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部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高校改革傳統的管治式模式,深化內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十分必要。本文通過對高校內部治理模式的研究,提出基于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的治理模式,為高校開展內部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高等學校;學院;管理;評價
如何深化內部治理、做好高校內部學院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已成為各高校當前十分重要的任務。
一、我國高校院系管理從管治到善治的演變
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央決定把民國時代的現代高等院校系統改造成“蘇聯模式”高等教育體系,著手對境內高等院校進行整合和重組,開始了全國范圍的“院系調整”,一批綜合性大學內的二級院系開始拆分重組成為新的專門學校,高校下設“系”作為二級組織,系下設教研室。1992年起,由于觀念上的轉變和前蘇聯解體等影響,我國逐步開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從原來的蘇聯模式向歐美模式轉變,開展了廣泛的“院校合并”運動。通過聯合辦學、優化資源配置等形式,一些專業院校并入綜合性院校后成為新的綜合性大學中的二級學院。1993年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要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1999年高校擴招后,許多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受國家政策和院校合并效應的影響,大多數高校內原有的學系也爭相“升格”成為二級學院。從此,學院已經成為我國絕大多數高校二級實體機構的主要形式。
1998年出臺的《高等教育法》要求高校要從傳統管理模式向依法治理轉變,盡管高校內部二級教學單位的名稱變化了,但高校本身及其內部長期以來實行的與計劃經濟相對應的“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卻沒有變化,目前的高校仍具有由上至下制定相應管理措施實行管治的基本特征。管治式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規范并統一了高教管理,使各高校在學歷學位教育起步和恢復時有章可循。但隨我國改革開放和體制改革的深入,這種模式的消極意義也日益凸現,如導致千校一面、惡性競爭,缺乏大學精神傳承,不追求社會公益,不關注優秀人才的差異性,不能激發師生和學校的辦學主體性,不能促進各校各點的特色化,不能培養杰出人才等。〔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現代大學治理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路,指出要對我國高等教育現存的管治式治理制度進行改革、完善和超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為實現新時期高校內部管理的科學化和高效化,必須轉變理念,從“管治”走向“善治”。
二、高校院系治理模式的研究狀況
現代管理學認為,一個上級管理者一般以直接管理5-8個下級為宜。隨著高校規模的日漸擴大,高校內部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重心下移”是必然選擇。美國大學擁有高度的自治權,學院是美國大學中最有實質性權力的一級組織,大學對學院的管理只是監督作用。因此,在我國高校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對管理權力的下放,目的是在學校宏觀調控下,強化和突出學院管理實體的功能。目前,眾多高校在立足國情和校情基礎上,以提高質量為目標,提出管理重心下移,探討改進現有的校、院兩級治理模式。目前,開展研究與應用較多的是實行目標管理與績效管理。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引導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現代管理方法。績效管理,是指各級管理者和員工為了達到組織目標共同參與的績效計劃制定、績效輔導溝通、績效考核評價、績效結果應用、績效目標提升的持續循環過程,績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續提升個人、部門和組織的績效。通過中國知網搜索發現,目前對高校教師進行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章較多,以“高校”“教師”“目標管理”為主題的有4397篇論文,以“高校”“教師”“目標考核”為主題的有1257篇論文;對高校教師進行績效考核的研究文章較多,以“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為主題的有1332篇論文,以“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為主題探索有1792篇論文。
通過搜索也發現,高校對學院進行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研究的文章非常少。主要研究有:吳淑娟等(2009)提出高校推行的院系目標管理應該圍繞學校工作的總體目標,突出服務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個“中心”,抓住三個關鍵“環節”(構建科學合理的目標體系、加強目標管理的過程控制、實施科學有效的目標考核與績效激勵)〔2〕;劉素蘭等(2011)從學術隊伍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研究生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招生就業、學生教育與管理、安全保衛與綜合治理、財務管理等八個方面構建二級學院目標管理考核指標體系。〔3〕楊曉雪(2010)分析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統的業務數據,提出數據倉庫在院系績效評價平臺的應用解決方案。〔4〕劉利等(2012)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通過比較院系資源配置的相對效率,對院系資源投入產出情況進行評價。〔5〕王建宏(2011)分別采用DEA和SFA兩種方法對高校學院的綜合效率進行測度,經過相關性分析和一致性檢驗,對各個學院的經營效益進行了評價。〔6〕王美強(2012)探索運用背景依存DEA方法評價地方高校的校內院系績效。〔7〕張睿(2012)應用因子分析法對二級院系的綜合績效進行定量分析與評價。〔8〕閆華飛(2010)等以關鍵績效指標(KPI)為切入點,通過對不同關鍵績效指標的量化對院系進行綜合評價。〔9〕陳建國(2011)以“資源投入指標、績效產出指標、效益指標”為核心,構建并優化高校內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10〕李旭峰等(2012)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四個方面構建院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11〕在具體應用方面,同濟大學2005年研制出一套涵蓋教學工作、學科建設、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四個方面的院系實施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從2006年開始堅持每年對院系實施績效評估。〔12〕
三、高校改革現有內部“管治”模式的必要性
盡管我國高校普遍建立了二級學院,但學校與學院之間的關系一直沒有得到較好的理順,校、院、系三級組織架構基本上屬于行政系統和生產企業所用的直線職能式的管治模式,沒有體現出學術單位的管理特點。如何完善二級學院治理模式,是當前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的關鍵所在。實行二級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治理模式是現有高校內部管治模式改革的需要。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采用了目標管理或績效管理等模式,應該說,目標管理或績效管理對高校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目標管理存在目標難以制定、強調短期目標等許多明顯缺點,從而影響目標管理模式的真正效果;同樣,績效管理也存在難以科學合理地制定績效計劃問題,制定不出合理的績效計劃就談不上績效管理,從而影響績效管理工作的實施。在學校層面制訂管理目標或績效計劃過程中,還可能存在對不同二級學院的不公現象,容易導致各二級學院之間產生矛盾,從而影響學校整體目標的實現。因此,改革高校內部“管治”勢在必行。
四、基于二級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善治”模式的構建
如何克服上述管理工作中的制定目標工作的難度,做好二級管理重心下移后對學院的科學管理?建議高校借鑒大學排名對各二級學院進行核心競爭力的綜合評價。學校不再對各個二級學院制定具體的管理考核目標,只負責設計評價指標從宏觀上對學院工作進行引導;同時學校加大對學院的管理考核,通過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排名,幫助各學院在與其它學院的比較中找到自己的長處與短板,在與自己歷年排名比較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與落后所在,主動承擔并實現高校的主要職能,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這一管理模式的推行,可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先行試點。目前,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已占全國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獨立學院)的1/3以上,江西省29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有15所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已成為我國特別是江西省高等教育的一支主力軍,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辦學質量是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新建本科院校要生存、要發展,必需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學校核心競爭力必須靠院系實現。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實施二級學院核心競爭力評價十分必要,同時也是完全可行的,因為新建本科院校有“新”的優勢,一張白紙、沒有包袱,改革阻力小,加上新建本科院校思改、想改和要改的積極性高。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要開展院系核心競爭力評價,運用評價指標導向,克服目前高校內部目標管理或績效管理等管治模式的一些不足,引領各學院自主發展、科學發展,推動學校內部治理體系改革、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在新建本科院校試點的基礎上,將取得的經驗推廣到其他高校。
參考文獻
〔1〕李海燕,謝小瓊,李蘭錚.從管治到善治:公共治理視域下的高教管理改革路徑選擇[J].高教探索,2012(1):8-13
〔2〕吳淑娟等.院系目標管理的實踐探索———以長江大學為例[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4):82-87
〔3〕劉素蘭等.高校二級學院目標管理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J].文教資料.2011(7):191-193
〔4〕楊曉雪.數據倉庫在高校院系績效評價平臺的設計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6):142-145
〔5〕劉利等.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在高校院系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22-126
〔6〕王建宏、高等院校院系綜合績效評價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1(3):61-65
〔7〕王美強.基于背景依存DEA方法的高校內院系績效評價[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136-140
〔8〕張睿.醫學院校二級院系績效評價研究與實踐———因子分析法與聚類分析法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8):55-57
作者:袁凡 單位:江西省發展改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