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候規律及相關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中醫證候類型分布特點。方法對消化內科門診60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進行辨證分型,確定中醫證型,并作統計學分析。結果60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中醫證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為脾虛濕蘊占31.7%,寒熱錯雜占26.7%,氣血虧虛占18.3%,大腸濕熱占15.0%,脾腎陽虛占5.0%,肝郁脾虛和陰血虧虛各占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中醫證型與年齡及病程的關系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與病變范圍、緩解率的關系無明顯差異(P>0.05)。且年齡越小,復發率越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中醫證候分布以脾虛濕蘊型最多,寒熱錯雜型、氣血虧虛型較多,其次為大腸濕熱、脾腎陽虛。病機總屬本虛標實,其虛為脾虛血虧,實為濕熱留戀,腸絡瘀阻。脾虛在發病及病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貫穿于本病的始終,脾虛是潰瘍性結腸炎復發之根本,因此健脾補腎、調和氣血是潰瘍性結腸炎維持緩解、防止復發的首要治法,同時兼以清腸化濕。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型;脾虛濕蘊;氣血虧虛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種長期反復發作的大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以炎癥和潰瘍為主要病理表現,范圍多累及遠段結腸,可逆行向近段發展,甚至累及全結腸和末段回腸,呈連續性分布[1-2]。本病分為活動期與緩解期;緩解期以慢性復發性為主,病情緩解與復發交替出現,病程長,中醫辨證復雜,本研究意在探討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中醫證候類型分布特點,為臨床治療提出合理方案。
1病例資料
1.1病例來源
60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來源于廣東省中醫院門診,病例收集時間為2013年1月-2016年12月。
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2年廣州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制定[3]。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診斷標準參照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DAI)。中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候診斷參照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制定[4]。
1.3納入標準
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西醫診斷標準緩解期患者。
1.4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與納入標準的患者,具有消化道器質性病變或其他嚴重的原發性疾病。
1.5統計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x±)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及Fisher確切概率法,多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結果
2.1中醫證型與性別關系
60例中男31例,女29例,男女比例為1.07:1。中醫證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為脾虛濕蘊占31.7%,寒熱錯雜占26.7%,氣血虧虛占18.3%,大腸濕熱占15.0%,脾腎陽虛占5.0%,肝郁脾虛和陰血虧虛各占1.7%,各證型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證型分布與性別關系,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中醫證型與年齡關系
本研究中,平均發病年齡為(42.10±14.854)歲,其中<20歲者2例(3.3%),20~40歲者30例(50%),41~60歲者20例(33.3%),>60歲者8例(13.4%)。各證型發病平均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各證型組間兩兩比較,陰血虧虛型發病平均年齡顯著高于其他證型(P<0.05),氣血虧虛型發病平均年齡顯著低于其他證型(P<0.05),見表2。
2.3中醫證型與病變范圍關系
中醫證型與病變范圍關系經χ2檢驗P=0.918,提示中醫證型與病變范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2.4中醫證型與病程關系
本研究中,60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的病程從2月~20年,其中小于1年者3例(5%),1~5年者35例(58.3%),5~10年者15例(25%),>10年者7例(11.7%)。各證型與病程的關系經單因素方差分析(P=0.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陰血虧虛型明顯高于其他證型。見表4。
2.5中醫證型與緩解率關系
本研究中,60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證候與緩解率的關系經χ2檢驗,P=0.567,提示各證候之間比較,復發與否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5。其中,年齡越小,復發率越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6。
3討論
本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多見于20~40歲,年齡越小,復發率越高,這可能與中青年患者容易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有關。本病病程短,病變范圍以左半結腸為主,60例患者中直腸型、直乙狀結腸型及左半結腸型共占約73.3%,其中直腸型占35%,直乙狀結腸型占8.3%,左半結腸占30%。這與江學良等[5]研究一致。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所表現的中醫證型較為繁雜,本研究中共分為7型,其依次排序為脾虛濕蘊型、寒熱錯雜型、氣血虧虛型、大腸濕熱型、脾腎陽虛型、肝郁脾虛型、陰血虧虛型。其中以脾虛濕蘊型最多,寒熱錯雜型、氣血虧虛型較多,其次為大腸濕熱[6]。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病情遷延日久,反復發作,傷氣耗血,正虛邪戀,形成虛實夾雜證,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腸腑之疴當從脾胃論治。李東垣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脾胃同居中焦,共主運化;外感濕邪、飲食勞倦、久病耗傷皆可損傷脾氣,脾運化失常,水聚生濕,困阻中焦,阻滯氣機升降協調、妨害運化,亦可加重脾胃損傷,同時濕注于腸,發為此病[7]。因此,脾虛在疾病發生及演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貫穿于本病的始終。本虛標實,寒熱錯雜是其發病特點[8-9]。朱立[10]認為,情緒緊張是本病復發的病因,肝氣郁結,橫逆乘脾,運化失職,氣血瘀滯,肉腐血敗而成內瘍。韓柯等[11]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辨證論治原則基礎上,合理、適時地配合運用行氣活血化瘀藥物,療效顯著。胡某[12]用升陽除濕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升提脾胃陽氣,使得清氣得升,濕濁得降,郁陽舒展,濕氣得化,進而對潰瘍性結腸炎發揮治療作用。值得指出的事,本研究中共分為7型,與201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4]比較,多列出了氣血虧虛型。其原因在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多有脾胃損傷,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損,氣血生化不及,不能榮養腸腑,同時濕蘊大腸,釀濕生熱,濕熱膠結,阻礙氣機,傷及血絡,使血氣不足以發揮榮養作用,又以“脾主肌肉”,腸腑之肌肉,不得水谷氣之充養,氣日以衰,血脈不利,肌肉不能生長、壯實,以御邪氣侵襲,日久而致潰瘍性結腸炎發生。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證型分布以正虛為主,大腸濕熱型占15.0%,提示對于大部分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在注重健脾益氣的同時,亦需注重不可過用清熱祛濕之品,以免損傷正氣。其次,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脾腎陽虛型也占有一定比例。腎寓元陰元陽,為先天之本,脾陽根于腎陽,腎陽助脾胃腐熟運化水谷,但腎陽又賴脾陽運化水谷之精微以資其源,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如《景岳全書•泄瀉》云:“腎為胃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當陽氣未復,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如李乾構[13]通過長期臨床經驗認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脾胃功能不健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在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多為脾腎俱虛,濕滯大腸證,治以健脾補腎,除濕導滯。王新月等[14]認為,本病以脾腎虧虛為本,濕、熱、瘀、積為標;發作期為氣血壅滯,腸中有滯而不通;緩解期為脾腎虧虛,余邪未凈。因此健脾補腎、調和氣血是本病的首要治法。經健脾補腎治療后,患者脾氣健旺,腎陽旺盛,氣血充盛,腸黏膜得以再生[15]。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兼有濕熱之邪稽留,是潰瘍性結腸炎纏綿難愈、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健脾補腎、調和氣血同時兼清腸化濕,使濕去而熱孤。
參考文獻:
[1]張海燕.清熱祛濕法治療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廣洲: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2]延衛東,何琰,陳延.余紹源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經驗[J].河南中醫,2006,26(6):17.
[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10):818-831.
[4]中華中醫藥學分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6):891-895.
[5]江學良,崔慧斐.潰瘍性結腸炎[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10.
[6]延衛東,何琰,陳延,等.余紹源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經驗[J].河南中醫,2006(6):17.
[7]陳江.潰瘍性結腸炎中醫病機演變特點探析[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3):197.
[8]許清華,郝會蓮,毛艷從虛論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J].西部中醫藥,2011:12-15.
[9]張倫.周福生教授論治潰瘍性結腸炎經驗[J].中醫藥學刊,2003(3):344-345.
[10]朱立,王新月.潰瘍性結腸炎病因病機理論探討[J].吉林中醫藥,2010,30(1):10-11.
[11]韓柯,王茂男.活血化瘀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J].吉林中醫藥,2007,27(12):16-18.
[12]張婉君,孫博云,胡鴻毅.升陽除濕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理論依據和機制[J].吉林中醫藥,2018,38(3):262.
[13]李乾構,中醫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思路[J].北京中醫,2004,23(3):149.
[14]王新月,潰瘍性結腸炎分期辨治體會[J].江蘇中醫藥,2006,56(1):10-11.
[15]賀海輝,沈洪,顧培青.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的防治[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280-286.
作者:李玉玲 杜念龍 黃穗平 時昭紅 單位: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