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特色建筑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不難看出,其實他也是想努力在二者之間找尋平衡,尋求使建筑有能力凝聚地區的藝術潛力又同時詮釋外來影響的理論立足點。以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柯布西耶為印度昌迪加爾市所做的一系列建筑設計為例,這位舉著“新精神”大旗的現代主義建筑的靈魂人物卻深諳印度建筑“舊精神”最本質的語匯:遮陽、通風、陰影。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為了適應生活需要就采用的手法,可它也是最有機、最適合當地人們生活方式的手法,不同的是柯布西耶使用的是新的材料,處理的是新的功能,解決的是新的問題,這是一種地域性建筑語言的更新。這種關注人們最根本性需求,關注人們現實的生活狀態的建筑語言的更新是一種富有同情心的思維,因而會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另外,法國心理學家雅克•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講述的是六到十八個月的嬰兒的不斷認識,不斷懷疑,從而確定自我的過程。首先他著迷于自己圖像的一些細節并且趨向于向前應變,然后經過一步步的靠近、聯系、接觸中他位于世界的感覺不斷發展,最后通過鏡中圖像的建立以及其他一些相關因素的影響,他確立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如果把西方的建筑理論比作鏡子的話,那么這一理論形象地隱喻了中國當代建筑發展的歷程。
事實上,每種文化都不可能承受或完全抵制來自現代文明的沖擊,我們不必為了保存一個獨立的自我而去打碎鏡子,當然也不能永遠望著鏡子止步不前,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中國當代建筑需要這種批判式的地域性精神去指導我們的實踐,去實實在在地關心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軌跡,去調節人們現實的生活狀態。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參考:
(1)研究和創造地域建筑良性空間特色。就現實而言,我國各地區自然、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條件差異都很大,形成的建筑空間也各具特色。例如,陜北的地下窯洞空間與西南地區的吊腳樓建筑空間就有很大不同,設計師要結合各自的現實條件,爭取最大限度地保留并更新創造各自良性的特色建筑空間。
(2)尊重建筑所處的自然與文化環境。只有從特定的地域、文化出發,尊重建筑所處的自然與文化環境,才能正確處理好人與建筑,建筑與環境,環境與人的關系,讓三者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例如,意大利建筑設計師倫佐•皮亞諾設計的芝貝歐文化中心,受到傳統的啟迪,借助于現代的技術,皮亞諾從當地的文化和建筑物的性質入手,大規模地轉引了當地民間技術肋架的構成方式,復蘇了當地鄉村“村落”的簇擁空間的原型,反映了技術、傳統和自然三者之間的一種真正的和非凡的結合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3)確立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觀。合理的生態觀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則,對人類的居住環境進行設計,反映生態區域特征,并與自然環境共同衍進、協同發展。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一直在進行建筑的生物氣候學研究,他結合東南亞的氣候條件,形成一套獨特的設計理念和手法:若在高層建筑中引入綠化開敞空間,設計“兩層皮”的外墻,形成復合空間或空氣間層等,他是受生物氣候地方主義影響而進行可持續性設計的典型代表。
(4)地域性建筑材料的更新。地域性建筑材料更新的表現方式是在現代建筑技術手段的支持下讓傳統建筑材料特性獲得嶄新的、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建筑師要虛心向民間學習,但不能將之等同于粗糙、原始的純本地性,“如果不能對舊有的思想形式進行轉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發展的話,那么還不如拋棄不要”。
最接近真實的生活的設計,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國在追求民族與地域特色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受大眾文化的驅使而功利性地去創造毫無生命力的廣告圖像,落入西方多元文化的陷阱,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尋求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主義設計歷程。畢竟,現代化不是只有一個類型、一個模式,中國和西方,南方和北方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地域條件,也就必然會有各自的現代設計文化,設計師在追尋建筑設計時尚化、現代化的同時,不應忘記傳承傳統建筑文化,也不應單純地追求狹隘的地域主義,而要以“適用、經濟、美觀”為原則,創造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現代建筑。
作者:宋曉真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