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飲片鑒別技術是中藥學專業人才的基本技能。隨著中藥市場對實踐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大,近年來,用人單位向培訓院校反映畢業生實用技能不滿意的事情時有發生。有鑒于此,北京中醫藥大學率先開展了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制度,旨在加深學生對所學中藥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其飲片快速鑒別水平。為此,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全草類、根及根莖類性狀相近的飲片鑒別是普遍反映的難點,主要表現在隨著考試等級和難度的提高,通過率顯著降低。同時,通過分析相關數據,總結出易錯點及出錯原因,并對易混淆品種的鑒別要點進行了梳理。研究組認為,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達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效果,客觀上也促進了學生的成材率和就業率,并為今后中藥專業的各種等級考試提供了理論借鑒。
關鍵詞:飲片鑒別技術;飲片辨識;等級考試模式
中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中藥材通過炮制、凈制、切制等方法加工處理后制成了中藥飲片[1]。飲片最難鑒定,它的品種和質量又直接關系到中醫臨床療效和用藥安全。由于中藥材來源廣泛,同科同屬的中藥飲片由于其產地、采收時間、加工方法、加工批次等不同,其性狀不同而不易鑒別;很多非同科同屬的飲片由于藥用部位或加工方法相同,其性狀相似而易發生混淆;再加之一藥多名,同名異物,異物同名等混亂現象普遍存在,如麥冬與山麥冬,大青葉與蓼大青葉,五加皮與香加皮,木通與川木通等十幾個品種在市場上極易出現混淆[2]。李時珍說“一物有謬,便性命及之”,說明了辨藥的重要性[3]。《中國藥典》中缺乏“飲片性狀”方面的描述,而中藥飲片市場各個環節主要靠性狀鑒別,致使中藥飲片采購、調配、加工、流通領域中急需能快速鑒別中藥飲片品種的人才[4]。在實際教學和實踐環節中,學生辨識飲片時走馬觀花,如果不能找到飲片的特點,肯定鑒別不出來;不能抓住區別點,更無法準確快速地辨別飲片。另外在考試中學生只能依靠性狀鑒別,再加之受飲片質量優劣、陳舊程度等因素影響,更增大了飲片辨識的難度。本研究擬通過分析歷屆飲片等級考試中的調研數據,發現學生的易錯點,總結出錯原因,進一步提升同學們的飲片快速鑒別水平,明確等級考試未來發展趨勢,為飲片辨識基地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實踐型中藥學專業人才。
1對北京中醫藥大學兩年的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結果的調查
1.1調查方法
(1)確定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過程嚴格按照正規考試的標準,監考、閱卷、發證等工作規范化,試卷存留,成績作為學生獎學金評定的依據[5]。總結等級考試的報名人數、參加考試人數和成績合格人數,進行綜合數據分析。(2)隨機抽取300份等級考試試卷,將錯題類型分為六類,即全草類,根及根莖類,果實及種子類,礦物類,皮類,花類;并從三個方面,即藥材混淆、藥用部位不準確、來源不清楚等方面對樣本進行統計;再對“藥材混淆”這一方面錯題的混淆原因進行歸類,包括五點:形態易混淆、顏色易混淆、名字易混淆、氣味易混淆和其他,分別計算各項所占比例,從而分析學生的易錯點和出錯原因。
1.2調查結果
(1)飲片辨識等級考試每學期舉行1次,二級要求掌握飲片200種,四級400種。隨機在考綱中抽取50種飲片,要求寫出科名、植物名、藥用部位,80分以上為合格,頒發證書。2015~2017年組織的4次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共有731人報名,547人參加考試,包括本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及外校學生,學生涵蓋鑒定、炮制、制藥、資源、藥化、中醫等多種專業。其中,二級考試共有342人報名參加,277人參加考試,180人成績合格;四級考試共有389人報名參加,270人參加考試,79人成績合格。(2)從二級考試和四級考試的參加考試人數和成績合格人數來看,隨著飲片辨識考試等級提高,考試難度加大,四級通過率為29.3%,明顯低于二級通過率的65.0%。將錯題按藥用部位分類,全草類所占比例最高、為37%,其次依次是根及根莖類占24%,果實及種子類占21%,礦物類占11%,皮類占4%,花類占3%。錯誤統計中,藥材混淆占67%,藥用部位不準確占20%,來源不清楚占13%;藥材混淆原因中形態易混淆占45%,顏色易混淆占23%,名字易混淆占16%,氣味易混淆占9%,其他錯誤占7%。
2分析與討論
2.1中藥飲片辨識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藥材飲片,中醫藥學有著豐富的傳統鑒別經驗,即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簡單、易行、迅速的方法[6]。但在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中只能采用感官判斷,一些復雜的水試、火試不能應用,因此抓住鑒別要點是關鍵。各種藥材,不論是植物類、動物類還是礦石類,往往都有其特別之處。通過觀察飲片的形狀,根及根莖類大多為類圓形切片,草木莖多為段狀,皮類常為卷曲的條片等;觀察橫切面的特征,包括皮部與木部的比例,有無放射狀紋理,維管束的排列情況等;比較飲片的色澤、氣味、質地等來區別易混淆的飲片,必要時可以使用放大鏡。總之,鑒定者在辨識飲片時,或觀其形,或辨其色,或嘗其味,或感其質,或兼而有之,結合傳統鑒別方法并抓住鑒別要點,即能快速準確地確定飲片品種。調查結果表明,全草類最難區分,其次是根及根莖類。統計中出錯最高的是“藥材混淆”,其混淆原因主要集中在形態類似易混淆、顏色相近難辨別,可見,考試中易混淆品種的辨識是難點。由于課堂理論教學的局限性,學生僅觀看圖片只能觀察到飲片的顏色、形態等情況,而不能切身體會其質地、氣味,實驗課時又相對較少,以至于學生對飲片性狀鑒別要點掌握不到位[7]。因此,利用等級考試這個平臺,提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場所,減小老師理論授課的壓力,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獨立總結描述的能力。尤其重點對易混淆品種進行比較鑒別,抓住主要矛盾,提取最關鍵、最有效的信息。飲片辨識等級考試要求掌握的品種數量大,能夠獲得證書的同學中藥飲片掌握的數量要遠遠高于其他人,實踐證明等級考試的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考取證書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今后工作中錯誤的發生,做到學之能用。
2.2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模式的思考
(1)考試內容:在目前的考試方法中,辨識對象中藥飲片用隨機抽取方式,優點是:考試題材范圍廣,要求學生掌握中藥飲片辨識知識信息量大。缺點是:太追求鑒別數量往往忽略品種的主次,也會忽略細節的鑒別,如果沒有老師指導,學生的復習就會失去重點,脫離實際。(2)教學方法的改進:中藥飲片識別技術屬于應用性課程[8],需要學生有很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同學之間要互相交流信息,提高應用實踐技能。飲片特征的形成與炮制加工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后應把易混淆品種、炮制品作為重點放在一起多比較,總結一些形象概括鑒別特征的專業術語,特殊形態的飲片,藥材質量真偽和優劣研究等內容,制作成微課每天定時循環播放,今后再將中藥飲片的功效和臨床應用也融入其中[9]。(3)其他方面:在理論和實驗課時有限的情況下,今后應融入多元化教學,通過考試取證的方式,傳承發揚中醫藥文化。此外,還應在方法上、內容上不斷完善,優化考核方式,提升等級考試的知名度,將飲片辨識等級考試發展成全校乃至全社會認可的規范考試,形成自己的特色。
3中藥飲片辨識重點品種及其辨識要點
3.1形態易混淆的藥材
防風—柴胡:二者飲片均呈圓形或類圓形,皮部大多為淺棕色,木質部淺黃色。區分要點應放在質地上,防風質松,易折斷;柴胡質硬而韌,不易折斷。另外防風木部具有放射狀紋理,俗稱“鳳眼圈”。桃仁—杏仁:從外觀看,杏仁的正面為桃心形,邊緣較厚;桃仁為長卵形,邊緣較薄。杏仁的皮要比桃仁的皮厚,質粗澀;桃仁相對光滑。地骨皮—香加皮:飲片均呈筒狀或槽狀或不規則卷片,形態和顏色相近。不同點在于氣味,香加皮氣香濃烈,地骨皮氣微。折斷后,香加皮斷面為黃白色,地骨皮斷面內層為灰白色。茯苓—粉葛:二者加工成小方塊時,大小、形態、顏色近似。不同的是茯苓呈顆粒性,嚼之黏牙;粉葛有纖維毛,嚼之有纖維絲。月季花—玫瑰花:區分二者,一是看花托,二是聞氣味。月季花花托長圓形,氣清香;玫瑰花花托半球形,氣芳香濃郁。紫蘇子—菟絲子:紫蘇子呈圓球形,菟絲子呈類球形。紫蘇子果皮薄而脆,易壓碎;菟絲子質堅實,不易以指甲壓碎。紫蘇子手搓可聞紫蘇香氣,菟絲子氣微。
3.2名字易混淆的藥材
雞血藤—大血藤:二者飲片大多呈橢圓形,質地堅硬,導管孔多數。大血藤斷面皮部紅棕色,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射線呈放射狀排列;雞血藤木部紅棕色或棕色,皮部有紅棕色至黑棕色樹脂狀分泌物,與木部相間排列呈數個同心性橢圓形或偏心性半圓形環,髓小,偏向一側。枳實—枳殼:二者味道都偏苦,枳實是幼小果實,形小而皮厚;枳殼為未成熟果實,形大而皮薄。決明子—石決明:石決明為鮑科動物的貝殼,質重;決明子則為豆科一年生小草本的成熟種子,二者性狀相差很遠,只是名字相近。佩蘭—澤蘭:佩蘭屬菊科,莖圓柱狀,揉之有香氣;澤蘭屬唇形科,莖方形有四棱中空,揉之無香氣。
3.3顏色易混淆的藥材
紫草—海藻:因顏色均發紫發黑不易區分,但紫草是草本植物,飲片表面紫紅色,條形片狀,常10余層重疊易剝落,氣特異,味澀;海藻條形,有分枝互生,氣腥,味咸。玄明粉—滑石粉;滑石粉多為白色粉末,質軟而細膩,觸之有滑潤感,味淡;玄明粉為白色顆粒狀結晶性粉末,觸之有細微砂粒感,味咸。
3.4氣味易混淆的藥材
當歸—獨活:當歸和獨活外表都是棕褐色,斷面黃棕色,有一棕色環,皮部有棕色油點,獨活皮部的棕色油點較當歸濃。當歸香氣濃郁,味甘、辛,微苦;獨活香氣燥烈,味苦、辛、微麻舌。總之,中藥飲片等級考試的目的是提高中藥專業學生辨識中藥飲片的能力,因此考試模式應圍繞提高學生專業素養而設定。通過研究整理四次飲片辨識等級考試中學生的出錯情況,總結了易混淆中藥飲片的快速鑒別經驗,也為中藥飲片辨識等級考試的開展和提高提供了有益借鑒。就中藥飲片的鑒別而言,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抓住幾個與眾不同的鑒別要點,在實踐中回歸傳統,在方法上尋求創新,方法得當提高飲片快速鑒別水平。我們希望,借飲片辨識等級考試這個方式與平臺,推動飲片辨識基地的建設,形成一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專業實踐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譚艷萍.淺談中藥飲片鑒別真偽的意義及方法[J].中醫中藥,2013,11(35):527-528.
[2]王會如.《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中易混淆中藥飲片品種解析[J].首都醫藥,2008(4):19-20.
[3]羅堃,嚴建業,楊巖濤,等.論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中藥辨識技能的培養[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6(1):79-83.
[4]宋瑞麗,張衛,張曉霞,等.易混淆中藥飲片快速鑒別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6(1):38-40.
[5]潘穎宜,何世民,王海穎,等.中藥飲片辨識教學模式及考核方法之優化[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3):7-10.
[6]沈昌明,王琳.傳統中藥鑒定方法的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0(20):205-207.
[7]楊瑤珺,閆永紅,張媛.提高中藥鑒定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探索[J].藥學教育,2014,30(1):33-35.
[8]盧穎,馬澤新.中藥飲片辨識課程教學模式及方法的初探[J].中醫教育,2009,28(5):81-83.
[9]吳鴻,雷震.培養醫學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1):43-47.
作者:肖瑤;任雪陽;白貞芳;王玥;劉春生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