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保衛網絡空間國家主權已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而人才資源是這一國家戰略實施的基礎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網絡空間安全國家戰略的意義及人才現狀,指出“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緊迫性,并從創新開放平臺建設、校企聯合培養、軍地共同建設等方面入手,提高我國信息安全領域的人才培養速度和質量。
關鍵詞:網絡空間安全;互聯網+;校企聯合;開放創新平臺
一、引言
網絡空間(Cyberspace)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太空之后的“第五空間”。然而,我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靠國外技術和設備,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不足及核心技術的品牌自主化缺乏,使得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我國的網絡空間安全防御出現極大的漏洞和威脅,處于“受控于人”和“受制于人”的極其危險的境地。因此,提高并保障我國的教育、海關、郵政、金融乃至軍事等骨干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為打好網絡空間安全保衛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衛網絡空間國家主權已成為我國重要戰略,而人才資源是實現這項戰略目標的重要基礎[1]。目前,我國的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機制相對單一,人才選拔制度的完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人才的培養計劃和相應的課程體系,包括學科建設體系的內涵還不夠完善,網絡安全實踐環節不夠科學、不夠系統,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網絡安全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有效地、整體地提高我國高校學生的網絡空間綜合能力,已經成為開設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高校,不得不面對和必須解決的問題[2]。
二、開放平臺,助推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傳統教育途徑培養的網絡安全人才,一方面數量不足,另一方面實踐經驗缺乏,遠遠滿足不了實戰需要。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依托互聯網的途徑,將國內安全領域龍頭企業的技術經驗和研究成果通過各種創新開放平臺,傳遞給信息安全從業者與校園學子,將有利于解決國內網絡空間安全人才短缺的難題,并積極探索符合“互聯網+”時代需求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國內部分安全企業已經成功打造了一些非常優秀的信息安全在線教育平臺,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成為高校信息安全教育的一項有益補充[3]。騰訊作為領先的互聯網開放平臺,一直以來都把“網絡安全”定義為戰略性工程,持續地向行業輸出安全實力的同時,以騰訊CTF(TCTF)大賽為橋梁,通過專業的國際化比賽機制選拔人才,以優質的輔導機制和專業的導師隊伍培養人才,構架企業與高校的人才輸送橋梁。國內網絡安全機構永信至誠旗下的信息安全在線教育平臺“i春秋”學院出品的企安殿,采用“在線視頻+在線虛擬實驗+攻防對抗實訓”的模式,能鮮明地體現“互聯網+”的時代特征,是一個提供貼近真實任務的操作平臺。“企安殿”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在線實驗和比賽的綜合平臺,能有效地解決高校傳統實驗室和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三、校企聯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模式
提高校企合作契合度,引入適應時代的教學理念,以院校研究所的科研為先導,依托企業技術優勢,利用學校先進的教學資源,建立產學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育人的創新機制,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突破現階段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的速度和質量瓶頸,積極建設校企聯合、產學研協同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動高校與企業、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增強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滿足企業、地方乃至全國創新發展驅動的需求。校企合作新模式通過將高校的科研先導性與企業的技術前瞻性、產業化有機結合,既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產出,又能夠使培養出的學生理論儲備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快速適應各種實戰場景,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為自身發展取得機會,彌補企業網絡安全短板。同時,在國家網絡安全人才缺口巨大的前提下,學生就業問題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國內龍頭企業360企業安全集團曾與國內多所大學合作培養人才,積累了豐富的聯合辦學經驗,形成了成熟的方法論。2017年,360企業安全集團與地方高校簽約組建360網絡空間安全產業學院和360網絡空間安全創新研究院,旨在構建產學研協同聯動培養體系,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網絡安全人才。360網絡空間安全產業學院由360公司提供講師、課程、實訓建設和定向人才培養;360網絡安全創新研究院則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與國家央企、金融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合作,為行業安全人才提供輸送和實習通道。校企合作通過課程設計、培訓、實訓、攻防演練、實習、就業等完整環節,建設了一整套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服務于安全行業。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迎合了“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環境大背景,在培養網絡安全人才、提升我國整體網絡安全水平方面,助力良多。
四、軍地聯合人才培養新模式
軍民融合是國家前沿技術創新發展的根本途徑。先進的理念和超前的設計,是牽引技術創新發展的前提。軍民融合是網絡空間作戰能力建設的客觀需要,是解決網絡空間安全威脅的出路所在。推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網絡空間人才軍地聯合培養新模式[4]。軍隊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應立足于軍地共育共用,可以通過各類競賽平臺選拔信息安全領域的怪才和專才,借鑒歐、美、韓等國家的信息安全人才政策,制定人才發掘、吸納、培養等各類措施,加快我國網絡空間人才隊伍的建設。注重依托高校人才培養,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從地方研究所或行業組織賽事中吸納領域專家;建立軍隊與政府、民營企業之間的人才交流機制,依托民間技術團隊或民營企業建立預備役網絡戰部隊;常態化實現軍地人才學習交流合作,邀請地方專家交流新技術,參與軍隊網絡安全項目建設;鼓勵國內行業龍頭企業參與信安領域自主品牌的網絡核心技術研發,擺脫網絡安全技術對國外品牌的依賴[4]。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實踐軍民融合的產業發展思路,以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為導向,致力于發展電磁安防、時頻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等產業,積極建設網絡信息安全產業園,重點開展加密軟件、網絡安全產品、大數據安全、信息安全產品的研發、生產、應用及服務。軍地共建的產業園,將成為國家在信息安全領域創新以及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支持平臺,同時對地方加快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領域上下游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搶占國際國內信息安全技術制高點,構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束語
現代社會的國家安全,是集領土、文化、金融、教育、信息等安全于一體的綜合安全[5]。網絡空間作為“第五空間”,已經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產。網絡空間安全也相應地上升為國家戰略,人才是實現這一戰略的重要基礎保障。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需求。通過校企聯合辦學、軍地兩用人才培養,創新開放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等多種途徑,探索“互聯網+”時代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建華,邱衛東,孟魁,伍軍.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思考[J].信息安全研究,2015,(02):149-154.
[2]陳鐘,陳興蜀,王文賢,葉曉鳴.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信息安全,2015,(11):73-78.
[3]封化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素質的網絡安全隊伍[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6,(03):1-7.
[4]王新,葉云,鐘軍.軍民融合視野下的“賽博戰”[N].解放軍報,2017-02-07.
[5]袁志,鄒延平,劉翔.關于網絡信息安全方向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26):158-159.
作者:周豫蘋;黃茹芬;陳群山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