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增長作用下人力資本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相關理論與文獻綜述
一個區域的經濟增長與發展,取決于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以及區域要素流動與貨物和服務流動產生的外部作用。由于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指標太多,為了將問題簡單化,我們選擇區域經濟增長作為研究對象。區域增長的源泉,主要是生產要素的增長和技術進步。人力資本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有著較大的影響。人力資本理論形成于上世紀50、60年代。經濟學家舒爾茨、明塞爾、貝克爾是該理論的正式發起研究者,對該理論作出過巨大貢獻,其研究堪稱經典,其中舒爾茨主要側重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方面的研究。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一個區域而言,其經濟增長越快,會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入住,同時,也會間接吸引人才進入該區域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人才的聚集,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知識溢出,在該區域形成知識增長極,在各類人才的共同努力創造下,該區域經濟會得到進一步的增長。對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兩者的關系,有較多學者作了相關研究。
1.國外學者的研究在《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一書中,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認為,社會財富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熊彼特(J.ASchumpeter)則認為,企業家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非物質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這種非物質資本稱為“人力資本”。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丹尼森(E•Dension,1962)利用美國1929~1957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為舒爾茨關于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說明,并進行了補充。
2.國內學者的研究李進江(2012)將經濟增長及各要素投入作為內生變量建立VAR模型,通過分析發現,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相較于其他要素而言具有顯著性。同時,他發現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階段性。祝金琴、劉洋(2010)利用1978年到2007年新疆的相關數據進行計量分析,認為新疆的人力資本對其經濟發展有較大影響,兩者之間存在著長期協整關系。在與物質投入等其他投入進行對比后發現,新疆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較小,其人力資本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區域的發展。因此,應該提高該區域人力資源配置效率。蔡潔(2009)在對我國經濟增長與人力資本的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是資本投入,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將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較強的外部效應,并就我國如何發展人力資本以促進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劉傳江、董延芳(2007)認為,異質人力資本流動,既會對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也會對由若干地區組成的區域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二、浙江省經濟發展與人口就業現狀
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其面積大約10萬多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為5477萬人,是我國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浙江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交通以及人民的努力奮斗,成為全國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和“文物之邦”。
1.經濟發展現狀(1)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的GDP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在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后,全省GDP由1978年的123.72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34606億元,發展十分迅速,每年都會帶來最高值。同時,浙江不僅在GDP的絕對值上逐年增長,其增長速度亦由剛開始的十分緩慢到后來飛速增長和跨越。增長速度雖然在1998年左右有所下降,但就整體趨勢而言,浙江省生產總值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2)浙江省自1978年以來,不僅總體GDP不斷上升,而且人均GDP亦以飛快的速度上升。2012年,全省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達到63266元,超出全國人均GDP水平36121元,位于全國領先水平。浙江省所轄11個地級市的人均GDP亦十分高,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表明浙江地區發展十分均衡,發達程度高,達到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上述分析不難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不論是從總體還是人均而言,均為全國發展迅速的省份之一,且從區域發展看,浙江省11個地級市之間發展雖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并不大,在全國各省市仍處于前列。因此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浙江省的經濟處于飛速發展中,且發展較為平衡。
2.人口就業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從業人員數量占總人口的比重,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1978~1988年這一期間上升速度較快,由47.85%上升至60.02%。20世紀90年代,從業人口所占比重基本沒有變化,而進入21世紀以后,其比例又有所上升,至2011年,已達76.84%。同時,2000年以來,浙江省三次產業就業人口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呈現出顯著的下降趨勢,且下降速度越來越快;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則逐年有所增加,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于2002年超過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位列第二。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始在全省處于主導地位。2011年,浙江省三次產業的就業人數中有50.86%從事第二產業,說明到目前為止,浙江省依舊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結構,第三產業依舊在發展階段。
三、數據選擇與模型建立
1.數據選擇通過前文的分析,對浙江省目前的經濟狀況及人口就業狀況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究竟有何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探究。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選擇浙江省生產總值(Y)、物質資本(K)、人力資本(H)、年底就業人口數(L)4個變量作為VAR模型的內生變量。浙江省生產總值、年底就業人數可直接從浙江省統計年鑒中獲得。但為了消除利率等因素的影響,需將其進行換算。筆者以1990年為基礎,即1990年物價水平為100。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測量可通過永續盤存法進行測量。
2.模型建立筆者所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數:AKαLβ。鑒于本文所采用變量的差異,引入人力資本投入要素,將其變為:Yt=AKtαLtβHtγeμ。其中,Yt代表產出,以GDP代替;A代表技術,本文假設技術不變,因而A為固定值;L、K和H分別表示勞動力數量、物質及人力資本投入;μ為隨機擾動項。為使計算簡單化,將其轉化為對數形式。據此,可以將本文的計量模型設為。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通過實證分析,可發現人力資本投入、物質資本投入、從業人口數對經濟增長均有作用,且都呈現正相關性,說明三者對經濟增長都產生推動、促進作用。就三者對于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大小而言,人力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最強,物質資本投入次之,而從業人數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最小。
2.建議經過數據證明,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確實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為了經濟更好地促進浙江省的經濟發展,需要十分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另外,目前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就業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仍舊較低。要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進一步改善現有三次產業就業比例,提高人力資本競爭力,為加快全省經濟增長提供更多能量。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和完善:(1)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根據舒爾茨對人力資本的定義及投入途徑,可將人力資本的投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即醫療保健費用投入、教育投入、員工培訓投入、人際交往投入、搬家遷移投入。第一,要完善醫療保健制度。加大對醫療保險的投入,健全醫療保健制度,有利于減輕人們對身體的擔憂,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人力資本。第二,要加大對教育投入,完善現有教育體系。良好的教育體系,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吸收知識,提升自我知識技能,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培養出更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全方位人才。用科技提升經濟,使浙江省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三,要加強對在職員工的培訓。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有利于其對自己行業有更好的把握,提升其職業技能。同時,也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為培養出更多實用型人才創造條件。第四,要增加科研項目經費的投入。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加大對科研的投入,有利于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有利于人才的積累,亦有利于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其對經濟增長產生的作用不可小覷。(2)積極引進人才。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的不僅是人的質量,還有人的數量。引入人才從數量上而言,增加了浙江省的從業人口,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快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由于各類人才的引進,有利于浙江省人力資本競爭力的提升,有利于人才優化,為經濟增長創造更有利的條件。(3)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加強人才資源配置效率。就目前浙江省的從業人口結構而言,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遠遠高于第三產業。要想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提高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比例,優化現有人才資源的配置。同時,應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優化現有從業人員結構,提高人力資本競爭力,加快經濟增長。(4)增強浙江省人力資本向生產力的轉變能力。要想得到經濟真正的增長,僅靠人力資本是不夠的,只有將人力資本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現階段應加快培育“產、學、研”相結合的體系,注重人力資本與社會生產實踐的結合。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提高浙江省的人力資本并發揮其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5)政府應營造良好的人力資本效用氛圍。一個區域對于人才的吸引力,在于其經濟回報率及其整體的作用發揮環境。一個對于人力資本真正可以發揮其效用的環境,可使人們在獲得相應經濟報酬的同時,產生精神愉悅感,發揮出更大的人力資本效用。同時,將現有人才留住,也有利于吸入更多優秀人才,為浙江省人力資本的提升創造可能,為經濟增長創造條件。因此,政府應努力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將人力資源化為人力資本,以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邱燁萍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