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從供需雙側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通過對近十年來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研究的元分析表明,近年來,隨著財政投入的快速增加,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水平均顯著提升,但是當前公眾主觀滿意程度卻并未隨之同步提高。進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應從供需雙側發力,以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創新提高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以基本公共服務公眾參與度的提升增強服務供需匹配程度。
關鍵詞: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視,我國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持續大幅增長,但資金投入效率和使用效果如何?基本公共服務績效是否有顯著改善?盡管學術界對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開展了較為豐富的研究,但已有研究多針對某些地區、某一公共服務領域、某一特定時點(或時間段),尚缺乏覆蓋全國的、延續性的研究。為此,本文通過對近十年來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相關研究成果的元分析,探討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績效的變化趨勢情況。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元分析(meta-analysis)是量化綜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單個研究的統計結果匯總統計從而進行系統評價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學領域常用的數據綜合分析方法。元分析法通過對同一問題不同定量研究中符合標準的相關結果綜合起來考察,在已有研究基礎之上利用客觀量化分析進行更深入判讀,具有能夠全面整合不同研究結論以及有助于得出新結論并獲得新的推論等諸多優點。與傳統的文獻綜述方法相比,元分析方法避免了文獻綜述過于主觀性等缺點,可以更為科學、客觀的總結相關研究結果并得出更為可靠的結論。本文綜合已有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量化研究成果,運用元分析的思路方法對包括滿意度情況在內的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趨勢進行評述。
(二)數據來源
為了量化總結近年來全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體系建設和服務水平發展情況,在中國知網(CNKI)中基于以下原則搜索并篩選相關文獻:(1)選取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或服務水平進行實證評估;(2)樣本盡可能多的包括全國各地區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各領域,專門研究某一領域或某一地區的文獻被排除在外;(3)展示全國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水平值,排除僅顯示不同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相對水平的實證研究。對篩選出的文獻所得出的歷年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指數和體系建設指數結果統一轉換為以上年為基期的同比指數。公眾滿意度是評價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為了進一步考察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發展情況,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調查相關研究進行了搜集,并基于以下原則對文獻加以篩選:選取(1)對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進行實證研究;(2)測算并公示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絕對數值,排除僅顯示不同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相對水平的實證研究。最終搜索篩選出了29項實證研究,研究的樣本時間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考慮到不同滿意度調查結果計分制的不同,本文按比例統一將各個研究的滿意度得分結果逐一轉化為百分制。
二、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結果述評
(一)服務水平穩步提升,體系建設快速推進
研究結果表明(如圖1所示),“十五”以來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整體績效經歷了“穩步發展”、“快速提升”、“增速回落”、“迅速推進”的波浪式提升歷程。整體來看,經過十余年的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水平在波動中上升。近年來,隨著投入的快速增加,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速度已接近經濟增長速度,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進展顯著,超出了經濟發展和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分階段來看,“十五”期間,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整體來看,改善的速度還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水平提升的幅度并不十分顯著。對投入、產出和效果等方面的綜合績效評價結果顯示,這一時期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綜合水平整體上來看還處于較低的階段,在投入上,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落后于財政總支出的增速;在產出上,公共服務的整體發展速度則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在效果上,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及質量仍落后于公眾的實際需求(陳昌盛、蔡躍洲,2007)。“十一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所提高,發展速度呈前高后低狀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增速與GDP增速間的差距有所拉大。“十一五”前半時期(2006年-2008年)基本公共服務的進步速度明顯高于后半程(2008年-2010年),前半時期的進步率達11.8%,而后半時期的進步率僅為2.9%(胡鞍鋼等,2013)。“十二五”期間,國家對保障民生高度重視,各領域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快速增加,“十二五”以來基本公共教育、社會保險服務、基本社會服務、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諸多服務項目的財政支出增長速度高于同期全國公共財政支出平均增速。隨著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的迅速增長,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得到了持續提升,增幅與同期GDP和財政支出增長差距縮小顯著,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指數與GDP指數差距由2009年8.7%的高點縮小至2012年的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快速推進,增長幅度超過GDP和財政支出增速。
(二)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呈先升后降趨勢
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散點圖及其擬合情況顯示(如圖2所示),整體來看,近十年來,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公眾主觀滿意度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十一五”期間,隨著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公眾滿意度也持續上升;然而從2011年以來,盡管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基本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整體上看卻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從不同時期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調查研究的統計結果來看,14項涵蓋“十一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情況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2005-2010年間基本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平均得分66.38分,而20項針對“十二五”時期的研究結果顯示,2011-2015年公眾滿意度平均得分66.12分,反而比“十一五”時期有所減少,基本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的整體發展趨勢呈現停滯不前甚至有所回落的態勢。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結果的變化趨勢來看,隨著公共財政投入的力度的持續加大,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水平都有所提升,但公眾主觀滿意度卻并未隨之同步提高。或者說當前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從數量上看,顯著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水平,但從質量上看,尤其是公眾的主觀滿意度方面,資金投入產生的效益并不顯著,基本公共服務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由過去通過增加投入即可提升公眾滿意度的階段,開始進入需要提供更高效、更有質量、更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來滿足公眾需求的新階段。這就要求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進一步提質增效,由注重財力投入轉向更加重視產出效果,由注重基本公共服務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提升轉向更加注重服務質量的改善,由追求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規模轉向追求服務的供給效率。為此,建議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側發力,進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
(一)創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提高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也不斷增長,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隨著公共財政收入增速的放緩和財政支出壓力的加大,滿足公眾不斷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需要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好的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多元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推行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服務。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購買基本公共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基本公共服務事項,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提供,政府不再直接承辦。積極培育社會力量承接服務。進一步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大社會組織扶持力度,積極探索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扶持和培育高質量、示范性社會組織。強化社會組織監督管理,健全失信懲戒機制,支持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對具備條件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項目,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規范選擇項目合作伙伴,引入社會資本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項目投資和運營管理,讓公眾享有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公眾參與度,增強服務供需匹配程度
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其不具備均衡供給和需求的自發調節機制,這也就要求通過公眾參與來提升公共服務供需匹配程度。通過加強公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評估,盡可能的發現公眾需求,并積極回應公眾需求。在基本公共服務決策制定中,通過專家論證咨詢、聽證會、網絡問政等多種方式加強公眾參與,讓公眾參與基本公共服務的決策、供給、監督等過程,通過全過程參與政策制定和實施,提高決策科學化程度和精準化程度,促進公共部門與社會公眾良性互動,為公眾提供更有針對性、與公眾需求更為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務,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
參考文獻:
胡鞍鋼、王洪川、周紹杰,《國家“十一五”時期公共服務發展評估》,《中國行政管理》,2013.4。
陳昌盛、蔡躍洲,《中國政府公共服務:基本價值取向與綜合績效評估》,《財政研究》,2007.6。
張翼、樊耘、趙菁,《國外管理學研究中的元分析評價》,《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7。
作者:魏義方 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