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心臟手術麻醉風險評估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心臟病患者施行非心臟手術的人數不斷增多,但心臟病患者實施非心臟手術會使患者受到手術創傷而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從而對心臟病的病情產生不利影響,極易導致并發癥或術中、術后死亡情況的出現[1]。心臟病施行非心臟手術時,麻醉會存在較大的風險,麻醉方法及藥物的合理選擇會減輕對心臟病患者的應激反應,因而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及手術類型對麻醉方式合理選擇[2]。為研究心臟病患者施行非心臟手術的麻醉風險,本文作者選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心臟病施行非心臟手術患者120例,以此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心臟病施行非心臟手術患者120例,美國麻醉學會麻醉前評估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等級(Ⅰ~Ⅲ級),存在以下幾種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壓、室性早搏、房顫、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心力衰竭等。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齡55~85歲,平均(65.4±3.4)歲。根據手術類型將麻醉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年齡在50~80歲,其中50歲以下20例,50~69歲20例,70~80歲20例,男性37例,女性22例;對照組60例,年齡組成與觀察組相同,男性35例,女性25例。各年齡組急診手術與擇期手術患者例數相同,兩組均行下肢或中下腹部手術。術前常規進行各項檢查,尤其重視檢查各臟器功能,并進行降血壓、血糖,抗心律失常、抗感染等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組成及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研究中觀察組選擇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共60例,均行下腹部以下手術,具體方法為常規穿刺并置管,給以初始劑量3~4mL利多卡因(1%~5%),待觀察患者未出現脊麻癥狀后給以利多卡因(1.0%~1.5%)維持麻醉。對照組患者選擇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全麻誘導〔芬太尼(0.2mg)、咪達唑侖(5mg)〕,待患者意識消失后,靜脈注射潘庫溴銨(0.08~0.1mg/kg)、乙托咪酯乳劑(10~20mg),并面罩給氧,待患者停止自主呼吸、肌松程度滿足要求時,行氣管插管,利用麻醉呼吸機控制患者呼吸。所有患者術中均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均完成手術,對其術后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3術中監測術中密切監測,及時發現存在的心臟不良事件及并發癥,并作相應處理。
1.4觀察項目(1)年齡與并發癥風險之間的關系;(2)擇期手術與急診手術患者術中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年齡與并發癥風險之間的關系本研究中統計發現,50歲以下患者(40例)未出現并發癥風險,50~69歲患者(4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70~80歲患者(4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并發癥主要為心率不齊。不同年齡組之間并發癥風險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擇期手術與急診手術患者術中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擇期手術患者心率加快及收縮壓、舒張壓下降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1.7%、3.3%;急診手術患者心率加快及收縮壓、舒張壓下降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13.3%、11.7%。擇期手術患者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急診手術患者(P<0.05),結果見表1。
3討論
3.1心臟病患者施行非心臟病手術風險評估按照手術類型來說,風險較高的手術類型有外周血管手術、急診手術以及耗時較長的手術等;風險程度中等的手術類型有胸腔、腹腔手術,頸部手術,泌尿外科手術,骨科手術等;風險程度較低的手術類型有簡單乳腺手術、白內障手術,表淺手術,內鏡手術、擇期手術等,由于此類手術類型所需手術時間較短,且對患者產生的應激反應較小,因而麻醉風險較小。按照疾病性質進行分類,風險程度較高的患者有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完全型心內膜墊缺損等;中等風險程度的患者有心肌供血障礙患者、縮窄性心包炎等;風險程度較低的患者有動脈導管未閉、心室間隔缺損、心房間隔缺損、心瓣膜替換術后患者、心臟腫瘤患者等。
3.2心臟病患者施行非心臟手術風險防范對策
3.2.1確定麻醉方式麻醉實施前,需對患者的實際病情、耐受性及心臟病類型,由主麻醉醫師根據各種情況綜合考慮,對麻醉方式和麻醉藥物的選用進行合理確定。
3.2.2麻醉前充分準備麻醉實施前,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結合患者的病情和疾病類型制定相應的麻醉方案。除了準備好手術麻醉所需的麻醉藥物外,還應充分備齊足夠的急救藥品(腎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硝酸甘油、烏拉地爾等)和器械,以提高危急情況的應對效率。
3.2.3術中密切監測(1)有創性監測,患者由于受到手術刺激,血壓會受到較大影響,手術過程中對于風險程度較高的患者應密切監測患者血壓(采用穿刺橈動脈方式),隨時掌握患者血流動力變化情況。(2)無創性監測,進行心電監測、血氧飽和度監測、無創性血壓監測、呼吸監測,針對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還應進行體溫監測。(3)中心靜脈壓監測。對于重癥心臟病患者來說,其施行非心臟手術時,區域阻滯麻醉以及全身麻醉等麻醉方式均需進行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穿刺,對患者的右心功能、血容量進行密切監測,通過此種監測,協助藥物治療與抽血檢查工作的實施。四是電解質檢查、血氣分析。
對于重癥心臟病患者來說,在其麻醉期間應對其進行定期抽血檢驗,對檢查中發現的異常情況及時進行糾正,以確保血鉀、鎂等處于穩定狀態,血氣指標在正常范圍之內。本文作者通過對120例心臟病施行非心臟手術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根據患者的心臟病病情及手術類型合理選擇手術麻醉方式和麻醉藥物,能夠有效降低術后中樞神經功能障礙、呼吸支持、循環不穩定、死亡等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是降低心臟病患者施行非心臟手術風險的重要舉措。
作者:楊豪 單位:寶雞市岐山縣蔡家坡西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