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部控制環境與內部審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下行,經濟金融形勢日趨復雜嚴峻,內部控制作為保障金融企業順利發展的途徑,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本文圍繞內部控制環境諸要素,簡要分析內部控制環境各要素與內部審計的關系。
關鍵詞:
內部控制環境;內部審計
企業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評價等。在內部控制五要素中,內部控制環境為內部控制實施的基礎和保證,只有奠定堅實的內部控制環境基礎,才能構筑堅固的內部控制防御工事,有效地防范各類風險和損失。內部控制環境包括以下內容:管理者的觀念、組織治理結構、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責權配制、員工素質、人力資源制度、外部影響等。內部審計的職責是防范和控制內部控制風險,筆者結合多年的內部審計工作實踐,談談內部控制環境對內部審計的重大意義。
一、管理者的理念
歷史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內部審計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經設立負責審計的官員,稱之為“宰夫”,其職能是考核百官治績,審查“財用之出入”、“宰夫考其出入,而定刑賞”。按照現代的說法而言,宰夫就是西周統治者實施內部控制的工具和手段。由此可見,管理者的理念是內部控制得到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縱觀各金融法人企業,均已成立了內部審計部門,均能貫徹執行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由一把手負責”的要求,由董事長分管,但作為金融企業的管理者是否能深刻領會此項要求的深刻內涵,提升管理理念,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有效地促進內部控制的各項目標順利實現?答案是各家金融企業管理者的觀念和經營風格水平不一,企業的內部控制能力不一。本人認為作為金融企業的管理者,幾種觀念要不得:
1.諱疾忌醫型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內部控制的五大目標分別是保障企業合法、合規運行,資產的安全完整、會計和其他信息真實可靠、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保障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乍一看,內部控制的目標相當美好,但仔細一回味,其實現的過程對于個別管理者而言卻很痛苦甚至殘忍,它需要通過揭示經營和管理的不足,找到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中的缺陷并加以修正,方能向內部控制目標邁進。內控缺陷有的是設計缺陷,可能與管理者的決策有關,也有可能是運行缺陷,可能與管理者的指導有關。作為管理者,是冷靜、理性地認定內控缺陷并痛定思痛、加以整改完善呢,還是維護所謂的面子和尊嚴、對內控缺陷避而不談呢,這就取決于管理者的胸襟氣魄和對企業的擔當精神。個人認為,凡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能正視本人或本人帶領的團隊在經營管理決策或指導中的不足,及時商討解決方案,保證整改措施有效落地,凡回避不足、諱疾忌醫的管理者是對企業不負責任,也是不可取的。
2.業績導向型作為金融法人企業,它首先是一家企業,其次才是金融機構。作為企業,必然有其商業屬性,利潤的最大化是其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務。表面看來,金融企業的發展與內部控制的實施似乎有所偏離。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是促企業生存發展還是將企業資源傾向于不直接創造價值的內部控制方面,這幾乎是困擾管理者的永恒話題。內部控制的實施需要投入道德優良、專業勝任的人才團隊和合理的財力保障,管理者是否愿意按內部控制的要求將相關資源配置到位,體現了管理者對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視程度。
3.粗放開拓型粗放開拓型的管理者表現為好大喜功、發展沖動大于理性判斷。粗放開拓的后果是內部控制得不到有效實施,有可能會對企業的正常營運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如當下在多家金融企業發生的:因調查不實使不良貸款巨額反彈、因貸款未實行雙簽使債權無法落實、因投放沖動使借名貸款等違規事件頻出…….當管理者對內部控制不屑一顧時,企業將會承擔因管理粗放而釀造的苦酒。
二、組織治理結構
組織治理結構是內部控制的重要載體,在整個管理系統中起著“骨架”的作用。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是在綜合考慮其內外部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確立的,這些因素包括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企業的規模、企業管理當局的管理哲學與經營戰略、企業員工的素質以及企業所處的文化背景等。良好的組織結構,不僅具備適應性,同時能夠保證整個企業的組織體系在相互制衡的原則下協調高效地運行。所謂適應性即為企業組織架構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規模、戰略等匹配,保障企業能順利達成經營目標。所謂相互制衡,即為企業的崗位安排、部門設置應相互制約,如請購部門與采購部門、采購部門與驗收部門、銷售部門與會計部門的分離,資產保管人員與資產核算人員、出納員與記賬員、支票保管員與章印保管員的分離等。科學嚴謹的組織治理結構,是企業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的關鍵,內部審計在缺乏管理的組織治理結構中不能充分發揮效力,當然也不能保障內部控制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
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在“三會一層”中的主導作用顯而易見。董事會對企業負有重要的受托管理責任,要使企業保持良好的內部控制,就必須依賴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的監督。董事會和審計委員只有充分、堅定地行使職權,才能保證內部審計工作在企業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1.董事會應平衡業務發展和內部控制的資源配置。作為董事會,應在業務發展與內部控制之間尋到最佳平衡點,保證內部控制實施必要的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為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提供充足的保障。
2.董事會應提升管理者的理念,統一認識。運行優良的內部控制對業務的促進是無疑的,內部審計工作的目標即為“為企業創造價值”,管理者應從企業的長遠發展出發,像西周的統計者一樣,以金融企業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擯棄短期行為和面子工程,以積極的心態、開放的胸襟對待內部控制揭示的不足,并從不足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增強企業自我修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保障內部審計工作職能履行無障礙。通過提升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和內部控制體系的良性運轉,增強企業的綜合發展能力,保障內部控制的各項測評和實質性測試能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
3、審計委員會的指導作用不容小覷。審計委員會應加強對內部控制工作的指導和提點,制定詳實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步驟,加強人員管理,保證工作人員的專業勝任和道德操守;加強業務管理,促進管理創新,保證內部審計部門的履職能力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四、責權配置
責權配置將影響到企業各部門員工對授予的權利和責任的理解與貫徹。如,若將企業中的有關的政策及規定以正式書面文件的形式落實下來,下發到有關人員,并督促大家嚴格遵守,就可以大大增強員工對規定的控制意識和履行規定的自覺性。責權是相對應的,員工享有的權利、應履行的責任應界定清晰,明確要求。企業應制訂內部控制獎罰辦法,對內部審計和各類檢查中發現的不足對照制度加以處罰,對優質服務、先進工作者予以表彰獎勵,通過有法可依、有獎有罰、表彰先進、鞭策后進,有利于內部控制的維護和執行。
五、人力資源制度
為了保證員工素質能夠不斷適應內部控制的需要,企業必須在員工培訓、考核、提升、獎勵、處罰及定期職務輪換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用人機制和措施。生產力是企業勞動產出的能力,直接反映企業的產能水平,勞動力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企業的人力資源制度應與企業現狀相適應,才能促進企業產能增加,實現企業價值;同時企業的人力資源制度也應與內部控制情況相適應,對在內部審計中暴露的相關問題應嚴格問責,除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外,應與人力資源罰處措施相結合,以儆效尤,通過提高違規成本以保障內部控制得以規范、有序運行。
六、員工的素質
企業員工的誠實狀況、敬業精神、業務知識以及工作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素質的優劣,是內部控制有效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如果員工誠實可靠、專業能力強,即使企業缺乏相關的控制,企業也能編制出可靠的財務報表。反之,如果員工尤其是關鍵崗位的員工不誠實、不可靠或者專業能力差,即使企業設置了許多的控制措施,也得不到效的執行。
企業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強制休假審計、離崗(職)審計的方式加強對員工尤其是關鍵員工的管理,通過內審活動及時捕捉員工信息,給予員工適當的審計結論,采取相對應的組織方式,保障內部控制的安全運行。綜上所述,內部控制環境是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基礎,內部控制環境諸要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決定內部控制水平的高低,也同時決定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難易;同時,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水平的“試金石”,通過內部審計工作可反映和發現內部控制環境諸要素的不足,從而促進內部控制水平的不斷提升。
作者:徐潔 單位:江都農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