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河道底質污染修復工程技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底泥處理微生物應用研究
有價值的微生物獲取一般通過三種方式,一是人工馴化,二是固定化微生物,三是轉基因工程菌。據有關研究報道,將某種特定的固定化微生物用于污染的底泥中,發現底泥厚度有降低現象,水體和底泥中的NTU、COD、NH3-N和TP含量也明顯降低。如果采用某種凈化促生液對水環境進行修復,底泥中的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有機物的含量逐漸減少,主要微生物類群則由厭氧型向好氧型演替,水體的生物多樣性不斷的增加;如果在專業培養基上接種河道底泥,制成底泥生物氧化復合制劑,此制劑對河道底泥氧化層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底泥有機污染物分解能力也有顯著的強化作用,同時,底泥對上覆水體生物氧化能力也逐步增強;如果對底泥進行生物修復,能夠有效地減少河道污染負荷,同時,強化河道的自凈功能。目前,國內很多研究人員,對上述底泥處理微生物應用研究已有成果,并成功應用到河道底泥污染處理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千燈河道底泥修復工程試驗
2.1底泥處理試驗方法2013年,針對千燈河道樣板區底泥進行生態修復試驗,通過“消毒劑+微生物制劑”相結合的綜合修復處理方式進行了處理研究。未處理前,隨機取2份河道底泥試樣檢測污染物,之后,進行修復措施處理:按75kg/畝、50kg/畝標準,先后均勻噴灑消毒劑和微生物制劑到河道底部。分別于7天后、12天后,對處理過的區域隨機取2份樣進行檢測,檢測比較結果見表1~表3。
2.2底泥處理效果分析從表1~表3中可以看出通過處理后的底泥pH偏堿,但仍在一個合適范圍內;試劑與底泥接觸的時間越長其殺菌效果越明顯,有機質的降解率越高。處理7天后有機質降解率為70%~80%,12天后有機質的降解率達到50%;大腸菌群含量降了1~2個數量級,處理時間越長其大腸菌群數量越少。
3微生物底質改良處理技術
微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對養分的循環和污染物的降解、去除起著十分重要作用,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相關研究報道顯示,通過光合細菌、復合光合細菌作用,可降低、甚至去除富營養化水體中的NH3-N和有機質;也可以通過溶藻菌控制藍藻,去除水體富營養化,抑制“水華”現象的產生。本工程試驗主要通過先向污染底泥中投放消毒劑,減輕底泥中的毒性;然后通過投放微生物制劑,形成一個能完成自然降解的底泥環境,進而加強被污染底泥的自凈功能,實現對有機污染物的快速、高效的降解,從而達到改善底泥的污染狀況,提高水體中溶氧量。
4小結
河道生態修復是通過創造適合于各類生物生存的生境條件,形成各種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強大、系統穩定的城市河道良性水生態系統,重建受損河道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微生物底質改良劑是通過對治理河道底泥中微生物的促生作用,創造一個可以完成自然降解功能的基底環境,加強污染底泥的自凈功能,加速有機污染物的降解和河道底泥的修復。千燈河道通過“消毒劑+微生物”的綜合方式,修復河道底泥污染,有機質降解率達到了50%,大腸菌群的數量級下降了1~2,修復效果明顯。此修復方式可廣泛應用于其他河道底泥修復中。
作者:朱太旺王志英單位:昆山市水利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水利部建設管理與質量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