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工程教育思維路徑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工程是一項龐大而精細的系統活動,是對相關科學知識和技術的綜合開發與應用,是在物質、經濟、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域內滿足社會需要的一種創造性活動。這一特征在全球化持續深入的21世紀更為顯著和深刻,21世紀的人類工程活動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對世界乃至人類的影響更深遠更寬廣。而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標是造就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業界需求的具有時代性、前瞻性的工程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院校承擔著越來越重大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我國大學在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大局的同時,也在不斷發展和創建自己。在客觀、科學評價工程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在當前“質量工程”建設的歷史背景下,以工程的求實精神、科學精神、責任意識,切實推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思維路徑的創新性與工程活動的科學性,以適應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戰略布局。
一、時展對大工程理念踐行的呼吁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高等工程教育面對當時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和工程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發出了“回歸工程”的強烈呼聲,同時麻省理工學院提出了“大工程觀”教育。大工程理念將科學、技術、非技術要素融為一體,形成完整的工程活動系統,注重工程技術本身的同時,把非技術因素作為內生因素加以整合,引入工程活動。從工程活動對生態環境結構與功能的重塑,與社會相互協調發展,既改造環境又保護環境,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重視工程對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的影響,又關注社會對工程的促進、約束和限制,從而全面把握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由此成為新時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和新趨勢。伴隨著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深入與發展,工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顯,工程人才的培養直接決定著工程技術的水平和發展速度,決定著國家的工業競爭力,也因此深刻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踐行大工程的教育理念必然成為我國高等工程院校的時代命題。
(一)我國現代化進程對大工程人才的期望進人新世紀后,我國確立了“以工業化帶動現代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迫切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現代科學技術、開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知識的“大工程”人才與之相適應。同時,隨著現代工程日益綜合化、高技術化和群體化的走向,工程正在經歷著向“大工程”轉變,使工程教育的價值性、全面性和社會性更加突出和顯著。這就要求現代工程人才既要有精湛的技術潛能,深厚的科學素養,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豐富的人文素養和孜孜不倦的進取精神,有把工程問題納入整個社會系統進行考量的膽識與氣魄。實現對科學理性、技術理性與人文理性的求真、求善、求美的風骨與精神的深刻體認,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思維,能體現對人類自身及其子孫后代終極關懷的脈脈溫情。
(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國現有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很大范圍和程度上仍在沿用過去工程教育的既有經驗和成功模式,當然我們并不否認這些教育思維、模式的歷史價值,但這些成功經驗和創造更多的是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的初期的需要而產生的,更加注重人才的實用性、專業性,是一種在技術理性的主導下,高揚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物。在工程活動中對資源、能源、環境、生態的考量是極其有限的,致使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學和實踐活動更多的講求科學主義和技術理性的優勢。這樣的思想主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今天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特別是我國高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社會發展旗幟,使科學主義的主導地位全面介入整個社會生產,表現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就體現在無論是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思維都必然注重知識的傳播、技能的培養、實踐的操作傾向,在無形中弱化了對工程人才教育中思想的思維的開發、信仰的養成。這些傾向體現為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缺乏全面性和整體性;課程設置更多傾向于理工課,無形中擠壓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應有地位;工程訓練中更注重效率、生產性和財富的創造。而現代工程所要求的科學性、社會性、實踐性、創新性、全面性等特征無從體現。而“大工程觀”是對為現代工程實際服務的工程教育的一種回歸和在認識,是現代工程技術與人類智慧全方位結合的教育創新思維,也是工程教育發展的必然途徑與方向。
(三)技術理性主導下工程人才綜合素養的缺失最近幾十年來,我國雖然在工程人才培養上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現狀,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也必然就具有工業化初期所呈現的諸多不足和弊端,這些因素在客觀上無可回避的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后果也就致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注重工程人才的專業性,而忽略了對以人為本的綜合素養的培育。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雖然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但已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的財富和價值在整個世界經濟活動中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我國的經濟活動對整個社會、個人、人類來說已經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一點與工業化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也要求當今的工程人才培養不僅考慮到人才的實用性、專業性,更多的要考慮到人才的綜合性、全面性的能力,以及把工程活動納入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審美的多維視角下綜合思維的能力與水平。從工程人才的培養大局出發,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人文意識等綜合素質。這也需要高等工程類院校進行適應時代和自身特色的改革與創新。
二、高等工程教育教學的綜合化思維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既要順應國際工程教育發展潮流,又要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從根本原則和指導思想的“科學范式”上進行徹底的調整與轉向。以大工程觀為指導,注重實踐教學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教學活動的綜合化思維,培育工程人才的責任意識和精神訴求。
(一)以創新為起點,注重實踐教學以及在實踐中協調的能力的養成創造和創新是工程技術的不懈追求與核心內容,也是工程人才首要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必然也會成為工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設計創造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是當今時代工程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所以,適應時展要求的工程創造教育已成為當今國內外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環節與中心議題。相對于創造創新的基本素質,實踐則毫無疑問的充當了工程靈魂的角色。因為工程總是實實在在的具體活動,所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工程人才所應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在“回歸工程”思想的主導下。縱觀世界大學特別是工程院校的教學活動,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在其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開展中,涵蓋工程教育的課堂教學、教學實習、教學實踐等環節,都會強調實踐第一的思維原則,因為教學活動的實踐思維和實踐第一的理念以及設計對未來工程師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使其可以更充分的去體驗和感知,從而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將設計、實踐教育貫穿于工程教學活動始終,有利于科學與技術、技術與非技術實現有機的統一,有利于學生有效地養成工程師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體認工程師的為人處世準則,發展工程師的創造與創新能力,這也是大工程觀的內在要求。這一點對未來工程人才的培養和塑造更為迫切,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實踐主導教學思維的不斷創新運用。
(二)強化教育教學活動的綜合化走向全球化時代,工程人才面對的世界日益復雜,工程活動中既要思考技術內容,還必須考慮到經濟、政治、文化、環保、倫理等非技術因素。工程的實際進行越來越依賴這些綜合化的知識背景的合理運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程人才承擔的是構建整體的工作,應該具有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高等工程教育的綜合化就是試圖將以往被學科嚴重割裂的知識按工程的內在要求進行重新組合,擯棄那種單純文理工的分類模式,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合理規劃其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進程。作為未來工程人才的大學生必須掌握與人交往和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而這一切必須在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合理的學科安排。如果我們回顧歷史發展的軌跡,就會發現在一些發達國家大學的工程教育中有良好的傳統,如英國的工程教育十分重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綜合優化,即使是一些基礎性的課程,如數學,也是十分注意教學內容的更新與凝練,以合理規劃教學課時,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其他教學課程內容。同樣在一些工程院校中也存在學科群制度,這種學科的集合綜合了人文、社會、自然三個領域,以便使學生接受更全面、綜合的教育。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組織中可以廣泛地接觸不同專業,并了解各專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一些學校里也開設了類似性質的跨學科的專題講座來為學生提供綜合的知識基礎。這種專題講座分別由不同專業的教師開出,構成一個內容包羅萬象的跨學科課程體系,通過這樣的教學活模式使大學工程類教育的培養模式逐漸適應大工程理念的主旨要求。
(三)培育教育教學活動的道德訴求高等工程教育在奠定其物質儲備的同時,也必須注重對未來工程人才的精神培育,這種精神其實就是一種學習、開拓、創新和信仰的精神,歸根結底就是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辯證統一的體認和探究。在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活動中僅僅實現對知識的傳播和解讀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傳遞給學生一種思維、理念和責任。這種思想和理念確切地說就是一種對資源、能源、環境、倫理的綜合考量和謹慎對待之道。而這種精神集中體現于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所講授科學內容的那種執與追問中,體現為進行工程探索活動中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對工程活動結果對自然與人類的深遠影響的審慎之態。而這樣的教育教學思維模式會深刻地影響到今后這些潛在的工程師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在以后的工程活動中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更為人性的價值判斷,成為一個有技術、有膽識、有擔當、有風骨的工程人才。當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具有的廣博的知識背景和靈活的教學藝術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前者的基礎上教師必須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養于一身的強烈的精神追求。而這種對教學內在精神的領會與踐行會深深地影響一位工程師未來的行為與選擇,影響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對人生意義的參悟。我們從“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轉化體認中感受到一份不同尋常的人生態度的感知與體認,這種精神在我國當前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戰略布局中顯得尤為可貴和清醒,是每一位即將走向社會的工程人才必備的道德信念和人生準則,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所以,造就新時代的文明現代人是高等工程教學活動的理想目標和價值取向,是“大工程觀”對現代工程人才的渴求與期望。現代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招回大學精神,重塑大學精神”的同時培育“大工程”精神,工程教育重在將科學、技術、非技術、工程實踐融為一體的,具有實踐性、整合性、創新性的工程模式,力圖實現多元價值觀的整合。培養“全面的、和諧的、文明的現代人”而非僅僅的“有用工具”成為我們高等工程大學教學活動時刻謹記的理念與準則,成為我國工程教育等教學活動開展和推進的道德準繩與時代操守,應銘刻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
作者:賈志雄 王云力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 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