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院患者自殺風險評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分析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自殺高危患者篩選情況965例住院患者初步篩選出128例具有自殺高危因素的患者。其中經濟壓力和近期有重大負性生活事件者比例較高,分別為6.84%和3.63%,其次為缺乏社會支持,占1.76%,精神病史和嚴重癌癥疼痛分別占1.24%和1.45%,未發現有自殺家族史患者。
2.2128例自殺高危患者SDS、SAS、SIOSS評定結果及其與常模組的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患者組SDS總分、SAS總分及SIOSS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分別=-26.59、-20.76、-13.43、-22.45、-9.77、-2.11、-16.38,P均<0.05)。此外,本次研究患者中,SDS、SAS、SIOSS量表陽性率分別為71.88%、39.84%、58.59%。
3討論
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普遍感覺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一般人并不會因此產生厭世輕生的念頭,一旦伴隨疾病、衰老、感情危機、經濟壓力等難以承受時,人們潛在的逃避心理便會尋求一種極端的行為———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中國,自殺已成為全人群第五位死因,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但自殺畢竟是低概率事件,預防和干預存在一定難度。有研究表明年齡、性別、文化水平、婚姻狀況、社會階層的差異與自殺率相關。90%以上的自殺死亡者伴有心理或精神障礙,最常見的是抑郁癥。林云芳等試圖編制軀體疾病病人自殺危險因素量表用于軀體疾病病人的自殺預警,認為慢性疾病是自殺的直接原因,SDS、SAS的評分越高,自殺危險性越高。而陳健的研究發現,晚期惡性腫瘤和抑郁癥是綜合性醫院住院患者的主要自殺原因。本次研究的自殺高危患者評估中涉及了自殺危險因素中的社會、生物學、軀體和心理疾病因素,篩選出的128例具有自殺高危因素的患者中,經濟壓力和近期有重大負性生活事件者比例較高,其次為缺乏社會支持、嚴重癌癥疼痛和精神病史,未發現有自殺家族史患者。患者組SDS總分、SAS總分及SIOSS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組(P<0.05),提示自殺高危患者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癥狀,且自殺意念較強。且患者組SDS總分、SAS總分及SIOSS陽性率較高,分別占71.88%、39.84%、58.59%。
因此,針對自殺高危人群,本次研究提出以下護理建議:①對高危人群,臨床護士加強護理觀察。有自殺意念者,會不經意透露自殺線索,可以通過護理觀察捕捉信息。自殺線索分言語線索、行為線索及某種狀態、綜合征線索。因此要重點觀察患者的言語行為、精神狀態。自殺前的危險征兆,如說“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希望我已經死了”之類的話,異常行為如寫遺書、將珍貴的東西送人,異常的情緒變化如悲觀、絕望、抑郁,卻反常態地平靜,這些均可能提示自殺意念已經形成,需引起護理人員警覺。②護理會談。對于個體的自殺企圖和自殺意念的評估,采用開放式的臨床會談來收集資料。會談是為了確認患者是否有自殺意念,鼓勵患者把自己對個人和事物的看法說出來,讓他傾訴自己的感受,咨詢他們是否有自殺意圖或對自殺的感受,并對自殺意圖作強度的評估。不存在:沒有自殺的想法或計劃;輕度的:有自殺的想法,但沒有特定的或具體的計劃存在,幾乎沒有自殺的危險存在;中度的:有自殺的想法及一般計劃存在,自控能力完整,有一定的危險因素存在;嚴重的:自殺的想法經常而且強烈,計劃是特定的、致命的,手段可行,自控能力有問題,可能存在很多危險因素。極重的:意圖非常強烈,一旦有機會就自殺,通常存在很多危險因素。
從護理角度出發,護士在觀察到可能的自殺線索后,應立即向護士長或醫生匯報,做好護理記錄、加強交接班、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療和放松訓練等措施。也可給予心理干預:①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鼓勵他們與相同疾病但目前已恢復良好的患者相互交流,讓患者看到自己治療的希望,以增強對治療的信心。②讓家屬鼓勵患者,讓病人感到自己仍然被家人所需要、尊重,增強患者的責任感并認識自我價值。③努力改變患者的認知,告訴患者要正視患病的事實,盡量調整心態,努力消除各種負面影響,從而樹立起生活的信心。④有嚴重自殺傾向的患者應24h無縫隙管理或請精神科會診,專科醫生參與專業評估和干預。自殺形成機制復雜,但盡早干預,及時消除誘因,是臨床護理工作細致化的人文體現。應提高護理人員識別自殺高危人群的能力和評估、會談技巧,加強醫護人員安全管理意識,考慮建立針對自殺風險的處理流程和應急機制。
作者:樓高波周璇陳斐單位:浙江醫院綜合示范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