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養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文獻綜述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研究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為論文提供了研究基礎。但是“互聯網+”理念的提出,則凸顯了專家學者們研究的部分不足。(1)對于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方式的多樣性研究,在于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內涵理解的把握。偏技能多、偏技術多,還是技能和技術并重,目前并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可。(2)各種培養方式雖然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但人才培養重心仍放在學?;蛘邔W校企業為主體的層面,學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經約定俗成的培養方案。(3)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觀點,目前仍停留在崗位需求層面,強調培養企業現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聯網+”對行業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忽略了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遷移能力培養,過分看重了現有技術,忽視了未來技術的引領能力。
2基于物流企業層面,“互聯網+”對高職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術技能分析
正如學者們所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傳統應用和服務都應該被互聯網改變,如果這個世界還沒有被互聯網改變是不對的,一定意味著這里面有商機,也意味著基于這種商機能產生新的格局?!睆奈锪髌髽I角度來看,意味著“互聯網+”在物流信息化升級道路上理念的升華和具體化?!盎ヂ摼W+”表明了,在周邊產業逐漸開展“互聯網+”行動的過程中,物流企業必須因勢而為,才能更好地為其他行業提供優良的服務和降低自身的成本。立足于物流企業自身,對“互聯網+”的理解有兩層,一層是自身內部業務流程如何實現“互聯網+”;一層是自身的“互聯網+”如何滲透到服務的行業中,拓寬自己的競爭實力。對于高職物流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必須立足于物流企業對“互聯網+”的現實考量,才能更加準確地切中物流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命脈。眾多文獻已經對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術技能需求開展了眾多的研究,這里就不再對原有的技術技能開展過多的分析,本文主要針對“互聯網+”理念提出物流信息化人才技術技能的典型需
求。一種需求是,物流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如何改善以適應“互聯網+”的技術技能需求。這里涉及到兩個特殊需求:(1)現有的信息技術如何滲透入已有的業務流程,加速服務效率和提升作業速度。圍繞這一命題,將延伸出信息技術操作、業務流程改善和應急反應等典型技能。(2)全面實施“互聯網+”下的物流信息管理需求。即物流企業更多的是操作數據,通過數據來管理現有技術、業務流程和人員等管理要素。圍繞這一命題,將延伸出物流信息采集、數據挖掘、業務重組、信息安全管理等典型技能。第二種需求是,“互聯網+”物流企業如何滲透到服務的企業、行業中帶來的技術技能需求。(1)服務的企業或行業未及時“互聯網+”行動,作業人員如何采取向下接口技術或技能,盡可能提升雙方的作業效率和降低彼此的成本。由此帶來的典型技術技能包括物流信息技術交流和改善、物流系統接口需求分析和物流信息成本核算等能力。(2)雙方均處于“互聯網+”狀態,對于作業人員而言,在于雙方采用何種數據共享方式來降低服務成本。由此帶來的典型技術技能包括物流業務信息追蹤、分析、交流、傳遞等能力。
3學校和學生層面,擁抱“互聯網+”的制約因素分析
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3G、4G技術的不斷推廣,互聯網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多年前,很多學校都已經開始了互聯網方式的教學,最近比較流行的微課、慕課等方式,可以說是“互聯網+”在校園內擴展的一種具體表現。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一方面是眾多學校積極上馬網絡教學資源等數字化資源,期望通過網絡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一方面是學生“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加以瀏覽,換句話來說,即對學校提供的資源毫不領情。學校作為一個知識傳播交流的平臺,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學生,只有有機融合二者的需求,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圍繞“學生學習”這一主線,分析潛藏的制約因素,進而找出實施“互聯網+”的有效途徑,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3.1排除興趣論討論制約因素的意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如果完全套用在人才培養層面,必然會造成教學管理工作的困頓,且使目前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處于無用武之地的狀態。立足切實可行的假設,進而實施相應的教學管理方法,才會促進目前的人才培養工作。因此,在討論本文觀點時,我們認為“專業學生在選擇報考專業的時候,基本上對專業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且具有一些模糊的興趣”。那么在學生選擇學習方法的時候,到底是何種因素或者說哪些因素在制約他們的自主選擇性呢?
3.2學習沒有明示的目標性是學生無興趣的根源之一任何專業都有成體系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進行培養,不幸的是,這些人才培養方案的告知、示范、引導作用在學生頭腦中基本上是空白。眾多學校的做法是通過始業教育活動,告訴新生人才培養方案這回事情,接下來就成了下達教學任務的計劃書了。學生在未來的幾年學習中,只在入學的時候知道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部分事情,剩下的就是每學期上不同的課程,至于為什么開設這么多課無從知曉。更不要說,對于大多數缺乏一定自主性的高職生,指望他們聽一次始業教育就能明確自己的目標,更是無稽之談。只有讓學生無時無刻都接觸到自己所學專業的培養體系,才能夠使他們認清楚自己所學課程的目的及在相關崗位中的地位,進而促使他們自覺自愿的沿著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體系學習技術和技能。正如我們常見的廣告宣傳一樣,日積月累的廣而告之,必然會激發參與者進行選擇的興趣。所以說,“互聯網+”下,廣而告之的“人才培養方案”成本已經大大降低,為什么還不采取行動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清晰一些呢?
3.3缺乏行之有效的教管手段是學生無意學習的另外一個根源“以人為本”理念的泛在化,導致更多的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時無意將注意力放在嚴格教學管理層面,加上時不時的外部宣傳,“N年后有可能找不上學生之類的話題”更是導致高職院校管理方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如何讓學生舒服的渡過在校學習階段就好,至于學到什么,就不要那么嚴格規范了,由此帶來的是校風和學風質量的進一步下滑。作為有充分感覺的學生,他們如經濟人一樣,會選擇趨利避害的手段來規避學習的內容。缺乏了外部因素的強制力,必然導致眾多學生走上散漫之路。由此帶來的是,基礎不扎實,缺乏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當擁抱“互聯網+”對企業相關項目進行改造或者作業時,則處于手忙腳亂的境地。在“互聯網+”時代,校企合作的企業方需要的人才是在校內結合企業的實際,能夠為企業提供一些熟練作業人員和適合自己基層改造的方案,企業的著眼點在于選擇適合企業長遠發展的優秀人才。問題是當嚴格管理成為了一紙空文,又如何期望學生能夠完全自主的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呢?正如哲學上所說,內因決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內因。當我們正視了大多數高職生缺乏自主管理這一實際情況的時候,采取行之有效的外因手段,督促他們進行學習和訓練,才能更好地使他們朝著技術技能型人才進一步。
作者:王順林陳一芳單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