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驗室建設視野下的醫學研究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醫藥實驗室或研究平臺要體現中醫科研的特點,中醫學發展經歷了比較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了獨特的中醫藥理論并有效指導臨床,是一門典型的經驗和實踐醫學,現今的醫學發展需要我們從經驗和實踐醫學向實證、循證醫學發展,轉化醫學為我們提供了新思維和新途徑。因此,在長期的經驗和實踐醫學的基礎上,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具備了從臨床到基礎研究的有力支撐條件。中醫藥實驗室或研究平臺建設遵循轉化醫學思維,也是立足國情、與時俱進的表現。我國天然藥物資源豐富,千百年來就是我們用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中藥理論具有鮮明特色,講究平衡機體(糾正偏性)、系統調節;復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學成分組合群;藥物作用模式是多點-多點(系統-系統),運用轉化醫學,有助于闡明中藥理論并獲得國際的認可。例如,有關中藥復方的一項轉化研究表明,復方黃黛片用于治療粒細胞白血病,其君臣佐使效用分明,其中的硫化砷是君藥,促進癌蛋白的降解;丹參酮是臣藥,阻滯癌細胞的增殖,此外,還誘導轉運蛋白AQP9的表達促進硫化砷進入癌細胞起到使藥作用;靛玉紅也能誘導轉運蛋白AQP9的表達起到佐藥的作用。又如,由黃芩、白芍、甘草和大棗組成的黃芩湯,其提取物PHY906可以促進腸道細胞再生,減輕結腸癌化療胃腸毒性而在美國得到認可,其成功之處在于運用轉化醫學思維,采用了植物組學質量控制(phytomicsqualitycontrol)的研究模式。
因此,轉化醫學的興起,必將推動我國中藥創新和國際化進程。我國實行的創新中藥計劃,就是通過借助和發展相關技術,多學科交叉對中藥進行研究,在中藥特色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臨床有效復方的甄選和評價;復方的配伍關系,復方的藥物質量控制,藥效學和藥動學以及安全性評價;化學成分組合群與人體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進行闡明,使中藥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轉化醫學為實現這一點提供了思路。轉化醫學強調基礎和臨床之間的溝通,根據臨床需求,采用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生物分子網絡和信息學研究方法進行基礎研究,將研究成果盡快應用于臨床。轉化醫學是實現我國中藥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2007和2008年,在北京協和醫院舉辦了第一屆和第二屆轉化醫學研究國際研討會,標志著轉化醫學研究在國內的啟動。2009年,國內首家兒科轉化醫學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成立。同年中南大學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在湖南湘雅醫院成立。此后,全國的一些醫學院和研究所也陸續成立了轉化醫學研究部門。我國的轉化醫學研究盡管有了發展,但不容忽略的是,針對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的實驗平臺建設仍比較薄弱,體現在平臺數量少、人才缺乏及流通障礙。有報道稱中國中醫科學院與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合作搭建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平臺,說明以新理念、新思維建設中醫藥科研平臺受到了重視并跨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2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轉化醫學作為醫學研究的思維和模式,引入中醫藥研究實驗室建設需要轉變觀念,目前碰到的突出問題是轉化醫學人才引入和培養、實驗室資源的整合利用問題。
2.1轉化醫學人才引入和培養問題
中醫藥研究實驗室建設要有前沿意識。創新能力的提高源于創新思維和實踐。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以轉化醫學思維為指導,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于臨床應用。具有轉化醫學思維的中醫藥研究人才和學術隊伍的組建和培養面臨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熟悉中醫藥理論和應用、具備轉化醫學教育背景的專業人才缺乏;第二,有關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課題相對較少,制約實驗室人才的引入和培養。有課題支撐,實驗室才能獲得可持續性發展,而實驗室的發展將會帶動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或鍛煉、儲備一批研究人才,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2實驗室資源的整合利用問題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建設和其他類型實驗室的建設都碰到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資源優勢得不到整合和共享,集中表現在科研活動重復性較多、科研設備分散、使用率低下、開放流暢度低、服務社會意識有待提高。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還面臨著如何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促進臨床醫療行為的應用成果,體現其實效性、應用性特點的問題。
3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建設的策略和建議
針對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一些設想和建議,以供討論。
3.1人才引入、培訓及流通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的建立和建設,對人才的要求是既要熟悉中醫藥基礎理論,又要樹立轉化醫學思想,需要掌握較高的現代醫學實驗技術,有豐富的實踐操作能力,具備較高的科研綜合素質,能作為轉化醫學研究的領頭人。各個實驗室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提供經費資助設立轉化醫學研究項目或采取柔性引進方式以吸引高層次人才。高水平的實驗室往往具有一個作風優良、素質較高的團隊。除了領頭人才,團隊骨干科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也值得重視。由于現代科技手段的進步,科研設備和測試技術不斷涌現,要跟上先進技術的發展步伐,對團隊成員要進行經常性的培訓。要不斷完善培訓制度,通過派出學習、委托培養或邀請同行舉行培訓班、專題講座等方式,分期、分批進行培訓,使實驗室所有人員處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之中,適應轉化醫學科研形勢的發展。建立無障礙的人才流通制度。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人才流通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其科學內涵得到了說明,創新了人才流通的觀念,沖破傳統意義上“人才固定、部門所有”的觀念,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實現人才資源的最大利用率。各個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基于推動中醫藥走出國門、發揚中醫藥的共同目標,可以考慮互相之間進行人才的合理、有效流動,建立長效機制,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嘗試。
3.2建立開放的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
實驗室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服務功能。隨著我國對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各種不同類型科研課題的增多,促進了實驗室研究工作的進步。整合分散、效率低的實驗室資源,使之形成集中、專業的實驗室,適合不同類型課題的需要,這對于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的生存和發展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首先,要突出轉化研究特色,選準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對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實驗技術、團隊分工進行整合。其次,參考國內或國外的轉化醫學研究中心,設立若干個公共服務實驗平臺。這些平臺既向本單位開放,也向外單位(如制藥企業、醫院、藥用植物栽培基地等)開放。這樣,這些平臺通過整合后,變得更專業化,在為更多單位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密切了相互之間的聯系,有可能在藥物基礎與應用研究、臨床診療新方案、新藥開發研制等方面獲得研究思路和成果,為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的更好發展打下基礎。
4結語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的建立和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到許多方面,除了上述的人才隊伍建設、開放體系實驗室建立內容之外,還包括管理機制、運作機制和交流機制等內容,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
作者:唐漢慶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