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型公共建筑空間中生態景觀設計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型公共建筑是服務于城市民眾的功能性建筑,多為城市的地標性建筑物。此類建筑對于提升市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有顯著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于物質生活和生態環境有了更高的追求。有調查發現,市民對于城市公共建筑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功能和美觀,而生態已成為最新的重點追求方向。近年來,生態景觀學有了較大發展,在公眾審美不斷提高的促進下,生態景觀設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正因如此,在設計公共建筑空間時,我們應該融入生態理念。本文就如何統籌規劃公共建筑、使用者、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大型公共建筑;生態景觀;建筑空間;設計思路
大型城市公共建筑是城市規模、體量不斷增大的客觀需求。就此類建筑物而言,會占用大量城市空間,并且其本身所用材料的生產過程就已經破壞了生態環境。大型公共建筑體在后續使用中,還會持續影響到周邊的生態環境[1]。同時,在以碳排放為環境治理主題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為市民提供宜居、舒適的環境,構建良好的生態體系,也是我們一直關注的焦點。因此,我們將生態理念與大型公共建筑融合起來,力求城市發展進入綠色軌道。
一、生態景觀理念在公共建筑設計中的價值
(一)公共建筑中生態景觀設計作用的分析
總的來說,大型公共建筑雖然體量較大,功能較為復雜。但此類建筑體在城市的眾多建筑物中占比較少,遠低于住宅、寫字樓的數量。但此類建筑物又多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首先要考慮的建筑物的功用問題,同時還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任何一個環節都要彰顯生態理念,盡量降低能源消耗。此外,圍繞大型公共建筑的“內”與“外”都要考慮生態理念。開發設計過程中,要讓大型公共建筑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并與城市和諧共處。設計師應該考慮到人文環境與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時刻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既要保證室內空氣清新,還要保證生態平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室內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建筑體的耗能指標,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景觀設計與公共建筑之間的關系
大型公共建筑的設計增加了生態景觀理念,不僅要考慮人文環境,還要讓建筑物內外更具美感。這樣才能讓路人和使用者產生愉悅的心情,這也符合人類對于美的客觀需求。與此同時,在建筑體空間布局上應考慮如下幾個基本規律:第一,設計應該與大型公共建筑的形態、功能、布局保持一致;第二,建筑物必須滿足景觀生態所需。另因建筑物本身是一個客觀存在,生態景觀應該與這種剛性條件相匹配,如建筑物本身對于給排水的要求、防水的要求、溫度和采光的基本要求等。有關植被的設計,加藥保證植物的成活率,還需要考慮建筑體內外環境、自身荷載問題。要保證植物生長所需土壤不影響建筑體正常排水。以上各種因素都需考慮在總體規劃當中,并在各個細部進行落實。
二、大型公共建筑空間發展概況
(一)現狀
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共同作用下,現代大型公共建筑設計與建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高度。同時,我們也看到,所有生態理念和綠色理念的設計思路,都不是簡單的綠化率問題。在衡量大型公共建筑自身的生態水平時,我們應該考慮到環境與建筑體的共榮共生。要讓公共空間的生態設計賦予大型建筑足夠的活力空間,有效營造綠色舒適的環境。在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各種大型公共的建筑設計增加了多種生態系統,人們身處建筑體內能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受。
(二)設計中主要問題的分析
大型公共建筑建設與運行過程涉及到技術、成本等諸多問題。同樣,將生態景觀設計理念與大型公共建筑融合起來,也需要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但這些客觀問題是暫時的,生態設計是一種趨勢,不能因為暫時的困難和質疑停滯不前。在全球追求碳零排放的時代,生態綠色理念也滲透到每個人的思想當中,這種生態空間設計理念必將成為將來發展的潮流[2]。
(一)“生態”建筑材料的運用分析所謂的“生態”建筑材料是指在生態景觀的設計、建設、運行中所使用的一些污染小的材料,這包括材料的制作、運輸、儲存、應用,均不會對周圍環境有較大擾動。如何選擇建筑材料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在設計之初,我們就應該統籌規劃,從源頭謀劃如何選擇建筑材料,并且要注意到各種建筑材料之間不是簡單的堆砌,要保證和諧共存。第一,選擇建筑材料應遵循本土化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以及建筑材料的循環使用。第二,所用建筑材料對周圍環境擾動問題。優選對周圍環境影響最小的建筑材料,既要保證節約減排,還要符合建筑體建筑標準要求。針對商業綜合體,應首先考慮普遍性原則,即:建筑體內空間的可隔斷功能,增加使用的便捷性。
(二)生態景觀與建筑體室內環境的交織融合
生態景觀作為景觀的一種,必須強調其“美觀性”,這是所有景觀建設的首要條件。以此為基礎,探討景觀的文化內涵與藝術性。設計人員應該保證景觀“接地氣”,要充分考慮景觀所在地的氣候、自然、人文環境。既要滿足室內微循環的需要,也要符合當地人群的審美水平,盡量保證景觀各項功用之間的平衡性(如圖1)。相比室外設計而言,室內景觀設計的難度更高,這主要在于既要考慮景觀自身的功用、選材、美觀性,還要兼顧與建筑體之間的和諧性。盡量創造出審美情趣與建筑體使用人群之間的和諧,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基礎上,達到兩者的渾然天成。
(三)微生態系統與大型公共建筑
大型公共建筑在運行過程中具有人員流動大,人員密集等眾多特點。此類環境具有一定的封閉性特征,空氣質量成為最主要的問題。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時期,空氣質量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實施景觀設計,就必須考慮以生態景觀有效解決空氣質量問題。在有效凈化建筑體內空氣的同時,要遵從無綠色、無污染的理念。對于所選的種子、幼苗、盆栽,都需要精挑細選[3]。所有用料都應該經過科學論證,確保合理后方可選用。這樣能保證用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避免單純追求生態景觀而造成二次污染。在設計過程中,還需考慮細部空間微生態系統,保證空氣的有效流通(如圖2)。
(四)監控室內環境力保整個系統的健康運轉
就大型公共建筑項目設計而言,設計原則必須滿足建筑體內外的和諧性、美觀性,還要考慮到環境質量的可監測性。為此,設計環節需要著重考慮環境質量監控系統,該系統應該滿足所指定的空氣指標要求,結合測定出來的數據加以優化。根據公共建筑室內景觀的要求和特點,在相應的位置設置遮陽反光板,在屋頂空曠位置增設光伏發電系統,有效控制對外部供電的依賴。這樣可以有效實現分區照明,彰顯了節能減排的理念。此外,在設計中需考慮到不同功能區的噪音控制標準,有效控制噪聲源,借助生態系統達到降噪、控噪的效果。在大型公共建筑生態景觀設計過程中,要針對室內設計進行優化。比如,針對建筑體內人員較為集中的區域,布置室內環境質量監控系統,這樣能夠很好地提升室內環境的整體舒適度——使用者能夠在公共區域享受到舒適、溫馨的環境,有效調節使用者的心情。
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化進程中,各種設計理念在各種項目中生根發芽。科學技術與設計理念成功地改造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城市居民更高層次的追求被一一滿足。在生態景觀設計和開發的過程中,景觀設計者應該不斷創新理念,盡量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更好地將生態景觀應用于大型公共建筑設計中,為人們提供更為優質的環境。城市以“綠色”理念為前提,在不斷外擴的基礎上,城市體驗更為豐富,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作者:劉冠倫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