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拔尖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及改革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雙一流”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急需積極深化。現有辦學體制和模式對大學生培養質量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制約,對制造業及信息產業的競爭力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光電信息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為案例,剖析了拔尖人才培養的四個瓶頸問題,提出了以“四個是否樂意”為教改成效對照標準,論述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關建議和實踐探索。
關鍵詞:人才培養;信息產業;高校;科研能力
美國德勤有限公司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稱,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在2016年仍然位列全球第一,但到了2020年,美國將超過中國名列第一。中國制造業的總量雖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等問題,“中國制造”尚未實現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歷史跨越?;?年多來“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教學教改,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圍繞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形成了如下思考和探索。
1高校拔尖人才培養的四個瓶頸問題
高校拔尖人才培養的四個瓶頸問題如下:①考評薪酬機制重科研輕教學,導致部分教師不太樂意執教。工科及信息學科院系可以承接橫向和企業類課題,科研能力強的教師收入比較高。人事考評機制易使教師忙于學術發展,科研成“主業”,教學成“副業”,教書育人精力投入不足。教師工作重心的偏離,易造成教學組織渙散、教學規范缺失、教學能力弱化和教學質量下降。②招生培養機制不夠靈活多樣,導致部分學生不太樂意學。現行高考招生機制“一考定專業”,學生對專業缺乏認知和判斷,調整專業及方向的選擇權較小,專業興趣無法被激發?,F有的工科人才培養比較模式化,缺乏個性化培養,造成學生厭學和功利性學習現象比較普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自主學習激情和主動探索欲望難以激發。③校院兩級治理結構不明晰、自主權下放不足,導致院系不愿意更改。當前,多數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并不明晰,校、院兩級的責權利模糊。大學及其相關機關部處掌握著大部分人財物配置權。院系的學科建設責任主體、人才培養責任主體的地位并沒有真正確立起來,人財物等資源配置權較小。院系缺乏改革動力和責任,辦學活力得不到充分激發和釋放。④學生國際視野和實踐能力與社會需要不符,導致高端單位對畢業生不愿招納。制造業、信息產業的做大做強需要有大量的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來支撐。學院如果在一個相對封閉、孤立的環境中培養人才,人才與市場需求、技術與產業就會脫節,以傳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實訓基地不足,實踐環節弱化,學生動手能力欠缺。
2對照“四個是否樂意”,深化改革
2.1變革教師考評和薪酬激勵機制
2013年以來,華科大光電信息學院推行了教職工全員聘任制,著力改革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兩大弊端。學院推行人員分類改革,將教職工分為6種類型,全部納入聘期管理。學院新出臺了教職工聘期考核辦法、年度考核辦法、工資津貼分配辦法。學院制定了“教書育人質量點考評辦法”,涵蓋了授課質量、教學改革、教材建設、班主任工作、學業導師等18項指標,對高水平教學人員予以重獎。190多名教職工都分別擔負了班主任、學業導師、科研導師、創業導師、心理導師、就業導師等工作。據統計,教授為學生授課率由2012年的92%提高到2016年的100%;獲得“教書育人質量點”獎勵的教職工,由2012年度的20人增長到2016年度的118人,教學質量點從2012年的43點增漲到2016年的126.5點。
2.2變革學生招錄及培養機制
光電信息學院實施探索了“多元化”的招生錄取模式,以選拔更多具有專業興趣、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學院招生打出的“組合拳”包括自主招生、高考擇優、進校選拔、國際班招生等方式。學院每年面向全校范圍內選拔60人,分別進入2個創新實驗班。這2個班實施了小班教學制、“一對一”導師制和學業淘汰制。在國際班招生方面,學院還兼有“中英班”“中法班”“中美班”,進行“3+3”或“2+3”聯合培養。在學生培養方面,學院推行了“主干課程質量提升計劃”。學院遴選了18門本科主干課,每門投入10萬元,按照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標準建設,《物理光學》《電動力學》等10多門視頻課程建成開放共享視頻課程。學院投入500多萬元購置了211套國際主流教學軟件,建成了數字仿真實驗室。楊克成教授的《激光原理與技術》引入了RP軟件,余永林教授的《應用光學》課程引入了Zemax軟件。2011—2016年,學院本科生獲得省級以上各類活動和競賽獎勵211項,獲批授權專利38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7篇,孵化學生創業公司6家。
2.3完善校院兩級治理結構
光電信息學院探索校院兩級治理模式,擴大學院辦學自主權,率先啟動了4項試點改革。學校專門撥款500萬元,支持獎勵學院開展試點改革探索。
2.3.1率先探索大學院制體制機制創新試點
2012年通過將原光電學院與原電子系2個院系合并,同時,基于大學院還建設了內設的武漢微電子學院,學院積極探索“黨政協同、院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治理模式,充分發揮了各級委員會等在學院管理中的作用。
2.3.2教師公開遴選和國際通訊評議試點
2012-11,光電信息學院制定了《新進教師選拔標準及考核流程》,設計了個人申報、資格審查、國際同行學術通訊評議、教授會考評等8個環節;2012年以來,學院已經招聘了38名優秀師資,其中中組部“青年千人”10名。
2.3.3推行“學習共同體”創新教改模式
以《計算材料學》為例,江建軍教授等導師設計探索項目后,將每三四名學生編為團隊,學生們從零開始面對項目,從查找文獻、確定方案、編程仿真、設計優化、研究總結、成果展示甚至,都由學生分工協作完成。
2.3.4建成大學生公共項目實驗室
該實驗室已有近800m2,實現全天候免費開放,開發了數理仿真、大創項目、自主實訓、創業孵化等10多類項目。
2.4提升大學生的“四種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和社會適應性,必須強化大學生的“四種能力”,即自主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交叉創新能力和國際交往能力。為了提升上述“四種能力”,光電信息學院把學生培養鏈由學生課堂、學生社區延伸到武漢光谷園區、光電企業社區、虛擬網絡社區等育人環境中。學院在學生公寓建起了面積200m2的學生社區,設有“學業加油站”“成長互助營”“輔導員工作室”“休閑水吧”,已舉辦學術交流、教師答疑、職業規劃等活動80多場。學院依托知名企業,建立了3個國家級和1個省級工程實訓基地,依托武漢激光行業協會,建立了9個學院生產實習基地。學院還啟動了“海外教學團隊”計劃,每年引入三四名海外名師完整講授本科課程。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一名教授將為本科生講授48學時的《電磁場與電磁波》。2015—2017年,學院本科畢業生每年讀研深造率平均超過70%,其中,出國深造率平均超過22%.教育部本科教育審核評估專家組組長黃達人教授曾評價說:“華科大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開展的試點學院改革,目標是落實的,改革的力度是大的,改革的效果是明顯的,很多做法非常實在,可復制、可推廣?!?/p>
作者:劉繼文;張新亮;聶明局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