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煤炭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分析了我國煤炭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產業集中度較低、煤炭產業整體技術水平落后、安全形勢比較嚴峻、煤炭企業文化建設不扎實、管理機制不完善、環境污染嚴重。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主要包括通過資源整合提高市場集中度來提升競爭力,通過改進或創新企業技術來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來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增強企業決策、組織及管理能力來提升競爭力,通過實現安全高效、清潔化生產來提升競爭力。
關鍵詞:煤炭企業;核心競爭力;產業集中度;企業文化
隨著世界經濟體的不斷變化,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時代來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的成功依靠短暫或偶然的產品開發或靈機一動的市場戰略已不復存在。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受國際和國內經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以及國家政策影響,煤炭市場逐年惡化,再加上部分煤炭企業違背市場規律的惡性競爭,更加劇了產能過剩。雖然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以來,供需趨于平穩,但是產業集中度低、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相對落后、創新能力不足、運營模式相對陳舊的現狀并未根本解決,煤炭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1我國煤炭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1產業集中度較低
目前,我國煤炭企業產業集中度仍然偏低,根據2016年我國煤炭產量前十名企業排名,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CR4為24.05%。而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等主要產煤國的產業集中度明顯高于我國,如美國的產業集中度CR4穩定在55%~65%之間,俄羅斯四大煤炭企業產量份額占比達90%以上,而印度最大的兩家公司———印度煤炭公司和辛格雷尼煤炭公司就占據印度煤炭市場份額的80%以上,已基本形成壟斷型市場結構。將澳大利亞與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CR4進行對比分析,如圖1所示。澳大利亞屬于明顯的寡占型市場結構,不僅充分發揮了煤炭企業規模效應,又為煤炭市場適度競爭留有空間,而我國集中度等級仍屬于最為松散的原子型結構和典型的競爭型市場結構,市場領導力和支配力不足,容易引發煤炭行業的無序競爭行為。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低主要體現在建設規模不夠經濟。據統計,我國現有煤礦數量約7000處左右,平均產能規模僅有76萬t/a,其中,特大型煤礦數量占4.84%,產能占37.31%;小型煤礦數量占60.2%,但產能僅占10.12%。小型煤炭企業過多且不具備開展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對資源利用缺乏合理規劃,資源浪費嚴重,不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甚至破壞煤炭市場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對整個煤炭產業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另外,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我國煤炭企業眾多,產品同質性較為突出,煤炭企業之間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相對均衡,大部分煤企通過洗選加工均可獲得相應熱值的產品,對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要求不高;煤炭深加工和清潔高效利用率低,導致產品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而且產業結構單一,粗放式開采利用較為突出,多元化戰略進展緩慢,企業抵御風險能力較低,大部分煤炭企業負債率較高、債權分散,增加了企業并購重組難度,而且企業效益與當地經濟發展、金融借貸、就業穩定息息相關,多為地方國資委所屬煤炭企業,導致煤炭行業產業集中度難以大幅提升。
1.2煤炭產業整體技術水平落后
雖然我國一些大型煤炭企業技術水平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甚至領先水平,但是與國際煤炭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例如國產的綜采、綜掘、提升、運輸及安全防護等設備和技術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仍然很低,整體技術水平更是處于落后地位。50%以上的中小型煤炭企業仍在使用落后的開采技術和裝備,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研發資金投入實力,對國外關鍵技術和設備的依賴更是制約產業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升。與其他行業相比,煤炭行業人才匱乏,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據統計,煤炭企業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員工總數的18.6%,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員工總數的3.4%,高級工占員工總數的13.2%,技師占員工總數的2.1%,專業技術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2.5%。特別是采掘、地質、通防、安全等專業的年輕骨干和高層次人才缺口較大,人才接續出現斷層。由于我國煤炭企業負債率高、資金短缺、社會包袱沉重,導致我國煤炭企業技術創新以資金節約、勞動密集型創新為主。技術研發投入過少,核心技術缺乏,企業創新能力差,導致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1.3安全形勢比較嚴峻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各級政府、企業安全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煤炭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但是我國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煤礦事故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據統計,建國以來共發生一次死亡100人以上煤礦事故25起,死亡4064人,其中瓦斯事故22起,占91.7%。2016年共發生煤礦事故197起、死亡451人,其中國有煤炭企業65起,占33.03%;國有地方企業39起,占20.20%;鄉鎮煤礦企業92起,占46.80%。事故多發省份有黑龍江、山西、湖南、河南、遼寧、陜西、貴州、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我國2000-2016年煤礦事故死亡人數統計情況見圖2。我國煤炭行業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呈下降趨勢,煤礦安全狀況趨于好轉,但是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國際機構統計,中國的礦難死亡人數占全世界礦難死亡人數的80%,但是中國煤炭產量只占全世界煤炭產量的40%左右。美國每年礦難死亡人數只有30人左右,2000年至今我國累計礦難死亡人數是美國的110倍。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印度、俄羅斯的7倍,是美國的70倍。我國煤礦安全生產依舊任重道遠。
1.4煤炭企業文化建設不扎實
我國大部分煤炭企業管理者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認為文化建設只是表面工程,提高煤炭生產、增強經營業績才是硬道理,企業文化建設仍然停留在喊口號、貼標語、做宣傳、搞活動、用制度約束管理的表層階段。這是由于煤炭企業管理者思想意識淡薄,沒有真正理解企業文化建設的內涵,不懂得企業文化如何建設,也不了解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缺乏企業家精神,缺乏改革和創新動力,導致很大一部分員工甚至干部對企業核心價值觀不明確甚至沒有概念,員工對企業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更談不上凝聚力和團隊精神。企業的管理只依靠傳統的規章制度來約束,沒有形成完善高效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管理模式陳舊,市場應變能力差,人力資本激勵機制相對落后,這也是企業文化建設不扎實的原因之一。
1.5管理機制不完善
我國煤炭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董事長、總經理、礦長主要由上級主管部門委派進行企業經營管理,經營者的選擇非常局限,不能通過市場化進行,企業自主經營權受到極大干預和制約,董事會的決策權被極大削減,而且監督機制不健全,監事會只有部分監督權,沒有控制權和決策權,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監督。另外,現代企業制度不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公司制度為核心,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然而我國大中型煤炭企業多數為獨資企業,產權結構單一,是典型的“一股獨大”,缺少外來投資主體,產權結構不合理;而且管理粗放,創新能力不夠,各項管理機制不夠健全,造成管理混亂、工作流程和程序不合理、安全事故多發、資源浪費嚴重、生產成本大、經營業績差。
1.6環境污染嚴重
據統計,我國每年在采煤過程中排放的瓦斯氣體約70~90億m3,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3,而且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煤煙、粉塵、SO2、NOx、CO2等有害氣體是引發霧霾的主要原因。在煤炭開采過程中會形成大量采空區,容易造成地表塌陷。煤炭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揚塵量約2000萬t/a。每年排放的礦井水、工業廢水等占廢水總量的8.2%,廢水中含有大量硫化物、重金屬離子等有害物質。煤矸石大多露天堆放,不僅壓占土地,影響生態環境,在適宜環境下發生自燃產生的有害氣體更會造成大氣污染。煤炭主要消費行業鋼鐵和電力是最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行業,據統計,2015年鋼鐵和電力兩大行業的SO2、NOx、煙塵排放量占整個工業行業排放量的50.7%、70.3%和42.2%。環保高壓政策的陸續出臺,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煤炭價格和消費量,甚至會造成煤炭下游企業的停產、限產,從而對煤炭企業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2提高我國煤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措施和建議
2.1通過資源整合提高市場集中度來提升競爭力
我國煤炭企業集中度偏低,呈現多、小、散、亂的市場格局,大型煤企市場影響力和支配力不足,同質化嚴重,需要通過兼并重組、資源整合、資本注入等方式優化配置同類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首先,通過強強聯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國電與神華的合并重組開啟了國內煤電行業重組的先河以及煤電一體化經營的新模式,以煤電聯營的模式,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增加了火電產業集中度,減少同業競爭,充分發揮上下游產業鏈協同效應,抵御風險能力增強,實現了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其次,由產業鏈向產業網轉變,在未來以煤炭為中心的產業鏈必然向以煤炭消費為中心的產業網結構所取代,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產業集中度將得到大幅提升。
2.2通過改進或創新企業技術來提高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首先,根據企業的項目研發、產業需求、關鍵技術、短板不足等有針對性地引進人才,建立人才培養規劃,完善人才考核、評價、激勵機制,打造一支專業化人才隊伍;其次,成立博士站、工程技術中心、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等研發機構,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和關鍵技術攻關,大力開展高新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將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引入、研究、消化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打破對國外技術、設備的依賴;再次,加快大數據平臺建設,通過與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相依托,通過匯集、整理和挖掘海量數據,探索行業發展規律,及時、準確地分析預測市場走勢,對促進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和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3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來提升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建設是煤炭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是企業經營觀、價值觀的一種體現,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增強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要繼續發揚煤炭人敢于奉獻、爭創一流、愛崗敬業、創新發展的精神,更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競爭意識和創新觀念,充分依托企業自身特點,不斷深化企業文化內涵,形成具有煤炭行業獨有特色和魅力的企業文化,以人為本,改變粗放式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員工主觀能動性,逐漸培養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不竭動力。
2.4通過增強企業決策、組織及管理能力
來提升競爭力首先,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轉讓部分股權吸引利益共同體投資入股,優化產權結構,弱化成本支出,強化風險抵御能力;通過設立獨立董事會和外部監事加強企業決策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法人治理機構的作用和權力;通過精簡臃腫的管理機構,明確各管理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建立系統的考核評價體系,做到權責清晰。其次,加強精細化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將企業文化建設與人力資源管理充分融合,提升員工素質,創新思維觀念,提升各環節執行力;通過建立、健全各類管理制度,形成系統化、數據化、目標化管理模式。通過建立網絡化、電算化、信息化連接系統,實現網絡傳輸、資源共享、遠程控制,通過數理統計的方法評價各系統環節的管理水平,管理量化有效提高過程控制,促進管理目標的實現。對現有冗長的工作流程進行梳理、完善和改進,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結合企業自身行業特點進行改造與創新,通過對標管理與質量反饋等方式對制約工作效率的流程節點進行梳理,建立考核激勵機制,激發各級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
2.5通過實現安全高效、清潔化生產來提升競爭力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高效生產是煤炭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基礎薄弱,技術和安全保障水平較低,需要繼續加大安全資金投入,重點解決礦井“一通三防”、瓦斯抽采、安全監測、運輸提升、供電等薄弱環節管理。要積極引進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新理念來提供充分的技術保障。進一步加強現場管理,強化責任落實,提升問責力度,保持安全管理工作持續高壓態勢,提高安全工作執行力,提升煤礦本質安全水平。“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彰顯了黨中央對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重視。隨著環保政策的陸續出臺,煤煙、粉塵、SO2、NOx等污染物超低排放標準的制定,終端用戶對清潔能源需求的不斷加大,能源體系正逐漸向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轉型,高排放、高污染的煤礦將逐漸退出。煤炭企業需要加強技術創新和清潔高效利用的投入,采用綠色智能技術開采,研發高效空氣凈化設備,將煤炭企業變為其他能源的供應商,實現煤炭轉化為電、熱、氣等其他清潔高效的能源,超低排放環保的技術革命可以將環保約束的劣勢轉變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3結語
在市場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煤炭消費逐步降低,環保政策的抑制和清潔能源的發展,再加上國際煤炭市場的沖擊,我國煤炭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就需要不斷提升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通過資源整合、兼并重組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通過加大技術創新、清潔高效利用實施綠色發展戰略,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優化管理實施文明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張瑜,耿萍.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競爭力理論[J].管理學家,2011(7)
[2]牛克洪.未來我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的新方略[J].中國煤炭,2014(10)
[3]王炳文.中國煤炭產業集中度及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
[4]吳神法.煤炭去產能路徑[J].中國經濟報告,2017(7)
[5]樊曉玉.當前我國煤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及應對[J].商情,2016(4)
[6]劉慶安.國有煤炭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問題與對策[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9(2)
[7]陳潔.結合海爾企業文化案例談對煤炭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科技投資,2013(17)
[8]宋晟鑫.煤炭企業精細化管理探討[J].商業經濟,2013(4)
作者:宋丹 單位:山西大同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