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管理的挑戰及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公共管理屬于現代管理學的重要學科,是當代中國最具前景的學科之一,它涵蓋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等內容,用以解決社會面臨的公共信任危機和財政危機。關于公共管理的概念及特點的認識和了解,對于人們應對新時期公共管理面臨的挑戰,和解決危機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
公共管理;挑戰;治理方法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公共管理模式不斷更新,“新常態”已成為時尚之詞,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也成為了未來發展的潛力學科。其主張的棄陳建新,取消壟斷,充分發揮政府與其他社會主體的協同性,推動了社會各領域利益相關方面有序地發展,實現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社會也向多元化轉變,受到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體對公共事務在公共的事務問題處理上的公平、公共利益的實現,并以公共管理權力對公共事務進行經營管理的過程,是一種社會管理活動,其研究管理對象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公共組織。
二、公共管理的特征
(一)主體角度從公共管理的主體角度看,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管理都具有社會職能,而國家和政府的社會職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印上階級和歷史的烙印,滿足社會公眾需求,增強服務能力。隨著社會性組織的獨立性增強,社會公共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的職能達到完善,國家和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逐漸喪失而成為真正的獨立主體。
(二)對象角度1.從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角度審視其社會性,就是對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進行管理。主要體現在管理者和公共管理活動的性質與目的兩個方面,通過對管理對象的表面管理,實施統治手段與管理方法,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導向,衡量政府舉措的公共性,從而加強國家統治,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2.從公共管理活動和過程的視角來分析社會性,體現在社會責任和績效要求方面。為滿足社會公眾所追求的公平,民主行政的模型被國家和政府所重視,將社會責任和社會公平提高到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不斷提高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同時,實施公共管理透明化、公開化,加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度,利用新聞媒體、電子信息或其他輿論手段,形成對政府機構活動的有效監督。
三、新時期公共管理所面臨的挑戰
新時期發展的藍圖中,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等因素都影響著新常態下的高要求,但公共管理與社會發展不同步所造成的困擾是發展的瓶頸,阻礙了經濟發展的步伐。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第一,長遠的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治理能力要求與當前實際情況差距甚遠。我國的治理體系中明確提出治理要以國家法律為依據,實施法治化;治理程序要以人為本,實施民主化和透明化,以多元協同治理為方式,實施和諧有序、高效的公共治理網絡。但現實狀況卻不容樂觀。比如:制度運行機制缺乏靈活性;法治與民主化的程度較低;治理主體的分配結構存在一定的缺陷;現代化網絡治理程度沒有雄厚的制度基礎做保證;社會機構組織和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的參與配合度不夠;治理力度在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門的范疇內,對治理主體的內部素質尚待提高和改進,與社會要求的管理職能和公共利益的實現存在著差距等。第二,公共管理組織的個體與組織文化的倡導相悖,道德約束機制執行力不強。個體的意識形態和行為執行都反映了其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倫理觀;組織文化和倫理價值體系組成了一個整體機制,相互之間不斷滲透和影響。良好的組織文化體系能促使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倫理高尚,組織文化健康,價值體系健全,相反則會使組織管理內部的成員走偏路,道德淪喪,視公共權力為滿足私欲的有力手段,導致公共權力的行使違反了國家法律法規,超越了其權力的范圍,降低了公共組織對社會運行的推動效率。第三,基層與上級之間的改革途徑配合關系的矛盾。在我國頂層設計規劃中,黨中央國務院進行了一整套的周密部署,從地方到中央構建了高效創新民主的大部制,對地方政府采取激勵機制與打擊腐敗制度的“轉作風”行動。但在措施執行過程中,因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的話語體系和技術平臺沒有保障,自主化的網絡合作,使得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特有的行政環境下受到阻礙,頂層設計的實施緩慢。
四、公共管理矛盾的解決辦法及有效途徑
我國學術界對公共管理的解決方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大力宣傳了理論的重要性,以求為群眾所認識和掌握,將身邊的事物和文化轉變成物質力量,運用科學的方法解釋現代的政治、經濟、制度等內容,尋求社會現象中的矛盾統一。
(一)提高公共管理者的素質和治理能力從治理角度看公共管理者,不同的組織治理層面所承載的治理權限和范圍不同,因此對不同管理層面的治理能力的要求也各有差異。首先,政府的管理方法及能力要求,是通過政府組織機構和運行制度來實現的,所以應優化政府內部的治理部門,完善人員任用,制定激勵機制,培養和加強政府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和水平,樹立服務理念、回應意識等政府職能所要求的行政意識,提升他們治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社會組織的管理方法和能力要求,是社會組織的中堅力量,有組織地對公共事務進行監督和管理,激活社會活動中的協同治理元素,運用自治的方式對公共事務進行治理。最后,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公眾能力。他們是主要的生產力,是創造歷史的源動力。社會公眾的參與,能極大地促進和完善公共管理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并提高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意識的認可及配合度,進行有效地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作用,使政府、社會組織的治理更加地順暢。
(二)倡導現代公共管理的新技術和新手段新常態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數據智慧型的公共管理技術日新月異。如數字治理技術、風險評估技術等,都極大地為國家治理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和基礎保障。智慧政務技術和科學決策技術為現代化公共管理技術的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所以,在我國政府和社會組織管理者的革新意識中,要改變陳舊的管理思維,自覺地接受和學習先進的當代科學技術,提升自身的素質,結合互聯網、物聯網或者是公共危機預警技術,創新更實用、更得法的技術支持理論,提高公共管理主體的治理能力。
(三)高屋建瓴,構建頂層設計的落實機制頂層設計是指導地方政府放開手腳進行治理,實行自主選擇有效的治理模式,在不違反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允許地方政府推陳出新,實施改革,在失敗的基礎上繼續探究改革道路,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對新時期公共管理改革的積極性和勇于探究性,保證地方政府改革的順利進行。構建創新型的社會治理團隊,制定新常態的治理體制,以社會主義國家法制和相關的法規為基準,將自治和法治相結合,剛柔并濟,使政府和社會組織并駕齊驅,治理分工明確,合作有序,協同治理,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公共價值的創造。同時,對于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治理目標,要制定治理績效考核,對治理目標的達成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透明公開地反饋評估結果,使相關部門取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為下一步治理工作找到提升的路徑。
(四)重塑公共管理中的倫理價值制度體系,解決公共管理文化“染缸”窘境傳統的倫理價值觀中對金錢和權力的追逐,使公共管理者對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置若罔聞,公共管理原則也束之高閣,社會群體與政府組織之間缺乏信任,甚至產生一種不服政府管理而欲取而代之的傾向行為,嚴重危及到國家的穩定、和諧。因此,對公共管理領域的倫理道德進行重新打造,構建健康、正直、民主、公平的倫理制度體系勢在必行。通過培育社會主義道德倫理觀,使社會公眾與政府的緊張關系得到緩解,接近公眾與政府的距離,將公共管理建設成一種以公共利益為主要導向的管理制度,以提升公共管理者和社會公民的道德水準。
(五)建立新型的治理網絡現代化,為公共事務提供更好的服務新時期下,傳統的單一壟斷公共管理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網絡治理理念為新時期適應當前公共治理的發展,和更好地實現公共管理者與其他成員之間有效互動、價值共享所提出的新型管理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公共管理者由原來直接管理人員或項目而組成的政府或社會組織,轉變成管理更多的網絡結構或承接更多的公共事務,直接或間接地形成一種能力的體現。搶占社會公共事務先機的組織機構,在其公共管理領域必有新的突破。因此,是否充分運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必然會影響機構的興旺與衰敗。公共領域的治理網絡,有著廣闊的資源共享能力,打破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上的壟斷地位,使不同的組織可以參與到治理功能中來,實現治理功能耦合,增強公共管理的實效性,為公共服務提供優質的供給,建立一種開放性的、合作協商的公共服務平臺,使政府與社會主體之間實現良好的對話與整合,發掘社會公共價值的潛力,促進社會的良性循環,實現新時期公共管理的應然目標。
五、結束語
新時期的公共管理價值理論,為解決公共管理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一方面佐證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將新思想、新知識和新管理方法、信息通過網絡治理的形式,輸送給公共管理者,達到增進與社會公眾、社會團體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使公共管理模式更加前衛,更加合理。通過政治管理者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德行,形成社會公眾遵守社會公德的思想意識,從而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構建良好的社會公共管理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祁凡驊.我國公共管理教育的發展脈絡[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03).
[2]張來成.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勢探析[J].現代交際,2012,(03).
[3]張玉強.加強中國公共管理的本地化研究[J].寧夏黨校學報,2009,(03).
[4]許崢,趙連榮.公共管理行為失范及其應對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
[5]孟祥瑞.公共管理的文化淺析[J].經營管理者,2013,(13).
[6]李曉云.我國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公眾參與行為研究[J].群文天地,2011,(02).
[7]黑燕.淺析新聞媒體在公共危機中的作用[J].當代電視,2014,(03).
作者:潘曄華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