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治療痛經的臨床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治療方法
1.1.1中醫組根據患者痛經類型進行辨證治療。
1.1.1.1陰虛內寒型吳茱萸12g、當歸5g、川芎12g、阿膠5g、人參6g、半夏6g、丹皮10g、麥冬6g、甘草12g、桂枝10g、芍藥各10g、生姜10g。該方中吳茱萸、桂枝驅寒活血,通絡止痛;川芎、當歸滋陰調經;阿膠、麥冬化瘀行血、丹皮、甘草溫腎暖宮。以上藥物綜合施用可以達到溫經暖宮、止痛扶陽的效果。
1.1.1.2氣滯血瘀型當歸12g、川芎6g、赤芍12g、紅花6g、丹皮12g、烏藥12g、桃仁25g、五靈脂10g、甘草15g、延胡索6g、枳殼5g、香附6g。方中枳殼、香附、烏藥護肝理氣;紅花、桃仁、丹皮、赤芍活血除痹;延胡索、五靈脂止痛鎮靜安神;甘草調和諸藥。綜合調理達到理氣化滯、祛風止痛的效果。
1.1.1.3氣血虛弱型人參6g、黃芪8g、香附10g、當歸10g、川芎12g、延胡索5g、熟地黃6g。方中人參、黃芪養血理氣,香附、延胡索鎮痛祛涼,綜合施用達到益氣止痛、調經理氣之功效,可使血脈暢通、氣血充盈。
1.1.1.4肝腎虧損型當歸12g、山茱萸6g、阿膠10g、白芍10g、山藥15g、甘草12g、巴戟天6g。方中山茱萸提升精氣,護肝養腎;巴戟天溫腎益沖;當歸、白芍養血祛通;阿膠滋陰調經,綜合施用可解寒濕毒侵、肝火上升之癥。
1.1.2西醫組采用痛經寶顆粒聯合維生素B治療,具體為痛經寶,口服,10g/次,2次/d。維生素B1,口服,20mg/次,3次/d。
1.2療效評定本次研究結果評定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分為四個類型,治愈:經過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停藥3個月無復發;顯效:治療結束后腹痛癥狀明顯改善,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轉:癥狀有所緩解,停藥后仍有復發;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出現惡化。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對癥治療后,中醫組患者綜合有效率為100.00%,西醫組綜合有效率為83.93%,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3.1痛經的西醫理論解釋目前醫學界對于痛經的發生機制并無定論,通過臨床研究可以證實,痛經患者體內的前列腺激素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女性,因此可以推斷痛經的發生與前列腺激素分泌具有一定的關系。女性前列激素分泌期間子宮內膜以及血液中的PGF2a含量上升,刺激子宮收縮或痙攣,進而引發子宮疼痛。激素升高同時還會作用于胃腸道器官,引發一系列反應。催產素是目前已知作用相對強烈的一種子宮收縮劑,催產素輔助分娩的機制是促進G蛋白耦合,對磷脂酶C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引發細胞內部的磷酸肌醇釋放信號,從而促進細胞質鈣離子濃度升高,致使子宮強烈收縮。除此之外,催產素同樣會作用于子宮動脈,促進子宮動脈收縮,這種調節機制很有可能參與到原發性痛經的發生。除生理作用外,精神因素也是誘導痛經發生的重要原因,由于現今學習壓力增大,生活節奏變快,很多女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焦慮和抑郁癥狀,而這些癥狀對于女性生理周期影響重大。根據上述對通經發病機制的闡釋可知,臨床治療該病應以加強對前列腺激素的抑制作用為主要治療策略。目前常用的西醫治療方案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這種藥物包含了諸如阿司匹林、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等,服用后能有效減少子宮內膜前列腺素的分泌,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子宮收縮的痙攣程度。
3.2中醫辨證治療痛經隨著近年來對中國傳統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的辨證治療思想以及藥理作用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由于在近幾個世紀人類生存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職業病、富貴病、城市病和頑固性疾病等呈現出高發趨勢,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西醫治療方式具有快速、高效、作用明顯的優點,特別是在修復損傷、治療感染等諸多方面對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西醫所具有的局限性及其副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醫學理念的轉變和人們對醫療體系的重新認識。中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其獨特的醫療理念、多元化的治療方式特別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契合及其表現出的對人體和宇宙的認識,成為近幾十年促進中藥發展并在世界范圍內取得廣泛影響的重要因素。痛經病癥古已有之,在我國傳統醫藥典籍中對女性月經及痛經做了如下闡述:女性長至7歲則腎氣充盈,幼齒更換,發為腎精,更為及長。至二七,天癸下至,任脈自通,太沖昊盛,月事以時下。繼而血海沖同,任立胞胎,則腎氣至于全盛,血脈流通,經血漸發,順時而下。所以謂之月事,乃三旬而見,同以月之盈虧。悉身靜脈起自胞內,遍成經絡之海,太陽之經手少陰經互為表里,上主乳汁,下為月水。月水之成,實則經絡之余,若遇調和,則月水依時而下。
從以上論述可知,中醫理論將女性月經與靜脈運行相聯系,并將女性生長過程中的各項生理變化與月經進行了系統的辯論,進而發展出獨特的觀點。痛經的發生由傷及情志、六淫內侵、起居不慎等所致。痛經的發病與經期和經前的生理環境有重要關系,是內癥外因共同作用所成,主要機理是氣血運行暢通阻滯,致使月經排除受阻,不通則痛。痛經的發生之所以與月經發生有密切關聯,主要是由于經期沖隨氣血發生變化,氣血周期性運行,則痛經反復性發作,但其在沖任和胞內。在非經期,沖任氣血運行平和穩暢,因此不會導致痛經發生。因此,中醫治療應辨證診斷沖任、胞宮氣血運行機制,并施以對癥藥物。本次研究共涉及到四種痛經類型,即陰虛內寒型、氣滯血瘀型、氣血虛弱型、肝腎虧損型,雖然患者的主要臨床表征相差不大,但在經絡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且診治中需要充分運用望、聞、問、切進行綜合性判斷,從而提升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熊榮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