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研究區巖溶發育特點,從區內的地層巖性、覆蓋層、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及人為因素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區內地面塌陷的成因,并利用高密度視電阻率法、地震反射波法、面波勘探法、鉆探及地下水長期觀測等手段,研究區內溶洞、土洞的分布特征。據此,分析區內巖溶塌陷的形成機理,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劉備寨村巖溶塌陷主要發育在村中河道和溝谷邊緣及基巖淺埋區,塌陷災害具有隱伏性、突發性、群發性、多因性等特點。巖溶塌陷給城鎮建設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更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通過對劉備寨村巖溶塌陷的形成因素的研究,得出劉備寨村巖溶塌陷的機理模型,確定積極的防治措施,減少或消除塌陷災害,無疑對未來城市建設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劉備寨村巖溶塌陷形成因素
巖溶塌陷一般形成因素包括具備開口型溶洞、溶隙的碳酸巖鹽、一定厚度的松散覆蓋層及易于改變的地下水力條件[1]。通過研究劉備寨村內地質環境,確定本區巖溶塌陷發生的形成因素受地層巖性、覆蓋層特征及厚度、構造、地下水動力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1.1地層巖性研究區下伏基巖為中元古界薊縣系霧迷山組白云巖,傾向155°~185°,傾角37°~68°。屬可溶性碳酸鹽巖,其化學成分主要為MgCO3、CaCO3,可溶于弱酸性水,溶解度大,溶液不易飽和,易形成規模較大的溶洞;淺部基巖風化破碎巖溶裂隙發育,聯通性好,透水性強。
1.2覆蓋層特征及厚度
劉備寨村地處遵化盆地,地勢總趨勢東北高西南低。第四系厚度分布極為不均,北部及西南山區基巖裸露,西部第四系厚度為30~50m;中東地區第四系厚度為20~70m。第四系沉積物上部以粉質粘土為主,其下是以粉質粘土為主的粗砂、砂礫、卵礫石互層,礫砂中密,砂層連續性較差。各層在研究區中部分布較均勻,自中心向四周逐漸變薄;在基巖面普遍存在一層隔水層棕紅色粉質粘土,但局部缺失存在"天窗"。鉆孔揭露,在基巖淺埋區,第四系粉質粘土沉積層具有大量垂直裂隙,為第四系孔隙水和巖溶裂隙水提供通道;且第四系砂層有被擾動現象。根據對已發生地面塌陷點的統計分析,得出研究區覆蓋層厚度與巖溶塌陷的關系,結果表明,劉備寨巖溶塌陷分布較均勻,各覆蓋層厚度處均有塌陷發生,與覆蓋層厚度關系不大。且發生概率均在20%左右,因此,本研究區內巖溶塌陷與覆蓋層厚度關系不大,塌陷坑呈現特點是覆蓋層厚度較小區域,塌陷坑以圓形為主,塌陷坑直徑也較小;而覆蓋層厚度較大區,塌陷坑多以近圓形為主,塌陷坑直徑也較大。
1.3構造研究
區北部,基巖出露區發現2條層間滑動斷層F6、F7,斷層特征如下:F6,為正斷層,長為55.9m,傾向為165°,傾角為65°;F7,為正斷層,長為60.6m,傾向為174°,傾角為45°。劉備寨村2004年之前的地面塌陷多數集中在F6、F7附近;研究區南部,多被第四系覆蓋,通過高密度電法解譯出5條斷層,分別編號為F1、F2、F3、F4、F5。其中,前4條走向近東西,屬順層滑動斷層,F5走向近南北,屬正斷層;通過地震反射波,解譯出F1、F2、F3,3條斷層,與高密度電法成果一致。區內施工鉆孔揭露,在白云巖層間夾有多層0.4~1.6m的泥鈣質夾層,且有落鉆現象,印證了斷層的存在及此2種物探方法工作成果的可靠性;通過高密度視電阻率電法勘測發現隱伏溶洞2個,分別編號R1、R2,隱伏土洞10個,分布編號T1、T2、T3、T4、T5、T6、T7、T8、T9、T10;面波勘探解譯出土洞12個,分布編號A1、B1、C1、D1、A2、B2、A3、B3、C3、D3、A4、B4,其中D1與T1、T2重合。
1.4水文地質條件研究
區地處低山丘陵區,地下水類型分為第四系孔隙水和巖溶裂隙水。受地形影響,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山谷邊緣及河道兩側,基巖中發育巖溶裂隙水。通過調查區內水井,測量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混合水位,證明兩層水之間聯系密切;鉆孔顯示,位于基巖面以上的隔水層棕紅色粉質粘土局部缺失,存在天窗,加之斷層發育,形成了地下水聯系的天然通道。從而,加速了巖石風化帶、構造破碎帶附近土洞的形成。
1.5人為因素
由于1995~2002年期間,研究區內干旱少雨,同時加大了地下水的抽取量,2002年水位較1994年以前下降了近10.0m,直至2004年水位有所回升。研究顯示,區內在黎河附近形成小型地下水降落漏斗,如圖2所示。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在15.0m左右,周邊水位埋深20.0m左右。在漏斗中心附近正是農田機井分布密集區域。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周邊水流向漏斗中心。地下水位的頻繁升降變化及長期匯流,致使第四系土體反復經歷浸潤-塌落,最終導致松脫的土體被水流帶走而形成土洞。其次地表水入滲及地面荷載機械振動時,也會造成土洞塌陷。
2研究區巖溶塌陷的機理分析
根據以往對巖溶塌陷形成機制研究成果[4-7],分析本區巖溶塌陷主要屬于滲透變形,符合唐山巖溶塌陷模型的三元結構[8]。第四系孔隙水通過垂直裂隙、隔水層天窗下流補給基巖裂隙水,受自然地形坡降影響,地下水沿裂隙通道流速增大而形成匯流。此過程中可沖刷、帶走溶洞溶隙中的松散充填物,并對覆蓋層底部產生潛蝕和掏空作用。人工抽水使巖溶水水位降低時,覆蓋層中的孔隙水沿垂直裂隙在下部有巖溶溶隙溶洞的地方,于土層中形成集中滲漏點,在巖土接觸面地帶可產生流土或接觸沖刷現象進而產生土洞。降雨發生后,由于地表水、第四系水沿垂直裂隙的滲漏補給,地下水位快速回升,上升的地下水不僅頂托沖刷裂隙周圍土體,還使土體浸潤軟化,水位的反復變化,使覆蓋層底部反復吸水、脫水、松脹、剝落和被帶走,在下伏溶洞(隙)開口處產生土洞的雛形,當土洞不斷向上擴展,洞頂上部蓋層的自重力超過土體抗剪強度時,洞頂垮塌,塌陷形成。
3結論
(1)研究區下伏基巖為中元古界薊縣系霧迷山組白云巖,基巖可溶于水,淺部基巖風化,巖溶裂隙發育;研究區第四系覆蓋層分布特征為西薄東厚,厚度一般20~70m,下部以多層含粗砂、礫石的粉質粘土為主,且底部局部缺失隔水層,有利于巖溶塌陷的發生;研究區構造發育,加強了地下水聯系,且地下水受天氣、季節影響,水位波動大,變化劇烈,是導致巖溶塌陷的主要因素;研究區巖溶塌陷形成機制是滲透變形,符合唐山巖溶塌陷模型的三元結構。
(2)為防止巖溶塌陷再次頻繁發生,建議采取以下防治措施:a.控制深井巖溶水的開采,避免使水位在較短時間內快速下降。b.對村內低洼處的溝渠河道、集水坑及以及已發現的地表水滲漏點采取排水防滲措施,進行防滲封堵處理,避免地表水急劇集中滲漏。
參考文獻:
[1]河北省地礦局第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河北省唐山市巖溶塌陷地質災害防治前期勘查報告[R].滄州:1994.
[2]左文哲,董軍義,劉善軍,等.河北省唐山市山間盆地巖溶塌陷特點及成因分析———以遵化市劉備寨村巖溶塌陷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6):174-177.
[3]左文哲,董軍義,劉善軍,等.唐山市北部山區巖溶塌陷機制初探[J].工程勘察,2008,(8):29-32.
[4]鄭彥華,李昌存.唐山市典型巖溶塌陷概述[J].地球與環境,2005,(s1):331-336.
[5]王洪濤,恩志,李士雄.唐山市巖溶地面塌陷成因機制與迭置分析方法[J].中國巖溶,1996,15(4):312-318.
[6]賀可強,王濱,萬繼濤.棗莊巖溶塌陷形成機理與致塌模型的研究[J].巖土,2002,23(5):564-569.
[7]王濱,賀可強,姜先橋,等.巖溶塌陷滲壓效應致塌機理研究———以山東省棗莊市巖溶塌陷為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16(1):18-22.
[8]雷明堂,蔣小珍,李喻.唐山市巖溶塌陷模型試驗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s1):179-186.
作者:申偉坤1;李昌存2 單位:1.河北省地礦局第五地質大隊,2.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