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卓越工程師分析(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全面探索。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平臺,積極開展多途徑工程教育實踐,構建了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體系。本文總結了計劃實施以來的有效措施和經驗,分析了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結合國內外工程教育改革的趨勢,從優化時間安排、統一考核標準和改革培養模式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建議,以期對實施該計劃的其他院校提供參考。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計劃;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自2010年起,先后啟動實施了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工計劃”)。以期通過高校和企業的合作,以實際工程實踐為載體,培養造就創新能力強、適應工程需要的優秀工程師[1]。“卓工計劃”著眼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與實踐教學培養的“動手能力”不完全一致,企業是“卓工計劃”必需的培養單位。加強校企合作是實施“卓工計劃”、提升高校工程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2,3]。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是教育部首批“卓工計劃”試點專業[4]。致力于面向應用研究和產業需求,培養具備較高實踐應用水平和較強創新應用能力的工程人才,專業依托無錫地區物聯網產業,以校企聯合培養、校企雙導師負責為保障形式,以物聯網工程應用技術為主線,在校企合作培養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結合“卓工計劃”過程中校企合作實踐,對目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持續改進的對策,為同類專業實施“卓工計劃”提供參考。
一、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卓工計劃”實施情況
目前專業采用的是類似于德國“3+1”和“雙元制”的人才培養模式[5],即學生在前三年完成基礎理論課和校內實踐課程學習;自第六學期的暑假開始,在選定的企業完成一年的企業實習,進行集中工程實踐訓練。為了保障“卓工計劃”的順利實施,目前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動態的校企合作
聯盟無錫是物聯網發展比較早的城市之一。在同志提出“‘感知中國’中心,就定在無錫”之后,迅速集聚了一批國內外物聯網領域的高技術企業。因此,無錫物聯網產業大背景為開展“卓工計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無錫的物聯網企業參差不齊,也存在一批創新能力弱、技術水平差的企業。為了提高企業培養的質量,學院對參與“卓工計劃”的企業進行了嚴格的篩選。企業申請參加“卓工計劃”的時候,由專人到企業考察,了解企業生產、研發狀況、企業的技術力量及企業的產銷利潤情況。對規模較小、創新能力弱的企業,不予準入。對技術力量較小的創新型企業,嚴格控制其培養規模。所有獲準參與“卓工計劃”的企業,必須和江南大學以及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簽訂正式的校企合作協議和校企聯合培養協議。協議中明確規定了學生在企業從事的崗位、學生的職責、企業指導人員以及學生的待遇等。特別明確了校企雙方在學生培養上的共同培養責任,規定了企業違約的認定方法和后續善后方法。保證了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的培養內容和培養方式,保障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
(二)建立雙導師負責制雙導師制指
由企業方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負責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是目前許多學校在開展“卓工計劃”時普遍采用的制度方法[6]。雙導師制要能夠有效實施關鍵在于企業方的導師要有足夠的自主權和打分權。企業導師是由企業確定并且經有學校認可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校企聯合培養協議的框架下,其對學生的日常管理、技術指導等方面具有自主權。企業導師可以對學生的工作內容和工作任務進行適度的調整,對學生的實習表現、專業能力等給出獨立的評價。另一方面,企業導師的自主權和打分權要在校內導師的監督和指導下進行。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標準和成績評定有詳細的規定。企業導師往往對這些規定不了解,需要校內導師給予解釋和說明。校內導師通過定期企業走訪,了解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內容和實習情況。在此基礎上,校內導師對企業導師的指導過程和評分結果進行監督審核。這樣可以保證聯合培養的過程和結果達到預期的要求。
(三)建立暢通的校企溝通渠道
在校企合作培養過程中,學校和企業的溝通十分重要。參照“教學組織”、“學生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的結構,從不同的層面建立了三種溝通機制。首先是校內導師和企業方導師的定期溝通機制,主要針對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技術問題、進度安排等保持密切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實習中的技術問題。其次是學生輔導員和企業人事管理人員之間的定期溝通機制,針對的是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遵守紀律情況,解決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問題。最后是學院分管領導和企業負責人之間的定期溝通機制,針對的是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管理、校企合作的框架,解決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設問題。這三種溝通機制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相互獨立則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學生具體的實習情況;相互融合則及時交換信息,對整個實習過程持續加以改進。
(四)吸收企業參與前期教學
企業和學校對創新的認知不完全一致。學校更加關注新理論和新方法;而企業更加關注新產品和新應用。一般的本科生加入企業后必須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適應期才能勝任企業的工作,其原因除了本科教學存在的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之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和學校對創新的認知差異。“卓工計劃”要培養適應于工程需要的優秀工程師,在培養過程中就應該考慮企業對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此,有必要吸引企業參與學校理論教學。在實踐過程中,設置了兩種企業參與教學的渠道。首先,選擇物聯網工程行業有影響的高新技術企業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這些企業一般在某個或某幾個物聯網工程應用領域具有完整的科技研發能力,占據相關領域技術制高點。利用他們在行業中的大局觀和敏銳的技術觸覺,將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反映到專業教學計劃中,保證理論教學的先進性。其次是選取有較強創新研發能力的企業參與部分專業課程和專業前沿課的教學。這些企業通常是在某個技術方向具有研究特色,專注于某個物聯網應用方向,具備特定的物聯網應用技術經驗。通過邀請這些企業的技術骨干,將其應用和技術與專業課程中的相應知識模塊相結合,為理論教學提供實踐背景,促進課堂教學與工程實踐的融合。
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
目前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卓工計劃”實施有條不紊。吸引的企業超過50家,以無錫為重點區域,覆蓋了江浙滬地區主要的物聯網產業集聚地。每年和實習單位直接簽訂就業協議的學生保持在20%左右。但是在“卓工計劃”實施過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充分聽取企業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特點,采取的主要對策如下。
(一)提高學生對“卓工計劃”的參與度
經學生座談和匿名問卷調查,影響學生參與度的因素主要有:企業實習內容與個人興趣不一致;實習和個人發展需求不一致以及實習單位和就業單位不一致等。首先,學生發現企業的工作并不是之前所設想的。特別是結束1—2周的實習后,學生對企業安排的工作類型和工作強度、企業的工作條件等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實習積極性降低。其次,部分學生對自我的規劃是進修、深造等,自然地認為企業實習不利于自己規劃的實施,因而抗拒實習計劃。最后,實習計劃中包含了整個大四學年。在這期間,學生會產生就業實習等需求,這與“卓工計劃”規定的實習產生沖突。經過分析,認為第一個問題的根源是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之間的脫節。為此,專業加強了低年級的“生產實習”課程,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了解企業實際工作情況。在專業課課程設計中引入企業課題和企業專家的指導,讓學生提前熟悉企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狀態。針對“卓工計劃”實習與學生個人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對“卓工計劃”的時間和內容進行優化。將實習計劃開始時間前移至第六學期末,同時將部分選修課挪后至第七學期。形成了一個靈活的、彈性的計劃安排。對目標是就業的學生,可以選擇自當年6月末開始直至第二年6月的長時間版實習計劃。而對需要進修、深造的學生可以利用暑假的8周時間先行完成部分“卓工計劃”實習,再在第七學期完成6周的實習,然后在第八學期完成剩余16周實習。這樣避免了學生在第七學期因為個人發展需要與“卓工計劃”產生的沖突。關于“卓工計劃”實習與學生就業單位實習之間的沖突,引入了單位調整機制。對于學生以確定的就業單位,如果單位的性質、學生實習的內容都能夠滿足“卓工計劃”的實習要求,同時該企業愿意在第八學期期間按照“卓工計劃”企業培養標準對學生盡到培養義務的,學院備案后將學生的“卓工計劃”實習轉至其就業的單位。通過以上措施,極大地化解了學生在“卓工計劃”過程中的疑慮和沖突,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提高了“卓工計劃”實施的質量。
(二)完善“卓工計劃”考核標準
和學校注重理論的完整性和先進性不同,企業通常更加注重技術的實用性和時效性,校企雙方對技術層面的理解不同。反映在聯合培養上,就是考核標準不統一。特別在畢業設計階段的評價體系上反映得最為明顯。往往有企業認為的優秀畢業設計,在學校答辯過程中成績很不理想。根據幾年的實踐,我們發現:企業關注的是怎樣解決實際需求中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由客戶決定,也可能由研發過程產生。企業方面對問題的背景、問題的先進性、現有的研究現狀分析等并不特別關注。其次,企業的追求的是最小的研發成本、最快的研發速度和最低的研發難度,而學校評價是則特別關注方案的先進性和創新性等。最后,在技術文檔的生成方面,企業要求的是記錄研發過程、說明研發步驟、解釋操作流程等,而學校要求的論文則要求說明研發過程中的創新性思想、解釋解決問題的過程等。校企雙方的關注點不同自然導致評價體系的不同。針對校企雙方存在的以上差異,在保證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前提下,將畢業設計的評價指標大概的分成了兩大部分,每一部分指標的分值均為50分。其中,企業方導師重點評價技術的達成度、技術指標的實現程度、研發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等;校內導師重點考察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技術調研、方案設計以及論文的撰寫等方面,校內導師在課題確定時開始全程參與指導。以方案間的技術比較代替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以考察研究方案的完整性代替考察研究方案的先進性;以性能指標的實現為準則考察技術方案的合理性。在論文撰寫階段則重點幫助學生從單純的技術研發過程中直接提煉科學方法。使得企業方認為的優秀研發工作可以轉化成學校認可的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從而達到考核標準的一致。
(三)擴展校企合作方式
目前的“卓工計劃”普遍采取的是集中式的企業實習,校企合作形式比較單一,也不利于人才培養。考慮到部分企業的工作特點,專業設立了“企業課題,走訪培養”模式。對學校有條件提供企業研發工作所需實驗條件的,在校內建立開放實驗室,實行企業導師走訪指導。學生在實驗室中完成企業的技術工作,企業導師定期到學校開展技術指導,學生研發成果校企雙方共享。對于和校內導師有項目合作的企業,形成“企業課題,校內培養”模式。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導師和企業的合作項目,在校內導師的科研中完成全部或者部分“卓工計劃”實習。其指導工作可以由企業方導師負責也可以由校內導師負責。
三、結語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理論脫離實際、實踐環節薄弱、缺乏與業界溝通等問題。深化“卓工計劃”實施,探索適合國情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是對大學教育的一個必然要求。實施“卓工計劃”的關鍵是校企合作。本研究以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實施“卓工計劃”為例,總結了計劃實施過程中的經驗,面對現階段實施“卓工計劃”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建議。對高等學校的本科實踐教學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0(3):7-23.
[2]陳啟元.對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12,(1):4-6.
[3]王寶璽.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4]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
[5]陶建華,蕭仲敏,鄧武等.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比較[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76-177.
[6]靳貴珍,辜風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J].AdvancesinEdu-cation,2015,(5):43-49.
作者:張正道;孫子文 單位: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
第二篇: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模具設計課程改革
摘要: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下,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模具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引入項目教學。以《沖壓模具設計》課程為基礎開展的教學改革結果表明,加入實踐環節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提升了學生的設計能力,為培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卓越工程師打下扎實基礎。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模具設計;課程改革;實踐
我國教育部于2011年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性強、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著力解決高等工程教育領域中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問題。本科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卓越的工程師呢?不僅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需要重點培養實踐能力,開拓學生眼界和思維,重點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
1.課程教學現狀
《沖壓模具設計》屬于非常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其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較難模具的設計過程及其工藝分析。因此,該門課程教學的目標主要在于工藝分析的創新性和模具設計的實踐性。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沖壓工藝概述、沖裁工藝與模具設計、彎曲工藝與模具設計、拉深工藝及模具設計、局部成形、多工位級進模、汽車覆蓋件成形等。傳統的教學內容拘泥于課本,重點不突出。由于課時不足,所以主要以老師的課堂講授為主,無法兼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性。學生在課程完成后普遍反映知識點太多,學過就忘。這種松散的知識體系和單一的講授方式導致學生們在畢業設計環節普遍暴露出薄弱的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
2.課程改革研究
為了適應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教學目標,課程改革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開展。沖壓模具涉及知識點非常多,為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教學內容進行了相應梳理和調整,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板料沖壓之外,還講解體積沖壓及特種沖壓工藝。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以課堂上教師講授書本內容,手段多數是板書+掛圖。為了滿足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教學目的,在該門課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采用項目教學、啟發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項目教學結合課堂教學的方式非常適合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學習專業知識,簡單模具結構的設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可以強化設計及制圖能力。另外,在開展項目教學的同時,加強討論環節的設計,引入啟發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讓學生由“讓我學”轉變成“我要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該門課程以前的評分方式是期末考試卷面分占70%,實驗占10%,平時占20%。經過長期調研發現,卷面成績并不能考核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設計能力。為此,經過充分論證之后,成績分配為:項目50%、卷面30%、實驗10%和平時10%。
3.課程改革實踐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和驗證教學改革的效果,選擇2014屆本科生的《金屬板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開展教改。上第一節課時就布置設計題目,解釋項目開展初衷及教學過程,力求與學生達成共識。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多采用啟發式教學,而不是填鴨式的方式。項目研討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把握大方向,并提出改進意見。在教改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也促進一些學生的創新意識,主動申報了大學生創新等項目,還有學生自發聯系假期的模具實習單位。學生普遍反映項目開展有助于自己的專業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大大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獨立查閱和檢索文獻資料,自學繪圖軟件,進行模具結構設計以及圖紙的繪制,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項目教學模式在模具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環節中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以及完善,從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在講授其他專業課程的過程中,如何適當引入項目教學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高水平技術型本科學生,也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4.結語
圍繞上海電機學院的技術立校應用為本的內涵建設,深入開展專業課程教育改革,對于推動我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師”計劃,促進高等教育面向企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的高水平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龔克.轉變觀念大膽實踐建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中國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0(18):10-12
[2]李延斌,高有華,田方,等.面向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4):231-233
[3]劉英杰,楊基和,徐淑玲.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化工過程設計課程改革及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4,2:52-54
[4]劉文.《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9):66-68
[5]王國燕.研討式教學法在高職商務英語課程中的應用探微[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6):86-87
作者:王曉梅 單位: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
第三篇:應用化學卓越工程師計劃實踐教學中的問題探討
摘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是教育部為切實推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一項重大改革計劃,工程實踐教學是卓越工程師計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綜合分析當前工程實踐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卓越工程師實踐教學特點,剖析工程實踐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提出可從提升青年教師工程經歷、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改變工程實踐方式等方面提升工程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工程實踐;應用化學;教學改革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為切實推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一項重大改革計劃,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項目[1-2],其重點是要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工程人才[3]。我校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是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石油天然氣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大學,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屬于四川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地方工科院校是以“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工程實踐教學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實踐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順利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4]。本專業工程實踐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理解不同外加劑及工作液體系的設計要求、設計方法、相關性能指標、具體的施工過程;掌握不同外加劑及工作液體系性能指標的常用測試標準和檢測方法,并對外加劑及工作液性能做出基本評判;掌握不同外加劑及工作液體系的配置程序與工藝;掌握不同外加劑及工作液性能評價儀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了解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復雜情況及處理方法。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知道一名工程師在實踐工作中應如何去解決實踐問題,如何將所學理論知識有機與現場實踐問題相結合;初步具備一名工程師的能力。在本專業現有的工程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同類院校卓越工程師培養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探討[5]。
1工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綜合分析當前實踐教學工作存在以下問題[5-6]:(1)青年教師缺乏工程經歷。近年來,我校引進了大批高學歷青年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們理論功底扎實,是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的一支中堅力量,但這些老師對現場實際過程不了解,缺乏工程經歷,很多青年教師畢業后從學校直接走上教師崗位,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并且我校應用化學專業的特色是油氣特色,有一定的獨特性,這些青年老師對油田相關問題較陌生,授課過程中不能很好的與現場知識相結合。(2)經費不足。近十幾年物價漲幅很高,而經費增幅甚微,卓越工程師計劃中要求學生實踐的時間較長,無論是住宿還是往返車費的花費都較大,同時還需支付給現場指導老師授課費用,現有的經費很難達到好的實踐效果。(3)企業積極性下降、實踐基地不穩定。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學生到實踐單位實踐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因為剛到單位的學生無法勝任企業工作,需要企業培養,當學生培養到可以干一定工作時,實踐時間已到,學生又要離開,同時學校不能給企業支付大筆費用。但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卻會給企業帶來很多問題,首先,會干擾企業正常生產過程,影響其經濟收益;其次,企業要想辦法保護其核心技術不被學生竊取;最后,學生在企業實踐,企業對學生的安全負有責任,這增加了企業的顧慮。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愿意接受學生的工程實踐,造成實踐基地不穩定,而頻繁地更換實踐地點和單位是難以深入進行實踐教學的,它不僅聯系工作量大、內容經常變化不連貫,而且人員陌生,難以充分準備實踐中的各個環節。(4)大規模團隊實踐,學生實踐熱情不高。現在主要采取的實踐方式為集中實踐,優點是便于管理,容易對學生實踐過程進行有效跟蹤,考察學生實踐效果,弊端是強調共性、限制個性,降低了學生通過實踐提高自己某一專業方向的學習熱情;同時由于實踐學生較多,很多單位無法提供足夠多的崗位給學生,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很多實踐基本上都是以參觀或講座的形式重復進行,學生就業方式已轉變為“自主擇業”的多元化,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實踐積極性。
2提高卓越班學生工程實踐教學效果
由于卓越班學生工程實踐是卓越工程師計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于上述工程實踐所面臨的問題,針對本類學校本專業具體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卓越班學生工程實踐教學效果。(1)提升青年教師工程經歷。由于剛到學校的青年老師都具有高學歷,并且大多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其基礎知識扎實,他們在工程經歷上的不足可以通過到學校后進行學習,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要求新進青年教師到油田、相關企業交流學習,了解油田生產工藝流程及具體工況,將這要求作為新進教師后期上崗考核的標準,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升新進青年教師現場經歷,以此彌補其工程經歷的不足;同時鼓勵青年教師加入到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中,在科研團隊中可以參與工程項目,進一步多的熟悉現場,在教學團隊中可以提升其教學水平,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后期發展和快速成長;另外,鼓勵有工程經驗的老教師盡量多的參與到卓越工程師計劃教學中來,在參與過程中可以為其配備青年教師,使青年教師一開始就可以接觸工程實踐過程,同時也可以借此機會進一步學習,提升工程經歷,使其快速成長。(2)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實踐基地建設可以分為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校內實踐基地可以依托學校現有的平臺建設,現有平臺主要包括了學校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工程訓練基地等,在這些平臺上學生可以進行前期工程實踐學習,并且在這些平臺上還可以進行課程改革,實驗方法改革,教學體系的改革[2],使其教育方法和教育思路與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更接近。
校外實踐基地建設[1]可以依托長期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同時也可以依托學校科技園中的相關企業,在科技園中有很多從事油田相關技術服務的企業,學校可以從政策上鼓勵相關企業加入到工程實踐教學中,通過這些企業的加入可以引入多的實踐單位,同時也有利于管理,因為科技園中的企業離學校較近,實踐經費花費較低,便于對學生的管理,同時也可以將學生長時間放在企業,包括后期學生的畢業設計,在畢業設計中可以由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聯合指導,提升學生的實踐效果,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企業的科研實力,同時學生也可以學到更多知識,達到良好的工程實踐效果,實現雙贏。(3)改變工程實踐方式。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和企業能夠接納人數的不斷減少,讓學生完全在企業去完成工程實踐越來越困難,而有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相關實踐單位,因此,可以允許學生自主聯系實踐地點,而學校要做的是把控實踐單位是否與本專業教學大綱相符,并且做好過程監控與管理,保證學生是在相關單位認真完成工程實踐。允許學生到有企業項目老師課題組完成工程實踐,由于企業項目大多需要解決企業問題,同時有機會參與現場工程過程,這可以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完成工程實踐教學計劃,同時也有利于對學生實踐過程進行更高效的過程監控與管理,在時間安排上可將學生更早的安排到相應課題組進行學習,要求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系統規劃,以導師制的方式培養學生,這有利于學生得到一個系統性培養。
3結語
實踐教學是“卓越工程師”計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7],因此,應該不斷的提升學生的現場實踐過程和實踐效果,而要達到好的效果就需要不斷改革與創新,我們應該積極投入到這場偉大的變革中來,不斷總結經驗,克服困難,借鑒先進國家的成功之路,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卓越工程師”工程實踐方式[8]。
參考文獻
[1]張慶樂,張麗青,董建,等.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環境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432-432.
[2]張弘鈞,曹揚.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構建校內工程實踐教育平臺[J].繼續教育研究,2014(3):98-100.
[3]孔麗,陳麗,龐景和,等.卓越工程師模式下工程實踐環節的問題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6):24-24.
[4]楊宏等.工程實踐教學在培養卓越工程師中的作用[J].機械管理開發,2012(5):162-163.
[5]陳奇,柯永斌.青年教師深度參與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踐研究[J].亞太教育,2016(18):194-194.
[6]孫振忠,陳盛貴,鐘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師的企業工程實踐培養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285-288.
[7]胡忠于,鄭柏樹,黃念東,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創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9):146-148.
[8]陶建華,蕭仲敏,鄧武,等.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比較[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76-177.
作者:全紅平 單位: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