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管理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我國高等教育時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旅游管理專業如何抓住這一歷史發展機遇,改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明確辦學定位,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建設雙師雙能型隊伍,推進產教融合,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遼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為例,探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適應轉型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產教融合;旅游管理;轉型發展
一、研究背景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3]19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遼政辦發〔2015〕89號)中明確提出“以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為重點,科學制定實施符合應用型人才成長規律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突出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因此,如何抓住這一歷史發展機遇,改變傳統的辦學模式,適應經濟社會形勢發展需要,樹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加大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力度、拓寬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途徑,是擺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產教融合就是充分利用企業、學校和科研單位等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學資源并其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把學校教師的課堂講授與學生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以及相關的科研研究有機結合的方式[1]。目前大多數本科院校的主要培養目標是通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當地企業服務,實現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責,產教融合就是實現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的關鍵途徑。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是培養適應旅游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與服務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個行業領域所需要的實用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必須以旅游企業的實際需要及專業實踐為基礎,達成供需一致。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旅游管理專業的產教融合研究與實踐是有效途徑之一。本文旨在以產教融合為切入點在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全力進行各項教學建設和改革,并建立與此改革相對應的運行機制,作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遼寧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加強內涵建設,形成辦學特色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二、研究現狀
產教融合的概念最早產生于20世紀中葉的歐洲,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為了培養高技能人才,紛紛進行教育改革,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和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都是其典型代表[2]。美國是最早實施產教融合的國家,在政策、資金方面通過強有效的手段打破學術研究在高校教育中的絕對地位,將企業實踐融入到教學環節中,以此保障美國產教融合教育的有序高效進行。日本的產教融合主要通過從企業選派兼職教師傳授實踐操作及管理經驗、學生在校期間多次到企業進行專業實習,企業派遣員工到學校進修提升理論知識素養等途徑進行產教融合,實現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雙贏。發達國家產教融合建設的成功模式及做法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產教融合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在我國,產教融合教育的效果越來越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關注,有關產教融合教育的研究內容及角度也越來越豐富,如黃建偉(2009)對美國康奈爾大學酒店學院和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兩校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進行了分析比較[3];趙愛華(2009)、蔣長春(2011)、郭栩東(2011)、潘冬南(2012)分別以不同的旅游院校為個案對產教融合教育的機制、存在的問題及模式進行了研究。王健(2012)對我國旅游業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運作機理進行了探討,認為旅游科學研究是旅游產業和旅游教育的導航儀,旅游產業是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原動力,旅游教育是旅游產業和旅游研究的人才庫等[4]。
三、主要問題
近年來旅游院校或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都開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產教融合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由于我國現代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正式起步較晚,不少旅游管理專業現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尚不能適應產教融合教育發展的需要,在產教融合教育中出現了較為突出的問題。首先,產教融合教學模式不科學。目前,部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多照搬國內外其他學校。其次,產教融合基礎不扎實。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有弱化實踐教學的傾向,只是形同虛設,表面看來內容豐富,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停留在“勞務輸出”的層面,短期內解決了旅游企業用人的困難和學生實踐學分的取得,在成效方面沒有實現“融合教育”的最終目的,不能滿足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專業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尚未形成,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經歷,所以很難在教學中全面涉及到實際的工作問題。第三,產教融合機制缺乏政策鼓勵和保護。由于鼓勵政策的缺位,使得教師多忙于自己的論文和學術成果,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產教融合教育中去,教師也很難走到企業中去,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把自己的工作經驗運用到教學中或把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成果使用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鼓勵政策的缺失也使得企業缺乏人力資源的長遠規劃,不愿在實習生身上投入過多資源,僅僅把實習學生看作是廉價勞動力,無法實現旅游企業對學生的培養目的。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當前旅游管理專業產教融合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要想真正實現應用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在產教融合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定位、教學體系、培養途徑及師資建設等方面推進專業建設的發展。
四、創新措施
遼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是在2003年底通過省教育廳新增本科專業專家組的評審,經教育部批準設置旅游管理專業的基礎上成立,2004年9月開始招入全日制本科學生。2006年11月旅游管理專業順利通過了省教育廳組織的本科試辦專業評估,2008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旅游管理專業已有八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95%。旅游管理專業始終遵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應用性教育,職業化取向”的原則,堅持為旅游業發展培養職業性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專業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在遼東學院向現代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旅游管理專業以轉型發展為契機,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在“強化頂層設計,明確辦學定位,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建設雙師雙能型隊伍,推進產教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一)確立人才培養定位高等院校的發展既要立足地方,更要著眼行業,人才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科技服務適應行業功能,建立行業指向性明顯的需求驅動型的發展模式[5]。遼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經過多方位的調研、反復論證和學校的辦學定位,確定專業建設的目標是實施“錯位競爭”戰略,堅持為旅游業發展培養職業性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專業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旅游管理專業必須秉持“應產業所需,育產業英才,解產業痛癢,為產業服務”的辦學宗旨,明確“應用性教育、職業化取向”的辦學定位,固化“遵循教育規律,順應行業需求,培養應用人才”的辦學理念,咬定“校內做標兵、省內有特色、業內受歡迎”的奮斗目標,堅持“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發展道路,舉辦“家長歡喜、學生滿意、社會認可”的旅游高等教育。
(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培養人才的設計圖,是高校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中,我們以社會發展需要的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基本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以復合的知識構架為內核,將管理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融為一體,突出前沿科學,注重和加強實踐環節,推進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進程。在制定方案過程中,為了解決國內旅游管理專業普遍“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性問題,實施與省內老牌旅游管理專業學術性取向的錯位競爭,我們依據職業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辦學定位,針對旅游業實踐性與涉外性較強的特點,按照“應用性教育,職業化取向”的原則,確定以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著重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基于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二是理論教學體系的整合和優化;三是推動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既優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又全面推進教學改革,保證了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中,我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先導,以建立科學的培養計劃為中心,以課程建設為重點,形成了“一個專業,三個模塊方向,二二分段”的教學體系;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構建了“行業認知、課內實訓、階段實習、綜合訓練和畢業實習”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以產教融合為依托,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改善校內實踐教學條件;深化校企合作關系,打造校外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品牌,探索應用型的產學研合作;構建“階段學習、階段實訓”的人才培養模式,使應用型人才培養有了適應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可靠環境。
(三)政產學研有機結合政、產、學、研相結合是落實產教融合、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為使四者有機結合,需要我們在辦學過程中,精心謀劃、頂層設計,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的政策支持,與旅游企業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合作,通過條件一流、環境仿真的校內外實踐基地的打造,為產教融合的實現進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首先,我們精心打造由企業注資裝建、校企合作經營的實體性校內實踐教育基地。2012年遼寧新友誼公司注資400萬元對遼東學院商務賓館進行了顛覆式更新改造,使得設于其內的酒店管理專業實驗室水準有了本質性提升。2013年6月學院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設專項資金50萬元,正式啟動了與丹東中青國際旅行社及丹東市旅游局合作共建“遼東學院大學生旅行社、遼東學院旅游與文化創意坊”等兩個實體性校內實踐教學平臺的工作。“三位一體”校內實踐教育體系的形成對“一個專業、三個模塊、二二分段”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以及對實戰型酒店管理與服務人才和導游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強力支撐。引入社會資金共建校內實踐教學平臺是實施產教融合的一個創舉。其次,與知名旅游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是產教融合不可或缺的途徑。目前,我們與北京地區8家豪華五星級飯店及丹東地區14家國際、國內旅行社建立并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深度的校企合作,這些實習基地成為大學生實習、就業及教師企業頂崗實踐、企業員工理論培訓的基地。與國內外知名酒店管理集團共建行業學院的深度合作正在謀劃之中,這將是我們進一步進行產教融合、實現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第三,為了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整合社會資源促進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的目標,與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合作。我們于2013年9月與丹東市旅游局正式簽署了《遼東學院與丹東市旅游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的簽署,為學院師生向地方旅游事業發展奉獻智慧或提供咨詢服務以及為吸納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及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操作平臺。
(四)實施教師綜合素質提升計劃要實現產教融合,教師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是關鍵,因此必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始終堅持不懈地開展全方位師資培養。按照“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采取多種途徑不斷加強教師學術修養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遼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在教師學術修養提升方面,主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學歷進修和非學歷學習相結合等措施。近兩年我們選派了4名教師到美國進修學習,12位教師到臺灣文化大學進行訪學,這些進修有效開拓了教師的專業視野,了解和學習豐富的國際教學經驗,提高了教師專業理論水平;我們與全國排名前五的華僑大學旅游學院達成合作意向,邀請鄭向敏院長三年內每年累積來校為師生集中授課一個月,介紹旅游業前沿問題及其旅游研究方法,并針對每一位專業教師的專業背景、講授課程、研究方向“對癥下藥”,迅速提升本科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在實踐能力提升方面,采用“本科教師深入地方旅游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的做法組織教師在本地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并利用寒、暑兩個假期組織教師集中深入北京昆侖飯店進行專業實踐培訓。從2016年寒假開始,我們有序安排本科教師到旅游企業進行為期3個月的頂崗實踐工作,保證了產教融合下雙師雙能師資隊伍的內涵建設。只有積極探索產教融合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途徑,在辦學定位、發展路徑、學科專業設置與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等方面發生適應性變革,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才能順應轉型發展的需要,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月.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產學研結合機制的構建[J].才智,2014(24):185.
[2]熊文杰.從國外產學研模式看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形式[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7):190-192.
[3]程曉麗,余向洋.應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踐[J].池州學院學報,2014(3):117-119.
[4]王健.旅游產學研三位一體運行機制的深度思考[J].旅游科學,2012(1):1-6.
[5]陳志高.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學科研究對象[J].文藝生活,2011(11):225.
作者:趙愛華 單位: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