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深究企業能力基因表現以及進化機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標準經濟學把企業抽象為一個“黑箱”,即既定技術條件下的最優化生產者,企業成長取決于外生變量,即給定的技術、成本結構和市場條件,企業是同質而無區別的。但現實中企業是異質性的經濟和生命型組織的結合,企業個體綜合能力的差異決定了企業間的異質性,也決定企業外在的市場競爭能力,企業成長的實質是其能力對外界環境變化不斷適應的進化發展過程。企業能力是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它在企業的成長中起著類似于生物基因的作用,因此對于企業能力的基因表達及其作用機理和進化機制的探索無疑對于完善現有企業能力理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主要根據企業理念和慣例結合而成的雙層面基因表達模型剖析企業能力的本質結構,進而通過能力雙層基因各個層面對企業運營中心理和肌體狀況的相應作用來探尋其作用機理,并借助于基因的遺傳、變異和市場選擇的三重進化機制來解釋決定企業成長不同路徑的能力的動態發展過程。
一、企業成長的能力進化論
企業成長的能力進化論源于對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借鑒和引申。達爾文進化論指出:物種經由變異和自然選擇的程序而進化,即通過自然選擇的力量使生物保留那些有利的變異,消除有害變異,進而使生物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出現進化。同樣,作為社會經濟細胞的企業組織也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經歷一個演變過程,這個過程依然遵循著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規律,不斷地適應并不斷地進化。馬歇爾指出:生物界的“適者生存”原則同樣適用于社會組織尤其是工業組織的研究,生存競爭使最適合于從環境中獲得利益的有機體增多。借鑒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約翰·穆勒強調企業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阿爾欽認為進化機制有助于實現企業種群對業已改變的外部市場環境作出反應,而這種情況與主流的經濟理論對企業發展的預測也是相一致的。因而單個企業的發展沒有最優規模,只是處于不斷的進化之中,這種進化就是企業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過程,對這種能力進化結果的檢驗則取決于企業所處市場環境的最終選擇。納爾遜和溫特(NelsonandWinter)在繼承阿爾欽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經濟變遷的微觀企業演化理論,試圖解釋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能力的演變成長過程,強調企業自身的有限理性和外在環境雙重的作用,認為企業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結果。柯林斯和波勒斯(1994)在《基業長青》中也通過大量生動、翔實、持續成長企業的經典案例,從企業發展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角度闡明“企業是一種進化的物種”191-196。一言概之,企業能力的進化就是指具有有限理性的企業組織在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其資源獲取、配置和利用的綜合能力,表現為成長中的一系列變化并經選擇而產生的相對穩定結果。如同生物體生命性狀及其成長取決于其基因的決定作用一樣,企業自身也有決定其個體差異的企業能力的基因表達,企業成長能力進化也正是通過其基因的進化而得以實現。
二、企業能力的基因表達及其作用機理模型
1企業能力的基因理論
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遺傳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上最基本的遺傳單位,由此而決定著生物體獨特的基本性狀。作為生物體進化的主要物質和功能載體,基因在生物繁殖過程中進行重組,一方面可以把本代的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另一方面也可能把新的信息加入下一代的基因中,因此就產生了變異。借助于基因的概念來研究企業能力特征的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Tichy(1993)提出的,他指出:企業作為一種類生物體,與生物體一樣有自己的遺傳基因,正是組織的基因決定了企業的能力異質性,而基因的變化發展過程就是企業的發展過程。納爾遜和溫特在演化經濟學的奠基之作《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中,用“慣例”來表示企業組織演化中所形成的生產性知識和能力,它決定了企業本身在協調個人知識和組織合作方面比市場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時也產生了企業成長中的路徑依賴特征,慣例在企業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基因在生物進化中的功能類似。我國學者劉普照指出:企業基因形成于自我成功經驗的長期積累和對他人成功經驗的深入模仿兩個方面。周暉提出了企業的生命模型,該模型指出:企業基因的“DNA雙螺旋結構”的雙鏈是資本鏈與勞動力鏈,連接雙鏈的四要素是企業家、企業機制、技術與文化,并從經濟學角度詮釋了企業的生命模型,即四因素決定了企業的技術效率與效率。上述研究都從一定的角度提出了對企業基因的認識,雖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有關企業基因的理論體系,但對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成果。在研究企業管理時,引入基因的概念不能完全照搬生物學中的基因定義,更不能對其機械地理解和使用。筆者認為,企業的基因就是指一個企業生命體中具有遺傳功能并決定企業異質性及不同成長過程的多因素集合體,其實質是企業綜合能力的體現。企業基因同生物體基因一樣有著自己的結構,并依據其結構而作用于企業經營管理層面,導致了企業的異質性;同時,企業基因較之生物體基因的相對穩定狀態是易變甚而突變的,這種變化體現在企業基因的進化機制中。
2企業能力的基因結構
生物體的基因對生物體的結構、功能有著先天的影響,決定著生物體的原始生命力和健康狀況,而這種作用集中體現在生物體的肌體和心理或精神兩個層面。與此相似,企業組織的基因也因其對于企業生命的作用體系而分為兩個結構層面。
企業理念構成組織基因的內部核心層面。企業的心理狀態從根本上講取決于其理念層面基因。核心理念是企業生存目的、價值觀念和管理哲學的體現。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有形或無形的理念,成功的理念是組織自己相信并以內在要素存在的、非外界強加的積極的真實信念,是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激發機制,也是企業追求持續成長的驅動力,而企業的成長更依賴于持久的貫徹執行。相反,不成功的理念是模糊渙散而消極片面的,導致企業精神層面的病態,表現為企業成長的盲目性、短暫性。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1994)歷時6年,在集合眾多管理者認識的基礎上,選擇18家歷史悠久的成功企業案例證明企業核心理念是組織長盛不衰的根本信條,像基石一樣穩固地埋在土地里。Sony公司自創立以來就賦予了一個自我神圣的使命:體驗以科技進步、應用和創新造福大眾帶來的真正快樂。寶潔公司的“不斷自我提高”理念,既是對組織產品的指引,更是對組織成員的指引和激勵,對社會成員的承諾。理念永遠沒有完全達成的狀態,正如沃特·迪斯尼所說:“只要世界上還有想象力存在,迪斯尼樂園就永遠不會完工”。
組織慣例構成企業基因的外部物質層面,也是企業肌體狀況的綜合階段反映。納爾遜和溫特將企業慣例定義為組織在給定的時間內具有的特定生產性知識和能力的集合,這種集合是企業在長期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決定了企業成長中的路徑依賴特征。組織慣例是企業個體特有的生產經營中的知識積累和特殊技能的組合,是組織特有的協調和配置相關資源的能力。慣例是使資源產生競爭優勢的根本手段,它是企業在成長過程中與外界環境進行各種交流而逐步形成和積累的階段性綜合能力,其階段性既展現了它靜態的相對穩定性和平衡性,也反映了它動態的可持續發展性。其中靜態的穩定和平衡性表現為慣例在傳遞組織技能和信息功能的過程中對組織行為的記憶和延續,同時由于慣例在形成中經驗累積的大量超文本化的隱性知識的存在,使得其模仿成本非常高昂,從而難以被模仿;動態的發展性體現在慣例進化過程中存在的變異行為中,但這是一種基于能動性人力資本所主導的有目的的變異,即合乎愿望的創新,這也是企業基因不同于生物體基因的本質特征。
3企業能力的基因作用機理模型
企業基因的理念通過作用于企業文化而決定了企業的個體差異。企業文化的真實性和企業對其文化執著的貫徹施行過程比文化本身的具體內容更重要,實際上也正是企業個體對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貫徹導致了企業的異質性,尤其是企業精神狀態的不同。隨著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文化的建設成為現代企業的經營之道。日本的崛起、歐美的復興,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泰倫斯·狄爾與愛倫·肯尼迪在對80多家企業深入調查研究時提出“杰出而成功的企業大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的論斷后,許多企業紛紛開始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不乏內容與文字表述的相近甚至相同,但對文化本質切實的理解卻受到個體企業所處行業、地域、領導人風格、企業發展階段和成長歷史等眾多因素影響,由此決定了組織生存最深層的特質和與眾不同。
企業基因的慣例層面則通過作用于企業的決策機制、組織結構、經營方向和激勵機制等四個要素而決定了企業的不同表象。決策機制涵蓋企業決策者的產生和決策本身的形成過程,它是企業在成長中積累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體現,具有很強的繼承性,同時也決定企業的治理結構。基因慣例形成的知識與信息的傳遞途徑直接決定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幅度和跨度的改變是企業應變環境變化的最直觀、最根本的形式。經營方向是企業和市場環境聯系的紐帶,是由企業特有的生產經營中的知識積累和特殊技能綜合決定的,企業經營方向的改變是以不脫離其核心的知識和技能積累為前提的。激勵機制是使組織系統運動起來并將潛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的運作體系。組織是由有生命的個體人組成的類生物體,這些個體人不同于組成生物物種的細胞,他們有著各自的利益,在脫離組織這一總系統后具備獨立活動和生存的能力,而且人的能力的發揮過程是很難被強迫和監控的。因此,貫穿于組織各層次的激勵機制的完善與否不但直接決定企業存量能力的發揮程度,而且更深層地激發企業的創新機制,從而決定企業未來增量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正如生物體基因是由四種核苷酸分子的不同組合所決定的一樣,組織基因的慣例層面的這四個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決定企業各異的階段生存狀態。同時,企業成長的過程也是企業基因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化的表。
4企業能力的基因進化機制
與生物進化相似,企業能力的進化也集中體現在其基因的遺傳、變異和選擇三種機制之上。首先,企業進化的遺傳機制表現為基因核心理念的傳承。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1994)指出:“組織核心理念的真實性和組織對核心理念持續的貫徹實施比理念的內容更重要。”理念是社會和組織資本的體現,它存在于行為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隨著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物理移動而擴散。企業理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恒久的延續能力,其內容和表象可以改變和演進,但其已形成的社會關系卻有很強的遺傳性,指引和激勵組織的成長。同時,企業進化的遺傳機制也表現在組織基因的慣例層面,慣例是企業的組織記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惰性,通過企業發展中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延續效應和學習效應而實現傳遞。慣例在企業進化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與基因在生物進化中的功能類似,具有遺傳性,主要體現為企業成長中經營方向、組織結構和決策機制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經驗的積累和延續。
企業基因的變異主要通過搜尋和創新兩種途徑表現在慣例層面。企業外部環境的復雜和易變性決定了企業進化不同于生物進化的漸進過程。當社會、經濟及技術和市場環境發生急劇變化時,企業的原慣例會表現出不適,此時,組織會有意識地在已知技術中搜尋與自身已有資源、能力最匹配的能力技術因素或者實驗性地創造一些新的原來不存在的技術(創新)而產生變異,這與生物基因變異的無目的性是不同的。此外,慣例的傳遞本身不是一個完全的復制過程,它會由于授受對象個體或組織隱性知識的存在而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或創新。組織的搜尋和創新并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相互交叉進行的,創新并非無中生有,它是以原有基因決定的能力為基礎,是組織學習和搜尋達到一定程度的結果,但由于組織創新過程中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一結果卻并不總是預先確定的,因此創新的結果是多樣的。
和生物進化相同,基因變異后多樣的結果能否持續下去,要取決于環境的選擇作用。市場環境是企業進化的選擇主體,新的基因組合只有在市場中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更有助于企業理念的實現時,才能被市場所選擇,被企業接納而固定下來。可見,市場的選擇決定著企業的成長界限,企業的成長實質是對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的反應和適應過程。
三、企業能力基因理論的實踐運用
將企業看做類生物體,通過引入企業能力的基因表達模式,并從企業基因的作用機理和進化機制的角度來研究企業能力及其進化過程,不僅在理論上拓展了企業能力理論的研究,而且在實踐上也為企業能力的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1基因診斷
生物體基因的病變直接威脅到其生命力,因此可以運用基因診斷技術而實現病變基因的診斷并開展有效治療。同樣可借鑒這一原理來考察企業這一類生物體的健康狀況,企業能力的基因表達清楚地表明了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組織能力自身的基因結構。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內部的基因診斷來尋找自己的不足,從而針對性地提出和實施改進措施。具體的診斷過程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是確定病原。根據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對企業能力雙層基因結構的決策機制、組織結構、經營方向以及激勵機制等各個作用因素進行逐一的排查診斷,以找出問題的根源。其次是診斷病情。判斷病變部位的損壞狀況,即比較各個病變基因因素與正常甚至優勢企業相比的差距有多大,病變持續的時間有多久,產生的連帶效應如何等等信息。最后是治療方案的提供、選擇和實施。發現和分析問題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在于解決問題,根據對病情的分析,決定采取漸進還是激進的能力變革模式,并針對各個模式提出多種可行的方案,經過綜合比較從中選擇最合理方案并及時貫徹落實,積極執行。
2基因主動性變異
隨著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競爭環境日益激烈和動蕩多變,企業能力更要集中體現在其靈活的進化機制而非傳統的定位理論上,企業組織內部更需要通過主動性變革而推動企業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生物進化的無意識、被動性變異相比,企業基因進化中的變異是由人力資本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而主導的,集中體現了組織的實時創新性,是一種有意識的演變,甚至是一種激進的徹底變革的組織行為。這種變異在管理層人力資本的積極推動和倡導下能及時依據外部市場環境、顧客需求而得以快速推進和實現。實踐中可以積極兼并重組具有互補文化或慣例層的企業,并加以優化組合,從而可以較快實現組織基因有效變異;也可以通過戰略聯盟,直接從合作伙伴那里效仿到對方優秀基因作為自身補充。作為更有效的一條改變企業能力基因結構的途徑是直接從外部市場引進所需人力資本,尤其是高層管理者。企業能力由于“路徑依賴”的關系,往往具有一定剛性,不易扭轉,這時企業就有必要從外部引入新的領導者從管理層開始積極地對原有企業基因加以改造,通過新的思維方式沖擊固有的經營模式,從而能對原企業基因組成的內外層面實現共同的影響并使其進一步改善,當年通用汽車公司從杜邦公司引入管理大師斯隆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曾經作為日本汽車工業代表之一的本田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陷入困境,不得不被法國的雷諾兼并,在由法國人接管以后重新煥發了活力;同樣另一個作為日本驕傲的Sony公司,由于三星、海爾等家電企業的競爭,利潤率低到接近虧損,不得已選擇了把經營權交給了一個美國人,重新調整其經營戰略,希望以此突破日本企業的經營慣性。以上種種都表明了主動性變異能夠有效推動企業能力的適應性演化,最終促進企業的持續性成長。
構成企業能力基因各個層面的元素之間既可以獨立起作用,也可以有機結合綜合作用于企業的經營發展。要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保持企業能力基因諸要素的協同健康成長,它們在促進企業發展中是通過一種綜合合力的作用而影響著組織的生命力。因此,全面規范的企業診斷是找尋和發現企業能力薄弱環節的有效措施,而依據環境的動態性而采取的主動性基因變異對于企業能力的提高和動態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