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地質災害風險與防治(4篇)范文

地質災害風險與防治(4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質災害風險與防治(4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地質災害風險與防治(4篇)

第一篇: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綜合防治策略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對于地震災害的研究越來越多,近幾年來,地質災害帶來人民群眾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在有些重大地震災害中,還會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所以,無論是對地質環境的研究和分析,還是對于地質災害的防御,都需要對其進行較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有助于為后期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提供較多較完善的對策。本文就我國的地質環境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

關鍵詞:地質災害;風險;防治

因為地球的地殼處在時常是在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中,這種現象會造成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進而造成一定的地質災害。尤其是人類對于大自然的改造過程中,這些改造可能和板塊運動之間并不相符,因此,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這幾年來,我國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非常高,會對人民群眾自身的居住環境以及生命財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地質災害是所有自然災害中發生幾率最高的一種災害。所以,要不斷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進一步控制和預防,只有這樣,才是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幾率的關鍵所在。此外,對地質環境的深入掌控和了解,采取行之有效地防治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實現防治效果。

1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對于地震災害本身而言,其發生災害的區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要對地震區域進行一定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對于區域內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和發生時間進行了解和掌握,就需要對氣象和人類自身的活動條件作一研究。從地震發生的原因上來看,比較穩定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了地域內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此外,還包括地質單元組合等,由于這些原因極少甚至從來沒有受到過因為時間的變化而發生任何變化,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性,所以,上述原因都是由于地震的分布區域下決定的。然而氣象和人類活動都是其發生地震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是由于時間的變化而影響的,地震發生的時空分布規律來自于氣象和人類活動以及基礎條件組合狀況來決定的。所以,對于地震發生最為有效的變量,就是在誘發因素的作用下對其進行分類,此外,還要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和基礎原因作一分析。

2我國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的主要對策

地質災害從發生的結果來分,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如滑坡、崩塌、采空塌陷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導致滑坡、崩塌產生的原因主要為:第一,地形地貌的影響;第二,地層巖性的影響;第三,地質構造的影響;第四,地表水及降雨的影響;第五,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歸結起來不外乎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指地形地貌及地質本身的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指人們對自然改造的行為。

2.1切實加強監測預報預警

在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監測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加強相關的預警設備,保證每個監測預警環節的正常運行。從總體上來看,在各種危險或者隱患還存在的時候,所有存在安全隱患的地區都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測和預警,在進行相關的監測和預警的時候,要注意這三個方面:1)做好相關的銜接工作。我國現在基本已經建設起了全面的氣象和水利方面的監測預警信息系統。所以每個地區要根據自己的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出相應的防止措施,從而做好相關的銜接工作。特別是在滑坡和泥石流頻發的地區,以及容易出現山洪的地方,如果這里的人口有非常的密集,其城鎮高多建立在峽谷地帶。這時候一定要做好相應的監測工作,通過要加強其設備監測的專業性,從而做到全面的監測和預防。2)在進行監測和預警的時候,要把傳統和現代科技進行有效的結合合。比如隨著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不但發展,可以采用電視、網絡和手機信息等方式進行預警,并且要做到全面的覆蓋。而對于一些相對貧困的地區,則可以采用一些傳統的方式比如采用廣播、鳴鑼和有線電話等傳統方式進行災害預警,從而保證人們可以及時接受到預警消息。3)在進行災難檢測和預警的時候,要加強群眾和人民的聯動工作。在現代我國所采用的地質災害防治主要的方法就是群防群策,在很多落后的地區,他們的監測預警任務主要就是靠人民群眾和基層干部來完成的。因此,在現代的許多地區,特別是縣鄉兩級的人民政府部門在對災難進行防御和預警不太重視,要利用好群防群測的這樣的方法。所以政府要百姓進行群防群測技能的培訓,對于那些自發參與到這樣活動中的老百姓,進行適當的經費補貼,而且在這樣的發展中,可以發放給他們一些簡便有效的設備。

2.2要綜合采取防治措施

因為我國的國土面積非常廣闊,地形復雜,所以在我國各地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災難發生。所以面對這樣的復雜的地形,我國也要采用不同的措施進行有效的治理。1)采用開科學的方法對災難進行治理。首先要對工程治理方案進行論證,從而選擇出最為合理的方案,從而做出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2)對重點災難區域進行監測,同時對其進行有效的防御和監測,同時我們要對其進行有效的評價和監督。所以要加強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有效的監測,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案。減少其中的經濟損失。3)在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的時候,要做到綜合的治理,最終可達到恢復周圍的地質環境的程度,對發生相關的災害進行有效的治理。同時要對小河流進行有效的治理,加固那些所謂的病險水庫,從而做好各種生災害地區環境的治理,這些工作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4)建立健全防控和預測的機制,其主要針對的是地面塌陷、沉降和地面裂縫等情況。地面沉降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對地下進行開采,從而引發地質松動,從而造成相關的沉陷現象的出現。因此,所在針對這樣的事情進行防護的時候,要對地形進行有效的控制,要科學合理對地下資源進行開采,從而做好相關的地面沉降聯防聯控的工作。在工作中,除了要預防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裂縫等現象,還要對對地下工程建設和地下空間進行有效的加固工作,而且要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在進行的審批的時候,要對程序進行嚴格的控制,從而避免因為地下水開采、礦產開發等情況,從而引起地面的沉降、塌陷和裂縫等災害的出現。

2.3加強應急救援工作

首先應當在進行救援工作的過程當中,有效地提高我國救援人員在針對地質災害過程中的應變能力。其次基層組織一定要加強對基層人員的防范措施工作,增強防范意識,并且在汛期的時候,加強針對防護措施的監察檢查工作,有效的安排專人針對地質災害頻發點、隱患點、困難點進行良好的監察巡視。另外一定要提高當地群找到安全意識,不但的加強應急避險的演練。3總結伴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一定要有效的針對地質災害進行改善、整合,提高當地人民針對地址災害的安全意識,加強應急避險的演練工作,為保證人們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且有效的避免對受災地區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的危害。并且切實地針對地質災害與當地的環境進行進行緊密的結合,強化人們的預防災害和應對災害時的快速反應意識。

參考文獻:

[1]陳璧瑕.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0):130-131.

作者:唐勇 單位:重慶川九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第二篇:地質災害監測及防治策略研究

【摘要】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往往會帶來一系列自然災害,特別是地質災害的頻發,嚴重危及到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制約了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通常地質災害種類繁多,包括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如何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及防治工作,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本文就對地質災害監測及防治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地質災害;監測;防治措施

中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一個國家,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會具有時間上的突發性和區域空間上的規律性,這就需要結合實際做好相應地監測與防治工作[1]。為了減輕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我國地質調查局組織了全國地質災害易發區綜合區劃與評價,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的整體規劃,其中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價與易發性評價成熱點問題之一。目前如何有效監測與防治地質災害,已經成為業界的重要研究課題。

1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現狀分析

地質災害是指人們在工作或活動時對當地的自然地質或地質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如:泥石流、煤層自燃、土地沙化、火山爆發等地質災害對社會與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工業發電與工程建造等活動產生的地質災害,會對人類的安全產生間接或直接的危害??梢哉f,地質災害的發生屬于極為復雜的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當前現有的治理措施及監測方法雖能夠降低與環緩解地質災害的損毀程度,但是不能有效防治地質災害的發生[2]。要想科學防治地質災害,必須要合理運用新技術,綜合分析降雨、人類活動、地貌地形等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程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報和預警工作,實現地質災害監測的系統化及數據化。現階段,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的措施多是以設計應用預報預警模型為主,如數理統計模型、模糊數學評判模型等,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分形理論模型、支持向量機、神經網絡模型等的應用日趨廣泛。值得注意的是,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工作不僅要做到統籌兼顧,還需要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做到重點突出,具體如下:(1)管理層面:構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新機制和新體系,對全社會各方力量進行動員,積極落實治理責任;(2)空間布局層面:將重點治理與監測工程設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或人口密集地區;(3)時間分布層面:地質災害治理與監測的重點可為每年的汛期前;(4)工作安排層面:重點鞏固業務基礎,做好監測預報和保護工作,適當改進規劃指導,擴大科普宣傳力度,提高科技水平[3]。

2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的措施

2.1監測措施

要想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1)積極開展基礎調查工作,對區域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與分布情況進行查明,準確把握危險區和易發區,構建科學合理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2)按照“群專結合、群測群防”的原則構建監測網絡體系,將地質災害防災預警體系應用于重點放置區域。(3)拓寬資金渠道,加大自籌資金的力度,積極爭取省市和國家的專項預防基金,為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4)集中力量做好每年汛期中和汛期前的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工作,如汛期之前認真巡查險情,汛期中加強監測,汛期后認真復查,以便消除主要災害隱患點。相關部門接到險情報告或發現險情,應該及時趕赴現場對險情進行鑒定,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理策略,科學制定災害發生時的群眾撤離路線[4]。(5)對建設用地行為進行合理規范,通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方式進行工程建設用地與礦山建設用地等;同時對新建的民宅選址進行嚴格規范,新建的民宅必須要綜合分析地質災害隱患,以免出現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6)借助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促進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水平的提高,并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科研工作,充分利用地學研究成果,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效改善當前地質災害防治科技含量低的現狀。(7)規范開采利用礦山,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加大與生態建設相關的投入,做好退耕還草與退耕還林等一系列工作。

2.2防治措施

從常見地質災害的成因和類型出發,地質災害可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進行防治。首先,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方案作為一種戰略性的防治方案,從長遠的角度而言能夠發揮出標本兼治的效果。當前我國的許多地質災害多是因人們耕種和人工亂挖等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而導致斜坡失去穩定性,采用生物工程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預防水土流失,減少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等災害的發生。通常生物工程措施涉及退耕還草還林、保護現有植被等,通過重建與生態恢復來提高林草的覆蓋率。當然在生態重建或恢復過程中,必須要使用科學的方法與觀點,通過分析研究恰當選擇經濟效益好且能保護水土的林草,達到開放式防治的目的。其次,工程治理措施。一是泥石流的防治。在防治泥石流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排導槽與攔擋壩的方式,其中排導槽主要是利用若人工改造或修建的溝道,使泥石流順暢排入到下游泄入主河道中,溝體可以通過襯砌的方式減少水流的沖刷。而攔擋壩主要是將攔擋壩修筑在泥石流溝口以上,達到攔住滾石和泥沙的目的;同時根據壩體所處的泥石流體淤積速度與沖擊力、松散物量、歷史降水量等,有效考慮壩體的高度與厚度,以免工程失效[5]。二是崩塌的防治。(1)削坡減荷:滑坡體具有較好的厚度,無法全部清除,這時可以適當挖去一部分使坡度變緩,促進其穩定性的提高。當然在計算穩定性時應結合具體點的地質條件與地貌地形等,以基巖的層面、節理、裂隙等產狀為依據進行計算。(2)開挖:開挖清除不穩定的巖體來消除隱患,如果推移式滑坡體的厚度較薄,可以在后緣進行開挖削方處理,詳細分析其是否會引起其他連鎖反應或產生新的滑坡。(3)錨固:其主要是采用抗滑計算后,根據滑體的適當部位進行打井作業,使其達到滑床的一定深度,然后在滑床上錨固滑體,增強抗滑性。

3結語

總之,為了保證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要合理選擇監測方法和防災方案,通過科學可靠的地質研究來構建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機制,確保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在地質災害發展的不斷階段,應該采取不同的措施,按照“適宜性、針對性”的原則進行防治,以便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姚勇.梅州市地質災害特征及防治規劃[J].水土保持通報,2013,01:188~191,274.

[2]劉淑梅,楊培奇,張建華,叢日盛,丁麗娜.地質災害監測及防治措施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23:35.

[3]密士文,周厚俠,王翔,馬愛功.臨沂市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監測預警體系構想[J].山東國土資源,2014,11:48~51.

[4]董兵.論地質災害的防治與監測[J].科技資訊,2014,05:35.

[5]林永成.地質災害防治中的變形監測應用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13:251.

作者:于漫江 單位:恩施州地質災害監測防治中心

第三篇:村鎮地質災害臨災識別與防治

摘要:濟南是山東省省會城市,地貌類型南部為低山丘陵區,北部為平原區。濟南市地質災害發育,類型齊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5類。據地質災害調查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類型地質災害點257處,其中近80%分布在南部山區,地質災害類型主要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威脅當地村鎮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為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增強南部山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力度和成效,在總結多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驗及他人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提出濟南南部村鎮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識別內容,在此基礎上,根據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特點提出南部山區村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2016年,濟南南部山區村鎮共發生地質災害11起,由于臨災識別和防治措施到位,未出現一例人員傷亡,為濟南南部山區村鎮地質災害有效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持。

關鍵詞:山區村鎮;地質災害;臨災識別;防治措施;濟南市

0引言

濟南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是山東省省會城市,素以泉水眾多、清洌甘甜而聞名于世,有“濟南泉水甲天下”和“泉城”之美譽。濟南市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低山丘陵區,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地質構造復雜,裂隙發育,溝谷縱橫,河流源短流急。南部山區村鎮人類活動強烈,切坡建房、修路、開山采石、砍伐植被、斜坡堆放松散堆積物現象嚴重,遇降雨、震動等因素影響,易突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據統計,從2010年開始,濟南市南部山區發生多起地質災害,不但給當地村鎮造成經濟損失,同時也對當地村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加強對南部山區村鎮地質災害危險識別,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和辦法,對減少或避免南部山區村鎮地質災害發生可能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1地質災害基本分布特征

濟南市南部山區主要包括歷下區中部、南部與市中區南部,歷城區西營、柳埠、高爾、彩石,長清區張夏、崮山、萬德鎮,章丘區東南部、垛莊鎮中部和西南部及曹范鎮南部,平陰縣南部等地區。濟南市南部山區地質災害類型主要分為3類:崩塌、滑坡、泥石流。據資料統計,截至2016年底,濟南市共查明地質災害點257處,濟南南部山區各類地質災害點(崩塌、滑塌和泥石流)共計198處,其中滑坡35處,崩塌154處,泥石流9處,約占全市地質災害總量的80%。依據有關劃分標準,南部地區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約占全部災害點的84%,巨型、大型、中型地質災害為別為1%、2%和13%。從行政區域分析,濟南市南部山區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歷城區、長清區和章丘區,分別占南部山區地質災害總數的35%、24%和19%,歷下區、槐蔭區、平陰縣、市中區和天橋區南部山區地質災害分布較少,約占地質災害總數的22%。

2地質災害臨災識別

濟南南部山區位于泰山斷塊突起的北翼單斜構造水文地質區,古老變質巖系組成的泰山山脈為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嶺,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巖地層呈單斜狀覆蓋于變質巖之上,與地形傾向基本一致,向北傾斜。南部山區地下水含水巖組類型包括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巖組、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含水巖組、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類巖溶-裂隙含水巖組、變質巖裂隙含水巖組4類。一般來講,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含水巖組、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類巖溶-裂隙含水巖組和變質巖裂隙含水巖組分布區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巖組分布區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濟南南部山區共分布有崩塌、滑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198處,僅在2016年,濟南南部山區共發生地質災害14起,如何加強南部山區村鎮地質災害識別和預防,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發生帶來的人員生命和財產損失,已成為濟南市南部山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件大事。根據多年來對南部山區地質災害調查、分析,地質災害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過程,在災害發生前,一般都有一定的前兆特征,可以根據災害體所處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等特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識別[1-4]。

2.1崩塌地質災害危險識別

崩塌地質災害發生前,可能會出現以下前兆[5]:①崩塌處的裂隙逐漸擴大,危巖體的前緣有掉塊、墜落現象,小崩小塌不斷發生。②坡頂出現新的破裂形跡,有的時候可能聞到異常氣味。③偶爾會聽見巖石的撕裂摩擦錯碎聲。④出現熱異常及地下水水質、水量異常。

2.2滑坡地質災害危險識別

滑坡地質災害發生前,可能會出現以下前兆[6-8]:①在滑坡前緣坡腳處,堵塞多年的泉水有復活現象,或者出現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泉水位突變或混濁等類似的異?,F象。②在滑坡體中部、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③滑坡體前緣坡腳處,土體出現隆起(上凸)現象。④有巖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現象。⑤滑坡體周圍巖(土)體出現小型崩塌和松馳現象。⑥根據滑坡體位移監測發現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⑦滑坡體后緣的裂縫急劇擴展,并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⑧動物出現雞犬不寧、老鼠搬家等異?,F象。

2.3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識別

山區泥石流地質災害發生前,可能會出現以下前兆[9]:①河流變渾、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并夾有較多柴草、樹枝等。②泥石流溝谷上游突然傳來異常轟鳴聲。③河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并有輕微震動感等。④動物出現雞犬不寧、老鼠搬家等異?,F象。⑤干旱很久的土地開始積水,道路出現龜裂,公共電話亭、樹木、籬笆等突然傾斜。⑥山體出現異常,山體出現很多白色水流,山坡變形、鼓包、裂縫,甚至坡上物體出現傾斜。

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分析

3.1地質災害監測

針對山區村鎮地質災害規模大小及類型,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可采取專業監測或簡易監測方法,對區內地質災害體變形進行監測。專業監測可采取專業儀器設備(如全站儀、GPS等)對災害體變形和降雨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監測[10-13]。簡易監測可采取宏觀地質觀測、水文氣象觀測或其他異?,F象觀測等對地質災害變形進行巡查、監測,發現變化及時進行上報。

3.2搬遷避讓

對于規模較大、危害程度嚴重且治理成本較高、難度較大的地質災害,在經上級主管部門及有關單位領導與專家進行綜合評估后,可以采取搬遷避讓措施進行治理。

3.3減少或降低誘發地質災害

人類工程活動不能隨意開挖滑坡體、陡坡坡腳及地表水排放,不在斜坡及坡頂堆載,不能亂砍亂筏,減少開山采石爆破強度,以降低人類工程活動誘發或觸發地質災害,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4做好日常應急防范措施

(1)預先選定臨時避災場地。在危險區之外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避災的臨時用地。要把地質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從危險區又遷到另一處地質災害危險區內。

(2)預先選定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通過實地踏勘選擇好轉移路線,轉移路線要盡量少穿越危險區,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事先約定好撤離信號(如廣播、敲鑼、擊鼓、吹號等),同時還要規定信號管制辦法,以免誤發信號造成混亂。

(3)落實公布責任人。要事先落實并公布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總負責人,以及疏散撤離、救護搶險、生活保障等各項具體工作的負責人。通過村民大會、有線廣播等辦法,對擬訂的避災措施進行廣泛宣傳,做到家喻戶曉;必要時還應組織模擬演習,以檢驗避災措施的實用性,針對發現的問題,對方案進行完善。

(4)預先做好必要的物資儲備。有條件時,應在避災場地預先搭建臨時住所,使群眾在避災過程中擁有基本的生活條件。群眾的財產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轉移到避災場所,這樣既能方便群眾生活又可減少財產損失。交通工具、通訊器材、雨具和常用藥品等,也應根據具體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3.5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3.5.1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類型、規模不同,采取不同工程措施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

(1)對于崩塌地質災害,可采用支柱、支擋墻、鋼質材料、錨索、錨桿進行拉固或聯固,也可以采用護坡工程進行支撐或設置落石槽溝、攔石墻、防護網等進行攔截。對于規模較小的危巖體,直接采用清除方法消除災害隱患。

(2)對于滑坡地質災害,可以采取截、排措施引導地下水和地表水排出滑坡體,采用削后壓前、結合微型樁群對滑動帶灌漿提高滑動帶強度,提高滑坡的抗滑力,減輕滑坡體的下滑力,提高整體穩定性。此外,還可采用抗滑樁、擋土墻、錨索、錨桿等工程措施對滑坡體進行支擋治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3)對于泥石流地質災害,首先修建排水設施,截、排引導地表水形成水土分離以達到降低泥石流暴發頻率及規模的目的。其次修建攔沙壩和谷坊群攔擋泥石流松散物質并穩定谷坡,修建排導槽進行引導,并在泥石流溝道出口有條件的地方采用停淤壩群構建停淤場,以減小泥石流規模,降低對下游的危害。

3.5.2地質災害治理生物措施

(1)當陡崖或山坡腳部不存在平臺或危巖體威脅不太嚴重時,可以通過植樹造林防治危巖。林木類型采用喬木,種植方式為混植及密植,成林后構成整體的樹林防護系統,提高防護有效性。

(2)當滑坡體條件允許時,在滑坡坡面進行綠化,可以有效起到邊坡表面防護作用,減少坡面巖土體在雨水作用下的滑塌,促進坡面局部穩定。坡面綠化以種植灌木、喬木、竹子等根系發達的植物為宜。

(3)對于泥石流生物治理措施主要在泥石流全流域進行,一般包括林業措施、農業措施和牧業措施。林業措施主要包括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以恢復和增加森林覆蓋率;農業措施是通過改良農作物種植方式,以改善耕作條件,減少水土流失;牧業措施是合理放牧,在發展牧業的同時又不危害林業發展。

3.6突發性地質災害

應急演練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可以定期、不定期地選擇危險性大、影響程度嚴重的地質災害點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通過應急演練,進一步提高市、區(縣)、鎮三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組織及協調、處理能力,迅速、高效、有序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危險區域群眾撤離,做好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避讓和撤離,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維護當地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3.7科普宣傳

利用廣播、電視、媒體及張貼宣傳畫報等形式開展地質災害危險識別和防治科普宣傳,提高當地群眾對于地質災害的了解,儲備防災避災知識,提高災害識別及臨災避險的能力。

4典型地質災害識別及防治措施

水簾峽公園位于濟南歷城區柳埠南部簸箕掌村東北,景區的東北部有一小型水庫,水庫的東南岸為一人工開鑿形成的高陡邊坡,邊坡所在山體長約272m,寬約60~162m,高631.85m,高差達93m。山體坡向294°,坡角約為32°。地層巖性主要為南官莊單元斜長角閃巖和上港單元片麻狀奧長花崗巖,上港單元片麻狀奧長花崗巖侵入南官莊單元斜長角閃巖。地下水含水巖組為變質巖裂隙含水巖組。該地段為一古滑坡分布區,前期基本處于穩定狀態。

4.1滑坡災害識別

2010年8月26日,水簾峽滑坡出現滑動跡象,在水庫的東北岸路上出現裂縫及起鼓現象,后緣裂縫寬約0.4~0.5m,高差約1.2~1.3m,裂縫可見深度約1.1~1.3m,呈圓弧形向西北方向擴展,且已貫通兩側。在坡體的前緣高陡邊坡的頂部分布多條平行于坡面的細小裂縫,坡體前部的走廊及路面受擠壓嚴重變形,并出現邊坡垮塌現象。根據這些現象,識別出滑坡體出現變形。

4.2防治措施

根據災害體體積、可能影響范圍、影響程度及影響因素等,對滑坡體采取了處置措施,主要包括:(1)及時疏散水簾峽景區范圍內的游人并進行封閉;(2)在滑坡體影響范圍內的明顯位置設置警示標志,特別是對滑坡體前緣的道路進行封閉,禁止人員及車輛通行;(3)嚴禁對滑坡體前緣進行清挖;(4)為減少滑坡體產生可能造成水庫潰壩,對下游簸箕掌村村民造成危害,對水庫進行抽水排水,減少威脅;(5)對滑坡體進行動態監測并實行24小時值守,發現變化及時報告有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6)開展滑坡體應急勘察,查明滑坡體規模、產生的原因、可能的影響范圍及影響程度等,并進行治理方案設計。采取有效的工程治理措施,對滑坡體進行治理,徹底消除災害隱患。通過滑坡地質災害識別,及時判別了水簾峽滑坡發生,結合滑坡所處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針對性采取了相關防治措施,確保了受威脅的人員安全和財產損失。

5結語

濟南市南部山區村鎮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以小型居多。該文總結了南部山區村鎮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臨災識別特征,根據不同災害類型總結了不同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為濟南南部山區村鎮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依據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馬宗晉.中國災害研究叢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陳颙,史培軍.自然災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李克.地質災害[M].西安:未來出版社,2005.

[4]袁福香.自然災害[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5]陳詳軍,王景春.地質災害防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6]杜修力,姚愛軍.山區村鎮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7]許強,湯明高,黃潤秋,等.大型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8]王成華,孔紀名.滑坡災害及減災技術[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8.

[9]陳寧生,楊成林,周偉,等.泥石流勘查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10]楊全城,王慶兵,董玉龍,等.濟南藥山崩塌地質災害治理方法初探[J].山東國土資源,2017,33(2):43-46.

[11]李彬,劉冬生,姜文娟,等.居民區附近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設計與實現—萊陽市沐浴店鎮簸箕港村東南隱患點[J].山東國土資源,2016,32(9):48-51.

[12]王仕昌,繩懷海,毛福仁,等.平陰縣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防治探析[J].山東國土資源,2012,28(11):17-21.

[13]劉傳正.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孟祥玲1;王慶兵2;廉永彪3 單位:1.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2.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3.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

第四篇:鐵路隧道施工不良地質災害對策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交通網絡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鐵路交通里程數和覆蓋范圍不斷提升。作為鐵路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隧道施工對于保證車輛正常通行和人員財產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是工程建設行業研究的重點。不良地質條件對于隧道工程有著嚴重的影響,在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段,隧道整體穩定性和載荷承載能力所承受的干擾較為明顯,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在具體的施工方案選擇和不良地質處理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本文以某鐵路隧道工程施工為例,探討了鐵路隧道施工不良地質災害對策的相關內容,旨在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鐵路隧道;不良地質;地質災害

1引言

不良地質條件下的鐵路隧道工程,施工難度較大,需要施工企業在前期地質勘測的結果上,深入研究分析地質條件,正確選擇基礎結構加固與施工技術形式,在施工過程中嚴格管控工藝應用,通過施工細節的全面把握提升鐵路隧道施工質量。本文結合具體工程實例,從施工方案選擇、不良地質應對兩個層面分析了鐵路隧道工程不良地質災害應對的策略,針對性的提出了總體方案、松散地層施工、溶洞處理三方面的技術和方法。

2不良地質條件下的施工方案選擇

某鐵路隧道總體走向呈南北向曲線布置,隧道大埋深約117m。前期地質勘測結果顯示,隧道以Ⅳ、Ⅴ級圍巖為主,Ⅳ、Ⅴ級圍巖受地質構造影響嚴重,節理(裂隙)發育,隧道施工過程中,極易沿軟弱構造面產生整體滑動、坍塌、洞內冒頂等地質災害問題,需要采取針對性施工措施加以控制。隧道采用“新奧法”原理組織各工序的施工。施工遵循“早進晚出”的原則“短進尺、強支護、少擾動、弱爆破、勤觀測、早封閉”的施工原則,緊湊施工工序。施工進洞前先作好洞頂截水溝等排水設施,防止地表水滲入開挖面影響明洞邊坡和成洞面的穩定,按照設計要求做好仰坡的開挖,仰坡加固及防護。隧道洞口段土質或易坍塌的軟弱圍巖地段,采用輔助施工方進行超前支護,盡可能較少對巖體的擾動。洞口明洞段采用明挖法施工,洞口段Ⅴ、Ⅳ級圍采用臺階分部法開挖施工,洞身段Ⅴ級圍巖采用超短臺階法開挖、Ⅳ級圍巖采用短臺階法開挖,Ⅲ級圍巖根據地質及地段情況采用臺階法或全斷面開挖,先行洞開挖面距后行洞開挖面不小于40m,采用自制鑿巖臺架配合氣腿鑿巖機打眼,拱部采用光面爆破邊墻采用預裂爆破技術,以最大限度保護圍巖穩定性,減少超挖量,提高初期支護的承載力。

初期支護:Ⅴ級圍巖段采用工字鋼拱架掛鋼筋網噴錨聯合支護,Ⅳ級圍采用格柵鋼拱架掛鋼筋網噴錨聯合支護,Ⅲ級圍巖采用噴錨支護。噴混凝土采用濕噴工藝,風鉆打眼,人工安裝錨桿,小導管注漿加固圍巖。施工中由測量組負責按照圖紙及規范要求做好洞口淺埋段地表下沉觀測、洞內監控量測工作。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排、堵、截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下坡施工,洞內50m或100m設置集水井,抽水機抽水。采用無軌運輸,正洞、行車橫洞使用側翻裝機及挖掘機裝渣,人行橫道用小型裝載機裝渣,全部采用自卸汽車運渣。軟弱圍巖地段二次襯砌緊跟開挖,一般地段按監測信息盡早襯砌,按仰拱、鋪底先行,拱墻緊跟的順序施工。隧道通風采用壓入式集中送風,每個掘進洞口安裝135×2kW軸流通風機1臺,橫通道及開挖面設置14kW局扇。二次襯砌仰拱和仰拱回填在初期支護落底后及時進行,二次襯砌采用整體式模板臺車支模,隧道口設一座50m3/h混凝土的拌和站,由混凝土運輸車運至現場,二襯混凝土用輸送泵進行灌注,插入式振搗配合附著式振動設備振搗。另設混凝土配料機,用于初期支護及臨時支護的混凝土供應。施工機械設備按照“技術先進、滿足需求、性能可靠、適當備用”的原則進行配置,主要機械有鑿巖臺車、側卸裝載機、挖掘機、裝載機、自卸汽車和襯砌臺車等。

3不良地質災害應對策略

3.1總體方案

對本標段不良地質地段如有斷層破碎帶和淺埋強風化地段,施工時容易發生坍方和涌水,給工程帶來損失和延誤工期,因此要予以重視。根據我公司以往隧道施工中處理不良地質地段的施工經驗,確定總體施工方案如下:在接近斷層及接觸帶時,加強地質預報,結合管棚、小導管、炮眼鉆進及巖性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準確判定出開挖前方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圍巖松動情況及圍巖類別,提供相應的圖表資料和提出合理性施工方案建議。(1)必要時利用鋼拱架和超前導管注漿防護;(2)減少循環進尺,采用無爆開挖或松動放炮,盡量減少對圍巖的擾動;(3)及時支護,做到隨挖隨護;(4)加強施工組織管理,嚴格施工工序,并組織好物資供應工作;(5)加強施工量測,及時反饋信息。

3.2松散地層施工

松散地層的特點是穩定性差,結構松散,若有地下水時施工中極易發生坍塌。在這種地層施工,主要是減少對圍巖的擾動。施工中常用手段:先護后挖,密閉支撐,邊挖邊封閉的辦法。超前支護施工方法主要有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導管預注漿等幾種施工方法。

3.3溶洞處理

在巖溶發育地段進行隧道開挖施工時,采用超前探測鉆孔對溶洞發育規律進行探測預報,根據探測結果,采取相應的處治措施。溶洞水的處理:以排為主,堵排結合。隧道通過巖溶含水帶時,對于超前探水孔中單孔流量>2L/S,或總流量的溶洞>10L/S,預留5~10m巖盤進行注漿堵水。對于富存巖溶水的巖溶,凡與上部巖層或地表有水力聯系的,溶洞水無法在襯砌之前排干的,則采用全封閉襯砌;而與地表及溶洞外部巖層無水力聯系的干溶洞或溶洞水囊,采用半封閉襯砌,并與墻背設置彈簧排水管,引水入中心排水溝。根據情況,對可能遇到的溶洞、洞穴。處理措施如下:(1)清淤:清除溶洞或洞穴松散充填物。(2)加固:采用錨噴和鋼筋網對巖溶洞壁進行加固,錨噴支護按Ⅲ類圍巖要求施作。(3)堵塞:在巖溶洞穴內回填漿砌片石、洞碴等。(4)隧道加固:巖溶段隧道初期支護加強,根據巖溶發育規模及與隧道的關系、巖溶壁穩定情況,采取相應的隧道加固措施。根據溶洞的大小,會同業主及設計單位,具體研究處置方案。斷層破碎帶施工:對于斷層破碎帶的處理,決定采用超前鉆探,全封閉深孔注漿固結、堵水,大、小管棚相結合的超前支護施工方案,其要點如下:(1)加強地質超前預報工作,在施工中打超前探孔探明前方地質及水文情況;(2)按設計及施工需要采用大管棚與雙液注漿結合加固圍巖,開挖前視情況必要時增設小管棚預注漿;(3)采用爆破法掘進時,嚴格掌握炮眼數量、深度及裝藥量,原則上盡量減少爆破對圍巖的震動。(4)采用分部開挖時,其下部開挖分左右兩側交替作業。(5)斷層地帶的支護寧強勿弱,并經常檢查加固。(6)斷層地帶開挖后要立即噴射一層混凝土封閉巖面,并架設有足夠強度的鋼架支撐,必要時增設鋼架或按圍巖降類處理。

4結語

綜上所述,不良地質條件下的鐵路隧道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處于安全性的考慮,施工企業應在深入研究地質條件和地質災害隱患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與施工方案,提升隧道結構的整體穩定性,保證工程質量符合實際應用標準,維持車輛的正常通行。

參考文獻

[1]劉剛鋒.公路隧道施工不良地質災害對策研究[D].長安大學,2010.[2]劉向遠.不良地質地段雙連拱隧道施工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

[3]夏彬偉.公路隧道施工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研究[D].重慶大學,2012.

[4]肖洋.隧道不良地質界面波反射法探測預報研究[D].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13.

作者:王同春 單位:中鐵十四局集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观看 | 国产网站麻豆精品视频 | 日本强在线播放一区 | 六月天丁香婷婷 | 九色在线播放 | 国产黄色免费看 |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 三妻四妾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免费 | 永久免费在线视频 |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在线观看 | 国色天香 社区视频 | 五月天伊人| 亚洲天堂一级片 | 波多野结衣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视频国产 | 亚洲一卡二卡在线 | 国色天香在线第二页 | 羞羞网页 | 免费一级在线 | 激情四射影院 | 欧美综合社区 | 99资源在线 | 亚洲六月丁香色婷婷综合久久 | 自拍偷拍第一页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蜜 | 午夜视频国产 |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 男人天堂亚洲色图 | 亚洲综合中文 |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视频综合 | 五月天婷婷缴情五月免费观看 | 四虎精品影院4hutv四虎 | 国产精品久久久 | 99热精品一区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婷婷激情小说 | 很很在线视频观看 | 婷婷丁香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