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教育認證理念與高等教育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的高等教育評估經過20世紀80、90年代的探索和試點,[1]終于在21世紀初得以全面展開。為貫徹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關于“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標準和評估體系”的精神,回應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關注,促進高等學校辦學條件的建設和質量意識的提高,國家教育部于200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這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理論研究、體系的建立和實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其中,對新建院校的合格評估和5年一次的辦學水平評估涉及被評對象多、出現的問題多、引起的爭論多,對政府管理部門及高等院校的觸動既廣泛又深切。人們最為關心的是,高等教育評估能真實地反映高校辦學條件和水平、對于教育質量的提高能起到實質性作用嗎?這類評估所得出的結論有多大的權威性?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得分析評估體系的構成及其實施細則,并考察評估主體———各級評估機構的人員構成及其合理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目前所奉行的“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教育評估20字方針,其著眼點仍是通過評估促進高等學校辦學條件的建設和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與高等教育的績效評估還有較大的差距。其執行的結果很可能進一步推動硬件條件的建設,至于這些硬件在人才培養中所發揮的作用,學校所培養的人在知識構成、專業基礎、工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是否符合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那是教育評估很難關注到的;即使關注到了,由于其在評估體系中所占權重小,且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存疑,此類評估仍難以擺脫自拉自唱的尷尬,難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專業認證是一種特殊的高等教育評估。在西方,它起始于20世紀初,是一種協會性質的、自愿性的質量保障和質量提高的方法和途徑,是學術和專業教育界內部的一種直接的和自我管理性質的活動,主要由非政府性質的院校、專業和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員聯合會具體執行,通過認證對達到或超過既定的教育質量標準的高校或專業進行認可,并協助院校和專業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我國的高等教育專業認證起步較晚,首先是從工程教育認證開始的,這也是社會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建設項目多、投資大,承接的國際工程項目日益增多,各種性質的建設單位不斷涌現,建設管理部門迫切需要對建筑工程人才培養及人才從業資質進行鑒定,專業認證因此應運而生。“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就是一個例證。隨著國家工程教育認證協會的成立,專業認證現已擴展至機械、化工等十余個行業領域,認證標準也充分考慮了和《華盛頓協議》會員國認證標準的對接。
一、工程教育認證理念
工程教育是應軍事和工程的需要而出現的,[3]工業革命是工程教育發展最大的推動力。工程教育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特別關注其實用價值,也就是工程教育講求實效。這就很好理解工程教育認證的第一個理念“產出導向”(Outcome-Based)了。它要求形成的人才培養方案要向用人單位開放、向學生開放,方案中要體現公開、清晰、明確和可測量的畢業要求,認證時將考察5年前的畢業生都在干什么、能力如何,并以此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判斷依據。這與我們傳統上高等教育評估所秉持的“評建結合、重在建設”即“投入導向”(Input-Based)是有嚴重分歧的。實際上,如果我們將工程教育與工業生產進行類比,那么孰是孰非便一目了然了。工程教育的主要產品是工程技術人才,確保所培養人才的質和量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務,至于學校為此付出了多大的(人、財、物)成本,雖不是像工業生產那般越少越好,卻也不是多多益善。工程教育的目的是為工程、企業界培養合格的工程技術人才,因此工程教育認證所關注的是學校為學生成才所設計的培養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為貫徹這樣的培養方案所采取的措施的落實情況。這就是工程教育認證的第二個理念“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這就要求學校要轉變教學工作的導向,所有的課程、教學資源、各種評價都要圍繞學生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來進行。學生是高校工程教育的接受者,是這種社會服務的購買者,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國家需要多樣化的工程技術人才,希望營造一種人人成才、終身學習、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學生學習工程的可持續動力和自豪感。如果一味以教材、知識傳授、教師興趣為中心,教育很可能與學生的需要、用人單位的需要不一致,甚至相背離。從事工程教育的每一所高校,因學科專業不同而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也因所處地區、發展歷程不同而有著自己的具體情況。為了保證工程教育質量達到國家和相關行業確定的基本要求、便于國家之間工程教育文憑互認而實施的工程教育認證,實際上對于學校內部質量保障與監控也是有實際意義的。這就是工程教育認證的第三個理念“持續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它要求形成新的質量保障機制,強調全員參與、全程評價和反饋改進。通過工程教育認證者,可能得到的結論分為P(通過)、P/W(通過但有弱項)、P/C(通過但有關注),其有效期為6年和3年,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并持續提高專業辦學質量。可以說這是對工程教育舉辦者和從業者的一種鞭策,也是全體納稅人和工程教育服務購買者的一種權利要求。
二、國內高等教育評估分析
經過10多年的摸索和建設,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4]對于新辦院校有合格評估,其他院校有5年一次的教學水平評估,動態監測有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衡量專業水平是否達到國家和行業標準有工程教育認證等,這一體系的建設對于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投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10年前,就有學者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作了較為全面的剖析,認為我國當時的高等教育評估存在評估目的錯位、被評者被動應付、評估結論主觀隨意、評估主體單一、指標剛性太強、評估過程欠規范、評估功能未充分發揮、存在道德隱患等問題,并提出了高等教育評估要考慮中國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和質量的多元化、加強評估制度研究、建立專家庫且對專家進行培訓、評估指標體系要更科學、評估主體要多元化、評估組織要中介化、充分發揮評估功能、防控道德隱患等建議。
10年后,我們再回頭看,學者指出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已有改進,受到了高校和社會的歡迎,如教育部2013年12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方案》就明確指出,審核評估堅持主體性、目標性、多樣性、發展性和實證性五項基本原則,實行目標導向、問題引導、事實判斷的評估方法。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評估體系重投入、輕產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如評估組織的中介化、社會化,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教育主管部門至今仍扮演著領隊、教練兼裁判的多重角色;又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范圍為“定位與目標、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培養過程、學生發展、質量保障及學校特色項目”,其中“學生發展”中包含招生、就業、學生服務與學風,很明顯這里主要講條件和投入,以及學校怎么做,很難看到來自學生、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和評價。這正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評估存在的重大缺陷,是導致評估結論難獲社會認可的根本原因。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是公立學校,對學校的投入和重大決策權都集中在政府部門和學校手里,缺乏公開透明度,依法治校、依章治校還沒有到位,讓政府部門和高校把評價權拱手讓給第三方,難度肯定不小。目前,我國還缺乏水平高、信譽好、社會認可度高的民間教育評價機構,這也是導致政府部門對教育評估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
三、新的理念將促成教育與評估的根本性轉變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一旦我們認定了某個客觀、先進的理念,就有充足的理由將它付諸行動。工程教育認證“產出導向”“學生中心”和“持續改進”的理念不是誰一時沖動提出的時髦口號,而是工程界和教育界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得出來的,是《華盛頓協議》各會員國工程教育認證的共同思想,是社會呼聲和要求的反映。也正因為工程教育認證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才使得它贏得了工程界的認可和越來越多國家的加入。仔細分析,工程教育認證的理念并非僅僅適用于工程教育認證,該理念對于整個高等教育及其評估都是非常適用的。在高等教育外延式發展時期,經費、師資、設施的投入,教育教學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對新建院校或擴張速度過快的院校進行辦學合格評估,堅守辦學的底線,以此促進學校的人、財、物投入和教學工作早日走上正軌,保障廣大學生接受合格高等教育的權利,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對于辦學條件較好,教學早已步入正軌的院校,則應該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水平評估,要求從實現清晰、明確和可測量的人才培養要求開始自證,倒推培養體系、課程的制訂和實施,以及為此配備的師資、教材、圖書資料、實踐教學條件等,學生、用人單位的評價應該占有更大的權重,如果能定量地反映或至少定性地分析產出與投入的對比關系,那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工支出占辦學成本的20工程教育認證理念與高等教育評估很大比例,學校盡量控制師生比,導致一些特定的崗位(如實驗室)長期缺編,學校通過政府貼息貸款或教學專項所購入的教學設備越來越多,卻因為缺(合格)人手或場地而長期棄置一邊的情況時有發生,至于設備使用率低的問題就更加突出,這些問題并不能從高校辦學基礎數據庫或生均設備總值中反映出來。這些投入是否發揮了作用,學生最清楚。如果師生有效地利用了這些教學資源,必然會從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畢業設計水平和工作成效上反映出來。同樣,學校是否把水平高的教師用在教學上,教師是否用心教學,也能從學生方面反映出來。因此,教育評估絕不能停留在師資、設施等的絕對投入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它們發揮了什么樣的效用。在某種程度上,人才培養和產品制造有一定的可比性,這是一個不斷追求更好的過程。如果進行了一次評估,卻發現不了問題,沒有積極地整改,評估資料入庫、評估機構撤并、評估人員改行,那么這樣的評估就是一種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對教學不僅沒有助益,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這是需要絕對避免的。像工程教育認證這樣,有先進的評估理念、嚴謹的評估程序、合理的評估范圍,無疑將引導高等教育健康發展,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也指日可待!
作者:周錫堂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教學質量監督與評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