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庫外移風險評估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喪失土地風險
工程建設征地可能會對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的農村移民的生產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據調查,丹江口水庫外遷移民搬遷前人均土地面積為0.061hm2,搬遷后人均土地面積達到0.1hm2,僅有23.23%的移民戶搬遷后土地面積沒有增加。政府通過征用農場土地,將移民盡量安置到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qū),且實施了土地整理,配套了灌排設施與農田道路。受訪移民認為搬遷后的土地質量與搬遷前相比好、較好與差不多的比例達到72.72%。安置地數量較多和質量較好的耕地大大降低了移民因工程建設而失去土地的風險,外遷移民喪失土地的風險較小。
失業(yè)風險
受訪移民搬遷前種植業(yè)收入結構多樣化特征較明顯,以種植蔬菜、糧食或柑橘為主的移民占總數的93.43%,搬遷后農業(yè)收入普遍以土地出租為主。據了解,移民原來主要生活在丘陵山區(qū),安置地為平原,短期內移民不太適應新的生產環(huán)境與生產經營方式,中老年人大都在家種菜或打零工,年輕人普遍外出務工。受訪移民中,搬遷前以種地、打工、經商為最主要收入的分別占總數的52.53%、35.35%、5.56%,搬遷后最主要收入為打工的,達到受訪者總數的77.78%。更進一步對搬遷前、后移民收入進行比較,認為收入增加的占1.52%,18.69%的受訪者認為基本不變,認為減少的達79.79%。
除受訪者可能存在故土難遷、復雜心理、保守談收入等原因外,主要原因可能是移民依靠土地出租短期內收益不高。長期來看對多數農民而言,土地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維持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非農業(yè)收入逐步成為很多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且安置區(qū)土地便于機械化操作,移民也可以有充裕的精力打工或經商等。但移民文化程度不高,原有的社會關系破壞而新的關系網絡尚未建立,非農就業(yè)存在困難或成本增加,不少移民返回原遷出地尋找工作。該次調查在詢問移民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支持時,受訪者選擇就業(yè)機會的比例最高,達到42.93%。由此可見,移民搬遷后面臨失業(yè)的風險較大。
失去房屋風險
受訪移民搬遷前住房面積人均為27.95m2,搬遷后人均達到34.76m2,有71.72%的家庭搬遷后住房面積增大。搬遷前34.85%的家庭住房為磚混結構,39.90%的家庭為磚木結構,其余的為土木結構;搬遷后移民都住進了磚混結構的新房,且97.51%的移民是利用補償款、建房困難補助或積蓄購買的新房,只有極少數移民通過向親朋好友或銀行借款購買新房。調查還顯示,受訪者認為搬遷后住房比搬遷前條件好或較好的占56.06%,認為差不多的為23.74%,認為較差或差的為20.20%。因此,丹江口水庫移民失去房屋風險較小。
邊緣化風險
異地外遷移民與安置地居民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差異,容易產生各種矛盾和沖突。移民不適應安置地環(huán)境,容易對社會和自身缺乏信心,難以融入安置地,進而被邊緣化。從移民對安置地氣候與水土、生活習俗、語言溝通、人際交往、農業(yè)生產方式等的適應程度和當地居民對移民的態(tài)度、當地鄉(xiāng)村干部對移民幫助作用的大小等七個方面綜合分析移民的邊緣化風險,調查數據與評分結果見表1。依據國際通用規(guī)則,加權得分=“很好”比例×100分+“較好”比例×80分+“一般”比例×60分+“較差”比例×30分+“很差”比例×0分,綜合評定結果取各單項的平均值。顯然,移民外遷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短期內在當地干部對其家庭經濟、生活等幫助的方面較為失望,對安置地的生產方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適應,而在其他方面,如氣候與水土、生活習俗、語言溝通、人際交往等方面,相對來說比較適應,尤其是當地人對移民比較友好。綜合評定丹江口水庫移民邊緣化的風險屬于中等。
生活缺乏保障風險
移民搬遷前最主要的支出為日常生活、子女入學、生產經營和醫(yī)療的分別占總數的46.46%、30.30%、18.69%、4.55%,搬遷后最主要支出是日常生活的達到79.29%。搬遷后支出與搬遷前比較,認為增多的占47.98%,認為基本不變的占25.76%,認為減少的占26.26%。移民搬遷到安置地后,添置家用電器設備等增加了生活成本;還有一些移民反映搬遷前吃泉水、井水等不需花錢,搬遷后用上自來水雖然方便,但也增加了開支;加上物價水平不斷攀升,移民在安置地生活成本增加,部分移民感覺到生活困難。調查顯示,在最希望得到支持的方面,21.72%的移民選擇解決生活困難,僅次于就業(yè)機會。安置地新農保普及相對滯后,僅有20.71%的受訪移民明確表示參加了新農保。因此,丹江口水庫移民缺乏生活保障的風險屬于中等。
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提高風險
在實地調查中,有6.06%的移民反映搬遷后的最主要支出是醫(yī)療費用,雖然相比搬遷前,比例提高了1.51%,但相對來說移民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的風險較小。
失去享有公共財產和服務權利的風險
移民搬遷后,如果不能較好地分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那么就容易失去發(fā)展的機會。通過孩子上學、購買日常生活品、求醫(yī)看病、道路交通、供水供電、環(huán)境衛(wèi)生、文化休閑、電信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滿意度來反映這一問題,具體調查數據及評分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移民認為求醫(yī)看病“較差”和“很差”的超過30%,說明安置地醫(yī)療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但其他方面滿意度都比較高。綜合評定外遷移民失去享有公共財產和服務權利的風險較小。
社區(qū)解體
移民搬遷可能導致長期形成的社區(qū)分解和裂化、社會組織與人際關系的平臺遭到破壞,也容易使親屬關系逐漸變得淡化。丹江口水庫外遷移民基本上是按成建制搬遷安置,盡量保持原有社會組織的相對完整性,但不在搬遷范圍的親戚朋友往往沒有隨遷,致使原來的社交圈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綜合評定外遷移民社區(qū)解體的風險較小。2.9綜合風險移民安置總的風險度采用八大單項風險等級值分別與其權重相乘后合計得到。陳艷在風險研究中將上述八大風險的權重依次定為0.20、0.10、0.15、0.10、0.10、0.10、0.15、0.10。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農村打工或經商人員增多,非農收入日益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應增加失業(yè)風險的權重,相應減少失去土地風險的權重,具體修正權重為0.15、0.15、0.15、0.10、0.10、0.10、0.15、0.10。通過計算,綜合風險等級值為43.50,見表3。不難看出,丹江口水庫外遷移民安置總風險程度介于較小風險與中等風險之。
結語
通過對丹江口水庫外遷移民安置風險的定性和定量評估可以發(fā)現(xiàn),外遷移民安置總的風險度并不大,移民安置情況總體良好,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前期移民安置規(guī)劃是比較科學合理的,能控制和減少移民安置面臨的各種風險,這為今后非自愿移民安置工作積累了經驗。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在單項風險方面,移民失業(yè)風險較大,邊緣化與生活缺乏保障風險中等。因此,政府可通過進一步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拓寬移民就業(yè)途徑,重視移民教育培訓與人文關懷,確保移民盡快融入安置地社會,并完善移民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來增強移民抵抗風險的能力,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
作者:孫海兵單位:三峽大學水庫移民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