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建筑中的漢字文化及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中國古建筑實體之中的漢字裝飾部分是一種兼容體現華夏建筑特色與古國風雅韻致的獨特鮮明的文化現象,是建筑實體與文字文化彼此輝映、水乳交融的典范。在中國漢語文化席卷全球以及現代建筑實體快速擴張的背景下,集中考量古代建筑之中裝飾性漢語語言的符號特征表現,全面解構其具體用途與主要效用,繼而將其有益成份科學融入并適配現代建筑的設計建造,進而有力完成三者的交互共贏,無疑是傳承古代建筑優良傳統、釋放漢語語言獨特魅力以及更新現代建筑實體架構的肯綮之策。
關鍵詞:
古代建筑;漢字文化;現代建筑;價值
漢字作為獨一無二的象形符號,一直是頗能彰顯中華文化博大內涵的代表載體之一,通過擷取漢字的文化表意來裝飾凸顯物質實體的審美性、觀賞性以及實用性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1],這在古代建筑群落細部構件中的融合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國古代建筑群落歷來注重藝術情趣性與起居實用性的協調融合,常將漢字直接鐫刻雕畫在建筑實體的主要構件之中,采取飾物粘合手法在建筑實體細部組件上進行二次修飾,依托既有建筑實體的特征進行靈活巧妙的借物互襯點綴,從而有效滿足了建筑修建者群體趨吉避兇、祈福庇佑、彰顯地位、突出身份、寄情托韻、抒懷言志等的綜合需求。[2]顯而易見的是,通過在古代建筑實體的設計建造之中添加融入裝飾性的形式多樣的漢字,其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語言審美索求的凸顯、生活品味層次的表露等的主要效用便更為鮮明獨特。到了現代,社會群體對于人居建筑的綜合要求也漸次提升,兼具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的人居建筑成為引領時代需求潮流的代表。而立足建筑實體的基本屬性,擷取漢字的有益成份,著力提升鐫刻雕畫的基本打磨,拓展飾物粘合的二次修飾,增添多樣借物的互襯點綴,現代建筑實體價值與中華漢字文化內涵的匯合交互也自然水乳交融。
一、古建筑中普遍蘊含著漢字文化
(一)古建筑中漢字文化的表現方式一是通過直接鐫刻雕畫的形式在建筑實體主要構件部分進行基本打磨。我國古人歷來注重人居環境的“怡情養心”之效用,通過對承載日常生活起居活動的建筑實體主要構件進行文字形式的基本打磨來實現“家居之樂”的風俗習慣,由來已久。[3]早在西周之初,在一般民眾的茅屋橫梁、屋柱上,都已經開始使用粗樸的花紋狀的象形文字進行簡單修飾。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篆文成為主流使用語言,上至王胄諸侯,下至布衣萬民,都偏愛將印有大篆、小篆等金文的各式青銅器皿飾物釘嵌其居室的主門、房門、影墻等處以增韻趣。及至兩漢,隸書風行海內,通過在各式扇門上鐫刻名家隸書作品、使用漆染之法在圍墻之上進行隸書描畫則即成一景。而經歷了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淡逸幽隱的社會風氣,到了隋唐時期,行書、楷書大行其道,詩學激蕩宇內,市井民眾普遍以在自家門楣、影壁、立柱等建筑構件上鐫刻嵌襯行書楷書式的名家詩句為風尚。而在民族融合逐漸加強的宋遼金元時代,漢字也開始吸收其他各族文字特色,諸多建筑實體的主門、墻壁以及梁柱之上都出現了裝飾性的漢字,這些文字不僅顏色多樣,而且形態各異,頗具觀賞性。明清時期則是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頂峰時期,尤其是私家園林的建造潮流浩蕩流染數百年,建筑實體已經逐步成為具備多重功效的藝術品,從而不斷細化了漢字作為基本打磨工具的適配性,成熟精巧地將漢字融入更多的建筑主體構件之中,或鐫刻,或填染,或鑲嵌,幾乎囊括了扇門、角檐、門幅、圈墻、覆頂、立柱等所有主體構件。
而將漢字添加融入上述主體構件部分之中,通過形式各樣的雕畫涂染以提升人居建筑的藝術觀賞性,也逐步成為了我國古代建筑在基本打磨層面文字藝術化的主要表現。[4]二是采取飾物粘合手法在建筑實體細部組件上進行二次修飾。勤勉務實的生活理念與精益求精的行事態度熏養了我國古代醇厚樸逸的社會風氣,而這種優秀品性反映表現在古代建筑的雕琢細化上,則是創造出了精巧實用而又韻意無盡的人居實體與文字藝術的結合形式。在完成對于扇門、墻壁、梁柱等建筑主體構件部分的文字化添加打磨之后,我國古代建筑的營造者群體也在探索漢字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在門框、屋楣、窗架等建筑細部組件上的融合呈現,繼而釋放其點綴裝飾的獨特價值。而在長期的演化以及反復的探索中,漢字與我國古代建筑的細化結合也逐漸固定乃至成熟,那就是通過附帶有漢字的外部飾物在建筑實體的細部組件上進行粘合修飾,譬如在門楣、屋門、窗欞上懸掛張貼楹聯、匾額、字幅等等。作為一種民族性的文字文化現象,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民眾都喜愛將帶有漢字的紙絹抑或布帛飾物張貼懸掛于自家起居建筑的各個組件單元之上。譬如南方的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普通民居,普遍都有數量眾多的鑲邊裝裱的取自名家詩文的精致楹聯張貼于自家正門的門頭與門墻兩側,其字體書法形式相對多樣,有行書、篆書、隸書、草書諸種,文字內容的涉及面也相對廣泛,星象、地理、自然、風物、農桑、敬神、祈福、辟業、庇佑無所不包。而在主廳的正壁天花板一側、廳內立柱之上,也都會懸掛或者鑲嵌諸多帶有裝飾性文字的別致精巧的匾額、字幅;而在北方地區,建筑實體多為復合式的屋舍庭院,在正門張貼紙質的重色楹聯則頗為流行,對于主要屋舍正廳影壁、吊頂、門柱等部分的文字化修飾則普遍較少,只有少數殷富商賈的私家莊園的屋舍之內有相對精致的以木框裝裱的匾額與字幅,而其文字書法則多為楷書,內容也局限于生財興家、得官耀祖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特定門類。而即使存在地域性的文化差異,楹聯、匾額、字幅等文字形式在古代建筑實體細部組件上的適配鑲嵌的裝飾手法依舊被長期保留,流存至今[5],這也使得我國古代建筑的文化內涵性更顯持久綿遠。三是依托既有建筑實體細節部件的特征進行靈活巧妙的借物互襯點綴。我國古人對于人居建筑的重視程度與投入力度可謂舉世聞名,古代建筑,尤其是一些大型建筑體,其構造復雜、部件繁多,彼此相連而又相互獨立,視覺觀賞性極高。而一般民居也大都講究門墻屋舍的高度一體化結合,或飛檐高頂曲折相連,或園屋欄廊可通,著實花費了一番巧思。精益求精的行事態度又使得建造者群體同時也極為注重附帶性部件的兼顧琢磨,譬如對于屋頂的飛檐、門頭的翹角以及橫梁的垂拱等等細節部件的細致修飾都被劃入建筑實體的修建改進步驟之中,以求通過這些細節的增益變化來強化建筑實體的綜合觀賞性。而通過對既有建筑實體細節部件與漢字的結合融匯,進而再出新意,無疑是與主要構件雕畫打磨、細部組件張貼楹聯橫幅等互補映襯的可行之策,這也就使得其促使中國古代建筑在文化層面上的韻致風格更為精妙絕倫。關于漢字在建筑實體細節部件上的借物襯托,在明清之前并不流行,也很不成熟。而到了明清時期,私家園林建造風潮的激蕩開來,尤其是建造工藝的日趨精進,在屋頂飛檐、門頭翹角、橫梁垂拱等建筑實體內外細節上的精細改良也得以迅速實現。譬如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我國江南地區的明清古民居建筑之中,將屋頂飛檐的木質細長檐角雕刻為類矩形的“福祿壽”等形狀、將門頭翹角的球形切面雕琢為圓形的“興禮平”等字形以及將橫梁垂拱交叉曲折構成“和德仁”等輪廓的借物手法都隨處可見,這不僅使得以上建筑實體細節部件的自有屬性特色得以被充分利用,而且也使得漢字的文化內涵被彰顯釋放得精巧絕妙。
(二)古建筑中漢字文化的具體用途一是用于趨吉避兇,祈福庇佑。我國古人認為起居建筑不僅是“棲身之所”,而且也是“聚利避害、納祥受福之地”。通過將具備文化表意性的漢字添加融合入建筑實體之中,借以表達趨利避害、祈福庇佑的意愿,也就成為華夏民族獨特鮮明的建筑文化現象之一。譬如在我國北方,尤其是山陜地區的清朝建筑群落之中,無論是一方巨富的深宅重院,還是一般民眾的居家小舍,諸如“福祿雙全”“興家立業”“和樂睦鄰”“吉祥如意”等具備鮮活熱烈的安居理念的對聯、匾額、字幅等文字修飾物在以上建筑實體的門楣、廳壁以及立柱等細部組件上都俯拾即是。而通過這種帶有寓意意味的文字形式的修飾襯托,在充分表達建筑實體居住者美好愿景的同時,也有效營造了醇厚濃烈的氣息氛圍,人居建筑也更多地被賦予了一種淳深動人的精神皈依。二是用于彰顯地位,突出身份。建筑群落作為諸多石質、木質材料堆積構建而成的綜合性物質實體,其規模大小、質量優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造者的經濟條件與地位身份。在經歷了隋唐建筑奢華糜麗的建造風氣之后,到了宋代,地主文人群體成為政治主導,對于建筑群落的藝術觀賞性以及文學審美性等文化層面上的質量要求則漸成趨勢,這就促使漢字這種帶有絕對文化內涵性的獨特資源開始融入古代建筑的設計建造流程之中。尤其是到了明清兩代,地主文人群體都鐘情于營造私園,對于楹聯、匾額、字幅的張貼懸掛以及自身帶有雕畫性漢字的各式門墻、檐角、垂拱的打磨細化都達到極盛。而在當時,即使普通民眾,也會通過積攢錢財、修繕完備各種帶有裝飾性漢字的主門、影墻、廳壁來表明家境雖不殷實、然而詩書禮儀畢具的“士人家族”的身份地位性。而通過裝飾性漢字與建筑實體的融合交互來彰顯地位身份也逐漸成為華夏文化之中特有的一種傳統意識形態。三是用于寄情托韻,抒懷言志。我國古人素來講求“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學,建筑實體,尤其是起居之所,不僅是保障生活所需的基本場所,而且也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園地。通過在自身起居之所隨時觀賞、體悟文化蘊涵深厚的漢字,耳濡目染而身心陶冶,無疑是寄托意趣韻致、抒發情懷志向的不二之選。明清之際,地主階層出身的江南文人群體為了凸顯自身不愿與官場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雅逸的志趣操行,紛紛通過建造極具藝術觀賞性的私家園林來集中表達,而這些私家園林也無一例外地將漢字作為修飾點綴木石建筑的主要對象。在現存的明清時期的江南私家園林建筑之中,雕畫精美的帶有多種書法形式化的漢字修飾的正門、梁拱令人眼花繚亂,以漢字為主的鑲掛于門楣、廳壁以及立柱之上的楹聯與字幅令人不可計數,而與漢字進行巧妙比借融合的形狀各異的飛檐、翹角以及垂拱則教人目不暇接。而以文字入建筑來寄情托韻、抒懷言志也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宣示神州文化廣博底蘊的特殊方式。
二、古建筑中的漢字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效用
(一)傳統文化意趣的承續拓展我國歷史古遠悠久、文化底蘊醇厚,勤勞樸實、和睦知禮的傳統意識深刻影響了華夏民眾的精神理念與行為方式。而到了現代,建筑實體依舊是實現日常起居的重要場所,承載了社會群體大部分的物質與精神活動,富有文化內涵氣息的家庭環境對家庭成員文化素養的熏陶培養,是無可替代的。而漢字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韻致可謂濃厚深醇,加之將其進行裝飾化地融入建筑實體的各個細部,也就更能夠潛移默化地陶冶居住者的精神情操,從而也就傳承延續了這一民族性的文化財富。所以在我國現當代,建筑群落也同樣被賦予了“承延宗法,教化苗裔”的深層含義。譬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泊水域眾多的城市之中,二層乃至三層的仿古獨立式樓房的正門之上的“姓氏”的宅第說明,懸掛于主門的大理石橫梁之上的“祈福”匾額,鑲貼于廳堂紅木櫥窗之上的“明志”字幅等等,無一不是依托漢字文義、傳續文化的集中體現。[6]而通過這種裝飾性的漢字與現代建筑實體的交融匯合,神州傳統文化內涵也被以這種獨特鮮明的形式進行了傳承、光大。
(二)綜合審美索求的融匯釋放漢字與中國建筑的交互融合是華夏民族博大文化的影響延伸使然,而中華文化又帶有鮮明的對象審美化的價值索求。現代建筑實體本身作為多種形態的水泥、鋼筋、木石質材料的結合體,其具備的構造美、觀感美不言而喻。而漢字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備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觀字多能知其意,很有一番玩味之趣。所以,漢字與現代建筑實體的交互融匯無疑是兩種藝術載體的結晶,二者所共同營造的藝術觀感性是極為卓然別致的,這也有效實現了建筑者群體對于綜合藝術審美的預期索求。譬如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詩禮繁盛”的江南,其現代化的洋樓式的建筑實體也同樣極為注重“書香家禮”與“養身宜居”的協調融合,力求通過對花崗巖的不規則形態的影壁進行題字書文、對石英匾額進行裝裱鑲襯以及對不銹鋼窗梁進行文字雕畫等多種修飾來構建一種“現代禮儀之家”的氛圍環境[7],繼而實現其對于“文禮傳家、雅居佳所”的審美之索求。而這種烘襯凸顯綜合審美索求也逐漸使得現代建筑與漢字的交互融合更為緊密協調。
(三)生活品味層次的表露彰顯現代建筑群落除了宣示威儀權力、彰顯社會地位等特殊功能之外,更多地還是充當了“怡情養心”的主要角色,為節奏更加快速的現代日常生活起居活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則是其作為“養身修性之所”的重要功效。而現代建筑實體的構造特征之精巧、設計裝飾之別致以及藝術底蘊之深淺,無疑都體現了建造居住者對于其重視、打磨的程度,進而也表露、凸顯了其生活品味層次的高低優劣。而通過將漢字進行修飾改變現代建筑群落細部構件的屬性特征,然后來強化建筑實體的文化內涵性,則無疑又是培育、凸顯雅致的生活品味的重要手段。所以,無論是南方文禮繁盛之地,抑或是北方粗渾曠僻之域,其現代化的建筑也都極為注重修飾性漢字在既有建筑實體細節部件上的添加融合。譬如在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地區的融合中國古代私家園林風韻與歐式舒適實用特征的海景洋房建筑之中,都在正門、圍墻、影壁、正廳、吊頂、立柱等主要構件上進行門幅、楹聯、匾額等修飾化的漢字的添加點綴,借以彰顯溫文精雅的悠逸生活層次;而在北方地區,莊園類的高級民居建筑群也在悄然興起,注重窗花化的漢字在檐欄、翹角、垂拱等細部組件上的雕飾烘襯,力求表露一種安土宜居的鮮活熱烈的生活品味、氣息。
三、以古建筑漢字文化適配增益現代建筑審美藝術性的路徑
(一)精細提升鐫刻雕畫的基本打磨現代建筑的科技屬性使得對于建筑實體主體構件的精益改良愈發細致全面,這也在技術層面極大提升了現代建筑藝術觀感的整體質量,為漢字更高難度的添加再造創設了有力要件。鑒于漢字在建筑實體上的顯性文化符號特征,精細提升現代建筑在主要構件層面上鐫刻雕畫的基本打磨,自然是首先要考慮的合理選擇。無論商用化的現代建筑抑或是民用化的現代建筑,都將單元集合性作為建筑設計建造的基本原則,這就使得諸多相同規格的單元建筑實體被疊加放置,而統一同步的鐫刻雕畫也就顯得更為方便快捷。這就要求現代建筑的設計建造者群體能夠依照建筑實體的同類特性進行分異化的鐫刻雕刻,做到整體趨同一致而又局部各具特色。譬如可以先采取標準規范、顏色各異、形態多樣的藝術化漢語字體進行單號單元建筑的表體瓷磚、玻璃窗、防盜門、樓梯扶手、內墻等主要部件具體環節的鐫刻雕畫,力求所呈現的漢字化的圖案圖形與標語格言的簡練淡雅、醒目突出,力求將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性合理有效的釋放出來,讓出入單元建筑的人群都能隨時感受到漢字文化與現代建筑的有機結合,繼而潛移默化地調節其情緒狀態。而在雙號單元建筑上,則需要使用與單號單元建筑所呼應對照的規格、顏色、形態進行漢字的修飾改良,在上述主要建筑構件的打磨上也需要進行對應的微調變化,譬如表體瓷磚上漢語字體的大小、漢字指示語欄的方位位置、房門門面雕花漢字的顏色深淺等等具體要素,都可以適當加以改變,力求真正讓現代建筑實體去充分吸納漢字的文化養分,繼而協調構筑精致靈動、醇厚鮮明的飽含文化藝術性的建筑群落。
(二)多樣拓展飾物粘合的二次修飾現代建筑的多功能性促使設計建造者群體越來越注重第三方裝飾性實物在建筑組件上的烘襯點綴,普遍在吸收汲取中外建筑優勢特色的基礎之上進行高難度、高強度以及高質量的裝扮修飾,尤其是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相對發達的社會經濟使得形式各樣的高級現代化建筑紛紛涌現,對于具備文化性藝術品質的精良建筑的追求也漸成風尚。鑒于此,現代建筑的設計建造者群體應當立足建筑產業的發展實際,把握消費群體的導向態勢,努力將漢字這一具備高度文化藝術內涵性的資源融入現代建筑的細節部件的裝飾優化之中,繼而針對性設計開發兼具中華傳統文化熏染性與現代宜居建筑功能性的建筑飾物。例如在民用化的現代建筑群落之中,電子類的動態文字修飾物可謂大行其道,其雖然方便快捷,然而卻缺乏文化藝術性,消耗的電力成本也不容忽視。而相關設計建造者群體就完全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可以先將部分能被取代的電子動態類文字修飾物一一拆卸,譬如樓梯間的方向指示燈屏幕、安全通道類指示框、門牌號等,然后換上由木質或石質框架構成、藝術化漢語指示的新式飾物,并可以適當在以上新式飾物周圍再進行相關聯的標語、格言導讀,同樣也需要以木質抑或石質的框架進行圍護。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飾物之中的漢字的形狀、顏色都要盡量清晰醒目,要統一使用能夠在強弱光下同樣明亮可見的熒光粉類的油彩進行涂染,要真正實現其指示引導的關鍵效用。而在民用建筑的內部的櫥窗、墻體、吊頂之上,也都完全可以使用文化性更為深厚的漢字來替代之前簡單乏味的花紋圖案,進而也讓建筑實體從內到外散發出一種人文藝術氣息。
(三)靈活增添多樣借物的互襯點綴現代建筑的量產規模性讓原本在空間上彼此隔離的單體建筑實體得以被壓縮合并在相對有限的立體空間之內,而在有限的空間之內進行無限的借物成景、增加建筑本身的藝術觀感也就成為了考量檢驗現代建筑設計建造者智慧的重要參照。我國古代建筑歷來有借助建筑實體本身的既有特性而去巧妙營造新景的習慣特色,其中將漢字的形態與建筑部件的構造布局彼此結合的創造手法令人拍案叫絕。而在現代建筑的整體設計與綜合呈現上,借鑒汲取這一先輩智慧而進行新式建筑的個性展示,無疑也是傳承民族優秀建筑文化、更新現代建筑演繹的可行之策。鑒于此,現代建筑的設計建造者應當更為靈活的增添多樣借物的互襯點綴。譬如在一些大型的、群聚化的商用建筑區之內,可以在俯瞰視角上采取整體依照或模仿“人字形”“之字形”“大字形”等等漢語字形來進行建筑群落的宏觀設計;而在仰視視角上,則又可以借助高低不一的既有地形進行“山字形”“閃字形”“回字形”等漢語字體的模仿放置,要將不同建筑風格的單體建筑在同一平面之內進行前后左右立體空間的透視構圖。至于各個建筑實體內部的構造設計,也可以比照上述的俯瞰視角以及仰視視角進行微調移植,譬如一些商務會議廳就可以采取“回字形”的形式,以縱橫一線上大房間套小房間的手法來分置,繼而增加相連房間的層次感;而在偏重娛樂休閑性的商場,又可以借鑒“合字形”這一漢字字形來疊加放置各個建筑片區的相連通道,進而營造一種縱深回環的別樣觀感,從而讓消費人群更能在愉悅購物的同時,也切身感受漢字文化藝術與現代建筑融合而呈現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楊英法.大中華文化的漢語根基探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2.
〔2〕黃銳.文化、宗教類建筑[J].建筑知識,2009(10):45-47.
〔3〕孫湘明.城市形象設計中的漢字文化因素探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0(1):22-28.
〔4〕吳莉華.關于漢字及漢字文化研究例析[J].文學教育,2011(3):8-10.
〔5〕王雨.試論漢字文化圈的歷史經驗[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148-149.
〔6〕趙興華.歷史文化建筑保護更新中的傳承及借鑒[J].山西建筑,2012(8):22-28.
〔7〕張姚姚.從漢字看古代建筑文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0):16-21.
作者:楊英法 聶雅 焦彥臣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 社會科學部 石家莊經濟學院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石家莊經濟學院 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