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學比對記憶法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藥學是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及藥學等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學習方劑學和臨床各科的基礎課。但由于中藥品種較多,內容包括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項等,教學中存在內容多、易混淆、難記憶和枯燥乏味現象。通過多年教學體會,應用對比記憶法,收到理想效果。現介紹如下:
1藥名相似中藥的對比記憶
在中藥中有些藥名相似而功效又不完全相同的藥物可用對比記憶。如羌活與獨活都能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常相互配伍應用,主治風濕痹證。其中羌活善于祛在表在上之風濕,治上肢風濕痹痛;獨活善于祛在里在下之風濕,治下肢風濕痹痛。再如白術與蒼術均有健脾燥濕之功,白術則以健脾為主,多用于脾虛之證;蒼術以燥濕為主,多用于濕盛之證。又如白芍與赤芍,白芍具有養血斂陰,緩急止痛之功,而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效。諸如此類的還有黃連與胡黃連、柴胡與銀柴胡、石決明與草決明、川貝母與浙貝母等。
2功效相似中藥的對比記憶
有些中藥的功效和臨床主治存在某些共性,又各有特點,也可用對比記憶法。如辛溫解表的麻黃與桂枝都能發散風寒治風寒表證,麻黃多用于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而桂枝還可用于外感風寒表虛有汗。再如陳曲、麥芽、山楂“焦三仙”,都有消食健胃之功,常相互配伍應用,而麥芽善消面食積兼有回乳作用;山楂善消肉食積兼有活血祛瘀;陳曲善消肉面混合食積。又如黃芩、黃連、黃柏“三黃”,相同點是性味苦寒,作用相似,均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不同點是黃芩偏清上焦熱,善瀉肺火,兼有安胎作用;黃連偏清中焦熱,善瀉心火,兼除心煩;黃柏偏清下焦熱,善瀉腎火,兼退虛熱。其他諸如龍骨與牡蠣、龜板與鱉甲、昆布與海藻、三棱與莪術、乳香與沒藥等。
3藥材來源相同,入藥部分不同的中藥對比記憶
有些中藥藥材來源于同一植物,由于入藥部分不同其功效也不完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以桑樹為例,其葉名桑葉,具有疏散風熱清肝目之功,其枝名桑枝,具有祛風通絡之效,其根皮名桑白皮,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功用,其果實名桑椹子,有滋陰補血生津潤腸作用。再如當歸能補血調經,是治婦科病證的常用藥,而當歸身以補血為主多用于血虛證,當歸尾以破血為主多用于血瘀證,全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可用于血虛兼血瘀而致的婦科病證。又如麻黃與麻黃根同出一種植物,其莖枝是麻黃,有發汗解表作用,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其根名麻黃根,具有止汗功效,主治表虛自汗出。兩者功效相反,臨床應用不能相互替代。
4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的中藥對比記憶
同一種中藥,因炮制加工方法不同,功效也就不一樣,也可用對比記憶法。如蒲黃生用具有活血祛瘀之功,而炒用則有收斂止血之效。再如地黃生用具有清熱涼血生津之效,經炮制后名熟地黃,而有滋陰補血之功。又如姜,鮮姜生用,特點是走而不守善治表寒;干姜特點是能走能守善治中寒;將干姜炒制后名炮姜,特點是守而不走善溫下元。這種對比記憶方法還可例舉很多,可根據不同專業課程內容特點和學生基礎水平以及課時的多少,靈活運用。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解決中藥教學過程中枯燥乏味的弊端,調動學生學習中藥學的興趣,并且可加深學生對中藥功效和應用的記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