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學教材的革新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材建設是高等學校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重要工作之一。高質量的教材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證。而培養和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中醫藥學科人才,又是推進中醫現代化建設和向高層次發展的關鍵所在。在中醫藥界,自1959年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凌一揆教授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中藥學》教材以來,便構建了《中藥學》教材的理論框架,確立了當代高等中醫院校中藥教學的基本構架與內容,為培養我國中藥學專業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礎。其后的第2、3、4、5版《中藥學》教材,均由凌一揆教授主持修訂,這在上個世紀中醫藥教育界深受歡迎,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教材建設和改革在全國中醫院校的興起和發展,面向各層次使用的《中藥學》類教材層出不窮,其主體構架依然沿襲了前述《中藥學》教材,在此基礎上也有所改革、發展。目前,全國各大中醫院校乃至于其他綜合院校使用的《中藥學》教材版本多,仔細研究,尚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思考,祈望得以規范。
一、教材名稱
目前,綜觀中醫院校本科各個專業使用的教材,有《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兩種。代表性的有成都中醫藥大學張廷模教授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供中醫七年制使用的《臨床中藥學》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臨床中藥學》;另有北京中醫藥大學高學敏教授主編,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臨床中藥學》(專著),其余無論是教材,還是執業醫師、執業藥師考試指南,均使用《中藥學》名稱。張廷模教授在其主編的精編《臨床中藥學》教材中指出:“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應用知識和技能以及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藥材鑒別、種植(或養殖)、采收、貯存、加工炮制、制劑、性能、功效、應用、藥理、化學成分等一切與中藥有關的一門一級學科”,又將其稱為“廣義的中藥學”。由于學科不斷分化,將專門研究中藥基源、鑒定、化學、炮制、制劑、臨床應用等作為二級分支學科。狹義的中藥學既是中醫學的一門二級學科,也是中藥學的一門二級學科。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擬定的專業學科目錄中,中藥學與中醫學并列屬于一級學科,為符合邏輯層次,避免名稱混淆,故將臨床中藥學作為中醫學和中藥學學科項下的二級學科。臨床中藥學,是以臨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藥為目的,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藥臨床應用的一門二級學科,其與狹義中藥學的內涵類似。倘若使用《臨床中藥學》名稱,既與學科目錄吻合,又與專業研究方向吻合。可見,隨時展,學科分化,教材名稱也有必要進行規范和統一。建議在中醫藥界組織行業專家進行深入研討,反復論證,達成共識,對其進行規范、統一。若按二級學科目錄定為《臨床中藥學》,則有利于教學和學科建設,乃至人才培養。
二、教材內容有待規范
迄今,狹義的《中藥學》與《臨床中藥學》教材名稱雖不同,但內容構架大體相近,大致分為總論與各論兩大部分。但仔細觀其內涵結構上,也有不少差異。
(一)內容構架與載藥味數
各高等中醫藥院校常用的《中藥學》或《臨床中藥學》教材,其總論與各論章節數以及收載藥味數方面不盡一致,應試類指南以及專著,也存在差異,如表1所示。而且,總論部分涵蓋內容結構、組合方式存在差異,如表2所示。由常章富教授主編,2008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執業藥師《中藥學》應試指南,其載藥360味,按大綱要求掌握180味,熟悉120味,了解60味。表1顯示,教材記載的藥味數多寡不均,三級要求藥味數亦不盡一致。迄今各院校開設《中藥學》或《臨床中藥學》課程學時數有限,通常在54~108學時之間。由于學時數限制,三級要求藥味過多,勢必加重學習負擔。再者,應當考慮到所選藥物和所載的藥味數應為其后的臨床應用以及執業醫藥師和研究生應試奠定學習基礎。表2顯示,除高學敏教授主編的《臨床中藥學》專著外,其余總論大同小異。有學者提出《中藥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重要的是規范教學內容,并強調應突出學科特色,關注其研究核心,即中藥的理論與臨床應用。教材既是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指導其后“運用”、“應試”的工具,雖可突出教材特色,但也應相對規范。倘若依據二級學科,名稱統一為《臨床中藥學》,那么教材內容應當與其研究核心吻合,重點突出中藥的基本理論與“性———效———用”特點,充分反映臨床用藥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建議:①總論突出中藥基礎理論特色,以中藥性能、功效、配伍應用理論為核心,增加“辨證用藥原則與規律”,適度反映常用有效“藥對配伍用藥特點”,以突出臨床用藥特色;引入中藥不良反應與用藥警戒思想以及“中毒解救”等基本理論和知識,以反映“安全用藥”特點。②各論納入藥物,應在具有廣泛性的基礎上,突出適用性,收載藥味數應適中。對于不常用,僅屬地區用藥,不宜放在正藥的三級要求中。③藥物分類,應依據藥物的實際使用情況予以改革、調整。如麻黃現今多用于治療各種喘咳,而用以發汗解表頻率相對較少,可將其歸入止咳平喘藥。再有厚樸,其主要功效是行氣消積,即便有“燥濕”之功,但主要通過行氣以改善濕滯中焦、脘腹脹滿之癥,故建議將其歸入“行氣藥”為妥。
(二)功效術語
不同版本《中藥學》對具體中藥的功效術語表述上不盡相同,欠規范之處頗多。為此,成都中醫藥大學張廷模教授專門培養兩名博士生,對中藥功效術語進行研究,擬予以規范。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生陳蛹于2004年撰著“中藥功效術語規范化初步研究”,重點對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教材《中藥學》(第6版)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00版)的功效術語進行了統計調查,根據術語應用的廣、頻程度從眾多的功效術語中,選取了部分術語進行規范研究,提出了建議術語。2008年,曾祥發博士撰著的“部分常用中藥功效規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從歷代本草文獻、歷代方劑研究、藥理研究及現代臨床報道四個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中華本草》(精選本)及七版《中藥學》教材中記述不規范的部分中藥功效進行了研究,并提出規范化建議。此外,王緒前發表學術文章,對《中藥學》五版和六版教材中的部分藥物功效術語進行了評述。還對中南五省教材載桂枝的功效就有三種:“發汗解表”、“發汗解肌”、“解肌發汗”;“溫經通陽”“、溫通經脈”、“溫陽止痛”;“助陽化氣”、“化氣利水”、“溫助陽氣”、“通陽化氣”、“通陽”,以致桂枝的功效出現了多樣化。綜上可見,中藥功效術語既是聯系和反映性能的重要語言基礎,也是與主治密切關聯的重要內容。教材中功效術語的規范應用,不僅便于學生正確認知和把握藥物特點“性———效———用”特點,而且對今后的應試也有幫助。建議:在中醫藥界應當專門對中藥功效術語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研究,也為走向國際奠定基礎。
三、提供教材使用指導說明
目前使用的《中藥學》、《臨床中藥學》教材較之以往有很大進步,如在章節前增加學習要求,有的含章節小結,便于學生掌握,有的含有思考題,以便學生練習、思考。但由于多數中醫藥高校的中醫學、中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同,學時數不同,對有經驗的教師,容易對教材內容合理取舍,而對于一些年輕教師,或者專業背景不同的教師而言,如果使用此類教材,則對教材內容取舍感到困難,故建議在編寫教材時,應由主編附上專篇介紹教材使用方法的指導說明,便于教師好教、好用,學生好學。如教材使用說明中,除學習要求外,應重點強調教材教授的核心,讓學生把握知識重點。針對學時數少者,提示教師怎樣恰當選擇教材內容,授予學生;針對學時數充足者,又怎樣講解和充實內容,作一些示范性、方法學指導。這樣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有裨益。以上僅為個人在長期從事《中藥學》、《臨床中藥學》教學和撰寫中醫藥類教材中的思考,純屬管見,但望同行予以高度關注,以促進《中藥學》類教材的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