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地質條件,自然地理,地質評價
1概述
擬建工程位于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潭城鎮,道路起點位于萬寶西路與翠園南路交叉路口,道路大致由北往東南方向延伸,終點位于環島東路,道路全長3740.909m。很多學者對擬建工程地質進行了評價,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于振濤等[1]通過分析該區巖溶發育的主要條件,調查各種巖溶形態的分布及發育特點,對擬建公路的巖溶工程地質條件進行了評價和建議。王蕓[2]對崩塌災害的穩定性進行了評價。朱俊宇等[3]運用可拓學方法,選取影響圍巖等級的參數指標,建立了長春地鐵2號線圍巖等級評價模型。肖冠雄[4]針對平潭地區巖土體地質特征和建筑地基穩定針對平潭地區巖土體地質特征和建筑地基穩定性進行初步評價。李本皇[5]針對思南縣某地產項目,研究分析了該場地的工程地質情況。袁水河[6]提出一種以自然演化與工程擾動作用為主的巖體結構動態控制觀。
2場地工程地質情況
根據現場鉆探巖土芯取樣結果,巖土層按其成因、力學強度不同劃分工程地質層,現將各巖土層特征分述如下:①1耕植土:灰黃,淺黃,多為林地,松散,濕,成分雜,主要成分為細中砂,含少量粘性土,不均勻含有植物根系。①2垃圾填土:顏色雜,松散,濕,堆填年代大于1年,主要成分為粘性土。本層性質不均勻,成分不均勻,硬雜質含量超過30%。①3填塊石:堅硬,以不同風化程度的花崗巖填石為主,填充山地粘性土等,成分不均勻。塊石粒徑一般為20cm~50cm,塊石含量約80%,密實性較好,均勻性較差。①4素填土:灰黃色,松散,濕,成分主要為粘性土,均勻性一般,堆填年代小于3年。②1(含泥)松散中砂:淺灰色,松散,飽和,以中砂為主,含少量細顆粒石英砂,不均勻含有泥質,含泥量約15%。②2(含泥)稍密中砂:淺灰色,稍密,飽和,以中砂為主,含少量細顆粒石英砂,不均勻含有泥質,含泥量約15%。②3(含泥)中密中砂:灰白色,中密,飽和,以中砂為主,含少量細顆粒石英砂,不均勻含有泥質,含泥量約5%。②4(含泥)密實中砂:灰白色,密實,飽和,以中砂為主,含少量細顆粒石英砂,級配一般。③殘積粘性土:灰黃、灰白色,可塑,濕,母巖為花崗巖類,母巖地質年代為燕山晚期,為花崗巖風化殘積形成,原巖結構基本完全破壞風化成類土狀,局部夾雜細中粒石英顆粒和高嶺土。③1坡積粘性土:磚紅色,堅硬,濕,坡積成因,母巖為花崗巖,母巖地質年代為燕山晚期,不均勻含有石英礫砂,含鐵錳結核等,具有遇水易軟化特性。④全風化花崗巖:淺灰、灰黃色,硬塑,濕,母巖為花崗巖類,原巖結構已基本破壞風化,但尚可辨認。⑤1砂土狀強風化花崗巖:褐黃、灰黃,硬,濕,含細中粒石英顆粒、長石、云母片、高嶺土。巖芯采取率大于70%,大部分礦物已顯著風化變質,現場標貫擊數N>50擊。⑤2碎塊狀強風化花崗巖(γ3(1)b5):淺灰、灰黃色,硬,濕,含細中粒石英顆粒、長石,裂隙發育,巖芯較破碎,鉆進較緩慢,進尺有響聲。風化程度為強風化。⑥中風化花崗巖(γ3(1)b5):深灰、淺灰白色,堅硬,含大量石英顆粒、白云母片、長石及部分暗色礦物,RQD約為70。
3區域自然地理和氣候
平潭島海區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終年氣溫較高,基本無霜凍,季風較明顯,干濕季分明。根據平潭島海洋站1980年—2003年的氣象監測資料統計特征值來反映橋址處的氣候情況。1)氣溫。多年氣溫平均值為19.4℃,年氣溫最大值均值為20.5℃,出現在2002年,最小值為18.4℃,出現在1984年。多年月氣溫平均值最高值為27.3℃,出現在8月,最低值為10.6℃,出現在2月。歷年氣溫最高值為34.0℃,出現在1983年9月26日,氣溫最低值為2.5℃,出現在1986年2月28日。根據現有資料分析,沒有出現過大于35℃的高溫,低于0℃的低溫的記錄。2)降水。多年降水量平均值為1192.6mm。最大值為1739.9mm,出現在1983年,最小值為818.3mm,出現在1999年。一年中3月~7月的月降水量平均值超過100mm,這5個月的總降水量約為全年總降水量的63%,其中6月份降水量最大,約為全年18%。月最長連續降水日數為22d(過程降水量為266.1mm),出現于1980年4月19日~5月11日;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為53d,出現于1994年10月11日~12月2日。3)風。多年風速平均值為9.0m/s,年平均風速最大值為10.1m/s,出現在1988年,最小值為7.5m/s,出現在2002年。多年月風速平均值中以11月的11.4m/s為全年最大均值,而10月和12月的平均風速也分別達到11.1m/s和11.2m/s,以8月的6.7m/s為全年最小。最大風速為60.0m/s、風向S,出現于1985年8月24日。根據每天4次定時的風向風速統計,各向的平均風速以東北偏北向的10.9m/s為最大,其次為東北向平均風速為10.2m/s,各向的最大風速以東北向的32m/s為最大。全年風向以東北偏北為最多,頻率為43%,其次為東北向,頻率為18%。根據平潭海洋站1980年—2002年(共23年)歷年風速風向統計資料繪制了平潭最大風速、平均風速及頻率玫瑰圖,見圖1。在季風環流的影響下,平潭地區冬季11月~翌年1月偏北風頻率約為90%左右,夏季6月~8月偏南風頻率約為50%左右。春秋兩季風向多變,大多以東北風為主。全年不小于8級大風日數,中部90d左右,沿海130d左右。
4場地穩定性及適應性評價
根據現場踏勘資料,丘陵區基巖多處裸露,巖性為花崗巖,局部球狀風化嚴重,表部局部分布大塊孤立巖體,路塹開挖時易產生崩塌;路塹開挖后,在路塹邊坡邊緣易形成危巖體、臨空面,影響道路運營安全,施工時對塹頂表部大塊孤立巖體應清除。場地山體基巖較完整,不存在大的構造帶及發育的裂隙帶。勘察線路跨越范圍內目前未見有影響線路安全的大型活動構造、巖溶、土洞、泥石流、采空區、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質現象;現有山體邊坡尚屬穩定,但在地震、暴雨等不利外因作用下存在滑坡、危巖、崩塌的可能;對高填方路段、路塹高邊坡需進行邊坡處理以防止不良地質現象發生。個別鉆孔局部揭示孤石。
5結語
1)場地地層在水平及垂直向兩個方向均變化較大,均勻性差,屬于不均勻地基。2)場地山體基巖較完整,不存在大的構造帶及發育的裂隙帶。未見有影響線路安全的大型活動構造、巖溶、土洞、泥石流、采空區、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質現象;現有山體邊坡尚屬穩定,但在地震、暴雨等不利外因作用下存在滑坡、危巖、崩塌的可能。
參考文獻:
[1]于振濤,張瑩,陳旭,等.某二級公路巖溶發育特征及工程地質評價[J].地質災害與環境飽和,2019(1):37-42.
[2]王蕓.和田縣朗如鄉X625公路崩塌發育特征及穩定性評價[J].地下水,2019(1):145-146.
[3]朱俊宇,谷復光.長春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煙廠站場地圍巖分級研究[J].居舍,2018(33):182,197.
作者:盧曉穎 單位:平潭綜合實驗區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