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路地基中強夯置換法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置換方式的不同也可以采用整體式的置換法,作用機理大同小異,主要是由點到面,利用密集的點形成一定程度的線置換或者面置換,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沖擊波足以排開周圍的淤泥、軟泥(含水量高、抗打擊能力低),并用高強度的、級配高的、排水性能優異的碎石或者石料與之替換形成擴散能力好、承載能力優越的墊層。前者一般用于粘土地基,后者一般用于淤泥方面的處理。前者更為普遍,一般會被采用在氣候潮濕地區公路地基的鋪筑過程中。
1施工過程及其要點
施工路段應盡量平整,以便開挖基坑,在強夯之前必須嚴格按照數據參數精確設計夯點,同時采用水準儀對準度進行精確控制,盡量控制誤差。每一次夯擊過后,必須測量出下沉的平均高度,并將夯坑填平,才能進行下一次的夯擊,每次下沉的高度也要符合設計參數的要求。在夯擊之前必須確保夯錘處在中心位置,若有偏心,可采取焊鋼板或者增減混凝土的數量來使之平衡。向夯坑內填料時必須保證與路面的上表面平行,且采用的材料也要與之前相一致,以免出現一邊粗一邊細。同時,縫隙內的水的排出,顆粒的滾動與加密需要一段時間,因此,每次夯擊之間的時間間隔也要嚴格控制,只有等到上一次強夯之后水壓的散去才能進行下次夯擊。根據地基的滲透性的好壞采取不同的夯擊周期,可以為1~2周,也可以是連續夯擊。在此期間,夯擊的范圍也應該大于施工路段的范圍,超出范圍約為路段的1/2~1/3,且不能少于3m。置換次數直接決定著置換深度,一般采用的是3~5遍的置換次數,在第一次夯擊后填充石料的直徑不能超過30cm,且在第三遍夯擊時夯擊3次,且要控制每一次夯擊的深度不超過5cm這個界限。布置夯點時要根據實驗數據一般設計成三角形或者長方形,面積約為夯錘的底面積的2倍左右。夯打過程遵循由內而外,隔一行打一個的原則,遇到松土時,采用低能量的夯體夯實,保持地基路面表面的平整。
2控制質量與安全
施工之前,技術人員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對夯點、深度、以及進度作出嚴格的要求,堅持自主檢驗,并及時對出現的問題做出改正。加強質量的監控以及安全的監督,進去施工地段應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機器設備遠離夯機30m左右,工作人員遠離夯機20m左右。在強夯過程中嚴禁其他人員進去夯擊范圍之內,夯錘下落過程中,也不得有任何人員進去工作區域之內。汽車在行駛時應鋪設4m長寬的鋼板,一面對路基產生破壞。在地基竣工驗收時,除了常規的單墩檢驗外,還可以采取動力觸摸檢驗方式,測試墩底情況以及承載力、隨著深度變化而變化的數據,每個檢驗點不應少于3個,一般比例約為墩點的百分之一。
強夯置換法應用于公路地基結論總結
強夯置換法,一種逐漸被我國大部分地區采用的地基處理方法,作為一種軟基加固方法,其施工流程、技術保證、質量檢驗等過程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適用于氣候濕潤地區,在軟地基的施工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公路建設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操作簡單,施工速度快,效率高等都是這種方法與眾不同的地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廣。但在如何提高效果的穩定性上仍然值得我們繼續探究,技術的不成熟仍然阻礙著強夯置換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值得更深層次的研究與探索,已解決我們所面對的一系列問題,更好的提高建筑質量,尤其是公路的使用壽命。同時我們也要剖析強夯置換法在公路施工中的選用特點以及要求,不斷對這項技術提出更新的要求,不斷改進,提升工作效率,解決現階段還無法攻克的難題,發揮出更快更合理的工作能力,優化缺點,提升優點,不斷完善。(本文作者:陳華才、謝飛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城區公路管理局、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