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旅游人力資本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人力資本存量越高的地區經濟越發達,個人文化素質水平越高,年收入往往也越高。以美國為例,勞動力年均收入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接受8年以下教育的勞動力年均收入僅為平均收入的58%,接受12年教育的勞動力年均收入為平均收入的85%,而接受16年教育的勞動力年均收入超過了平均收入的27%[5]。根據經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與實物資本在經濟增長中有許多相似之處:創造兩種資本都需要投資,且一旦創造出來,兩者都具有經濟價值。對以教育形式表現的人力資本而言,資本回報計算非常復雜,因為人力資本總是附加在其所有者身上。我們無法把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從其身體的其他部分分離開來計算租金有多大,測定人力資本的回報比測定實物資本的回報困難。為了解決該問題,本文擬從參與鄉村旅游從業者獲得的經濟收益來推斷其人力資本的回報。一個人受教育的水平越高,一般其收入也較高,這個事實可看作鄉村旅游中人力資本市場價值的依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王坪村是我國川東北地區著名的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目的地,為了說明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對其旅游收入的影響,筆者和課題組于2013年6月在王坪村及周邊地區對當地鄉村旅游從業者進行問卷式調查,了解其受教育程度和旅游年收入情況,并最終獲取了32份有效問卷。本文采用“明瑟模型”(MincerMod-el),說明鄉村旅游從業者受教育年限和其旅游收入之間的關系。該模型為半對數形式,方程表達式為:lnY=C+αX+βX2+ε。式中,Y代表從業者年旅游年收入;X代表經營者實際受教育年限(包括與旅游相關的培訓和在職教育);ε為隨機誤差項;α、β為變量的回歸系數,C為常數項,α為鄉村旅游從業者教育投資邊際回報率。運用Eviews6.0統計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最小二乘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說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鄉村旅游從業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平均年收入增長0.94%,與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相一致。模型的R2=0.745514,調整后R2=0.727964,考慮到調研情況的相對復雜性,模型擬合優度可接受,模型F值為42.47765。由F表可查出,F0.05(2,29)=3.33,F=42.47765>3.33。由F檢驗可知,王坪村鄉村旅游從業者受教育年限對其收入水平有顯著影響。因此,增加鄉村旅游經營者人力資本投資,能增加其個人及家庭的收入水平,并進一步促進農村旅游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2鄉村旅游發展中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多元化分析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人力資本投資主體主要包括農戶、政府和旅游企業,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質。三大投資主體在各自約束條件下對鄉村旅游人力資本的形成與發展作用各不相同,有必要對各個投資主體進行具體分析。
2.1農戶農戶作為個體而言是指農民,作為群體而言則是指以血緣關系而形成的—種社會組織形式。它不僅是一種生活組織,更是一種生產組織。在人力資本形成初期,家庭決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6]。作為最基本的主體投資者,農戶投資覆蓋了舒爾茨觀點中的所有渠道。從鄉村旅游人力資本的視角。其投資形式主要包括對家庭成員的基礎教育投資和職業技術教育投資;其投資目的較單純:提升自身或家庭成員素質以參與旅游經濟發展,從而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投資行為以預算約束下的收益最大化為原則。然而,由于人力資本投資具有極強的外部性特征,私人邊際收益小于社會邊際收益。根據舒爾茨“理性小農”的觀點,農戶在投資預算有限的前提下,對家庭成員的教育投資往往偏向保守。同時,還應注意到近年來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讀書無用論”影響了部分農村家庭的選擇,使一些有經濟能力的家長過早終止了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在王坪村的調研中,多位受訪對象表示出對“讀書無用論”的認同,大多認為開辦農家樂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儲備。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鄉村旅游的發展對行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村旅游發展對各類新型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漸改變人們心中旅游技術門檻低、單純勞動密集型的固有印象。培養旅游專業人才需要堅實的基礎教育,農戶投資在鄉村旅游人力資本形成初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戶對家庭成員的教育投資能否獲得有效激勵,將在相當長的時期決定新時期鄉村旅游發展的人才來源是否可得到切實的保障。
2.2政府鄉村旅游人力資源開發投資直接增加了農村人力資本存量,是地方旅游經濟和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本的外部性特征決定了其公共性毋庸置疑。作為公共物品的提供方,政府有責任成為鄉村旅游人力資本的重要投資主體。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對鄉村旅游中人力資本的投資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兩種形式。直接投資主要包括:①對原住農戶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旅游發展背景、服務禮儀、餐飲衛生、政策法規等;②招徠外來人才,如為當地引入鄉村規劃師、大學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間接投資主要指政府對鄉村旅游地基礎教育、社會保障、醫療支持的投入。這些直接和間接投入將有效降低農戶進行人力資本自我投資時的成本和顧慮,間接促進鄉村旅游人力資本投資。以王坪村為例,當地政府和景區管委會主要通過直接形式參與到鄉村旅游人才的建設中來,而省市級政府則更多的是通過間接形式對當地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從表面上看,政府進行農村旅游人力資源開發主體投資是在提供一種準公共產品,受益方是作為投資對象的農戶和當地旅游企業。但從長遠來看,由于農村旅游人力資本存量增加,使農村旅游生產經營活動獲得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支持,為旅游經濟各方面的快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最終政府、旅游企業和農戶都將從由旅游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全面繁榮中獲得極大的收益。
2.3旅游企業鄉村旅游企業指依托鄉村特色資源,從事旅游生產或服務,向旅游者提供旅游產品,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盈利性的經濟組織[7],其發展天生伴隨著對利益的追逐。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深入發展,鄉村旅游企業員工已從過去的單獨以當地農戶為主擴大到返鄉農民工、農村籍退役士兵,甚至城市下崗職工等不同群體[8]。這部分勞動力在工作過程中通過學習獲得生產技能、積累工作經驗、開拓發展視野等,實現了價值增值,有利于鄉村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我們也應注意到,鄉村旅游企業具有企業一般特征,對員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員工的知識存量、技術水平,歸根結底是為了從員工人力資本的增長中獲得回報。然而,資本總是流向報酬最高的地方,作為資本的一種形式,人力資本具有追求價值增值的內在張力。旅游行業具有較高的流動性風險,使很多鄉村旅游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時容易出現激勵不足的問題。鄉村旅游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以在職培訓為核心,主要包括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發展培訓。但由于存在前述激勵不足的問題,鄉村旅游企業在現實中常常對完整的企業培訓體系進行閹割,在培訓安排中以崗前培訓為主、在崗培訓為輔,忽視發展培訓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這一背景下,旅游企業在當地旅游人力資本發展方面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享受的經濟收益均未能完全實現。若不能有效消除鄉村旅游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負外部性,這種情況將一直持續下去。從王坪村當地旅游企業主管對待培訓的態度和企業員工接受的培訓現狀均印證了此類問題的存在。
3鄉村旅游發展中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策略分析
就業觀念和城鄉差距導致我國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遠遠低于城市地區,直接引進高素質人才難度十分大。除了我國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不排除存在部分城市勞動力向鄉村旅游地轉移的現象,但在未來一段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勞動力仍然以當地農民和返鄉農民工為主。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針對轉型時期鄉村旅游發展的現實需要,采取策略對人力資本投資主體進行激勵,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存量,調整農村人力資本結構,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1完善以教育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體系,夯實人才基礎基礎教育對鄉村旅游人力資本的形成至關重要,必須把提高鄉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作為推動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當前首先要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真正在農村地區普及免費義務教育。針對我國部分鄉村地區實施免費教育資金短缺的問題,可通過改革現行的財稅政策,增加省級和中央財政的統籌能力,把經費向落后的鄉村地區進行適當傾斜,而不是簡單的通過上級財政出資、下級財政相應配套的方法來提供教育資金支持,以避免出現資金轉移漏損;積極發揮政府對鄉村旅游人力資本形成的間接作用,通過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減輕農戶方人力資本投資的負擔和顧慮;同時,政府應注重輿論引導,破除“讀書無用論”等謬誤,暢通教育信息渠道,對農戶人力資本投資需求進行激勵,為鄉村旅游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3.2激活以專業為特色的人才培養群體,擴展投資主體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依然以“政府主導型”為主的情況下,各方社會力量對鄉村旅游人才培養的投入存在結構性不足的問題。眾多專業性社會機構,如旅行社、行業協會、金融公司、社會培訓機構等均具有成為鄉村旅游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的潛質。政府可考慮通過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動社會資源以投資鄉村旅游人力資本的形式參與到地方旅游經濟發展中來,以經濟利益吸引社會各方資源對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這樣做不僅能科學有效地培養鄉村旅游新型復合型人才,還能改善鄉村旅游人力資本結構,為今后農村旅游經濟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3.3建立以規范為目標的從業結構體系,提升企業動力大量吸收農村本地和返鄉勞動力能有效降低員工的流動性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鄉村旅游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負外部性。我國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升級,將成為激勵旅游企業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外部壓力。但目前我國對鄉村旅游人才的從業結構體系認定較為模糊,農業部、旅游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等各部委都有各自的培養體系和從業標準。旅游企業在對員工進行崗位培訓和職業發展規劃時容易感到無所適從。作為鄉村旅游人力建設公共產品的提供方,政府應在充分考慮新時期鄉村旅游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整合現有制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旅游人才從業結構體系,通過引入鄉村旅游執業資格和從業標準,徹底規范鄉村旅游產業的人員結構和層次,為旅游企業指明人力資本投資方向,提升旅游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動力。綜上所述,在轉型時期農村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們應構建以政府部門為引導,農民自身需求和旅游企業需求相結合,多元參與、相互合作的旅游人力資源開發主體框架,形成三位一體的開發模式,切實提高鄉村旅游人力資本水平,為推進農村現代服務業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崔佳春陳興張國平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