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古代公共危機管控思想的制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邊關危患嚴重,安祿山開始擴大勢力自唐朝初建立起,邊關問題一直是國家統治者的面臨的巨大挑戰,突厥、契丹、吐蕃等會不時地進行內侵,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在唐朝建立以后,就在邊關的契丹等設立州府,讓他們的首領擔任州府的刺史,但是在武則天以后唐朝和契丹之間失和,契丹開始發生叛亂,導致遼西一帶發生大亂。
在以后的幾年,契丹和其他邊關部落聯合,對唐朝邊界進行大肆的內侵叛亂。隨著唐玄宗年齡的增加,和在感情上的一些打擊,為了能夠使國家穩定,有一個可以忠心與自己維護邊界穩定的人,安祿山就被重用了,對于安祿山唐玄宗很是放心,所以慢慢的讓安祿山參與到國家的決策中,這充分的表明了安祿山的政治、經濟地位。這是唐玄宗對安祿山的過分信任,這才幫助了安祿山和朝廷對抗。
危機預防制度被破壞
在唐朝前期,國家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發展很穩定,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這些危機預防制度被破壞了,預防危機的能力逐漸的喪失。首先,在宰相分權的制度上遭遇了破壞。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得到宰相職位輪換擔任的制度也遭到了破壞,長期以來都是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任職,破壞了宰相原來的集體商議國事制度,變成了宰相專職制度。其次,在內外軍事制度上發生了逆轉。唐朝實施了百年的府兵制就這樣的被破壞了,在737年,府兵制徹底的結束了。
招募兵制度在全國進行了推廣,節度使有權進行自行的招募士兵,把節度使的權勢一時間加大了,節度使的兵力財力得到了很多的擴充,而且都是在邊界地帶,內部的包括京師在內兵力甚弱,所以內外制衡的軍事制度被破壞了。在742年,安祿山的兵力達到了20萬,戰斗力在全國的57萬人中也是最強的。
唐朝初期以來的內重外輕軍事制度被逆轉了,變成了內輕外重。再次,地方軍鎮主管定期換防,成為了空設的制度。唐朝的各級官吏都是由中央進行任免和調動的,而且唐朝的節度使正常的調動換防周期時間為數年一任,在用人方面也才用了大臣任使節,安祿山在發生叛亂之前十多年沒有更換過擔任節度使的地方,這給他進行勢力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由于唐玄宗的年事逐漸增高,所以在施政上只是為了尋求穩定發展,在邊界有能力者忠于自己的人才來進行維護,這就是安祿山得到重用的原因,也是危機意識缺乏的體現。高力士曾經多次向唐玄宗反映擁兵的問題,唐玄宗只是搪塞誰會考慮,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所以導致了唐朝在危機預防制度上出現漏洞,最終釀造悲劇。
安史之亂爆發以及思考
在755年,安祿山舉兵發生叛變,由于長時間以來沒有危機預防的準備,所以安祿山的叛軍很快的席卷了唐朝多地,安祿山叛變唐玄宗也是在多日之后才聽到的,安祿山攻占了洛陽、長安,唐玄宗被迫逃走避難,雖然在以后的近十年的戰爭中平定了叛亂,但是唐朝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唐朝走向了衰落。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唐玄宗在危機處理方面沒有進行任何的措施,更是增加安祿山的實力,在危機管理意識上缺乏所產生的后果甚多,而且很嚴重。但是在后期由于對安祿山的過分偏愛,沒有一點的戒備心,所以在安祿山發生叛亂后好幾天才收到信息,得知消息后還不相信,當確認事實之后,采取的一些措施還出現不當的現象,沒有化解危機的資源和力量。缺乏全局意識和風險意識。
小結
根據安史之亂。我們可以看出制約唐玄宗公共危機管理意識的因素是因為對安祿山的過分信任和偏愛,還有沒有對朝中官員的權利進行很好的處理,導致內部發生矛盾,更重要的就是唐玄宗的危機管理意識淺薄,對國家的百年的制度進行廢除等,造成最后無法收拾的悲劇發生。
作者:毛偉單位: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