉阻,腦失所充,發生眩暈。《景岳全書·眩暈》認為“無虛不作眩:眩暈之病則上氣不足或上虛則眩;其論治當以治虛為主”。由此綜合景岳所用方劑自擬定眩湯治療,方中四物湯和四君子湯加減益氣健脾,并大劑量黃芪益氣使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實驗表明黃芪能擴張外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血流量;山茱萸、熟地伍杜仲滋陰益精;葛根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能解肌,葛根主要成分為葛根素,具有直接擴張血管增加冠脈和腦血流量,降低血粘度,緩解頸項部肌肉痙攣的作用[4];羌活能散風寒勝濕止痛善治肩項背部寒濕疼痛及解除項背部肌肉痙攣;并伍善治頭暈之良藥天麻。諸藥并用共奏氣血雙補益腎活血通絡定眩之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腦部的供血供氧狀況,經多年臨床應用觀察具有一定的療效。但頸性眩暈的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壓的機械因素通過藥物作用難以奏效。因此,我們在內服中藥的同時結合動態間歇牽引治療,結果表明兩者相結合能明顯提高療效。
頸椎病通過牽引治療可調節和復原已經被破壞的頸椎內外平衡,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功能[5]。頸椎牽引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頸肌痙攣,牽開被嵌頓的關節囊,調節小關節紊亂;擴大椎間隙,增加椎間孔、橫突孔的有效孔徑,減輕骨贅或突出椎間盤對椎動脈、交感神經等組織的刺激和壓迫。間歇牽引和持續牽引對頸椎病均有較好的療效,關鍵是合理選擇牽引的角度、重量和時間[6]。一般情況下,當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時,在頸椎處于前傾15~20度位牽引,牽引力和頸椎運動軸心一致,符合力學要求,治療效果最佳。[6]持續牽引重量不宜過大,否則患者一時難以適應,易產生頸項疼痛加重,甚至出現惡心、嘔吐、胸悶等副反應,影響效果。而采用間歇牽引因每次牽引30秒鐘后有5秒鐘的短暫間隔,因而短時間內達到較大的牽引力患者更容易接受,副反應少,有模擬手法治療的舒適感。據認為節律性的牽拉和放松兼有牽引和類似按摩的作用。同時,間歇牽引能使頸椎間盤內負壓產生吮吸效應,間接地使椎間盤縮小或還納,更有利于病變組織的修復和炎癥的消退。[8]鑒于此,我們采用間歇牽引治療頸性眩暈,較之持續牽引有更好的牽引效果。從而達到更好地改善椎動脈的受壓狀況,解除椎動脈痙攣,使其管腔變大,血流通暢,改善椎基底動脈的血供,增加腦血流量,從而達到解除眩暈癥狀的目的。
動態間歇牽引結合自擬中藥定眩湯可有效緩解頸性眩暈及相關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