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力資本補償的科研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創新是科研的本質,人力資本投入是保證科研的基石。我國嚴格限制具有財政性收入的高等學校科研人員的勞務收入,這與我國對人力資本認識不足緊密相關。人力資本補償不足是高等學校科研腐敗頻發的誘因之一,科研人員無法從科研項目合理取酬導致高等學校科研人員流失。科研實踐證明必須認可人力資本投入,激勵與監督并重,同時落實配套措施,使科研人員充分發揮才智,促進我國高等學校科研事業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
人力資本;高等科研;激勵;監督
我國高等學校主要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項職能。科學研究對于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評定、高等學校學術排名、高等學校獲得國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科學研究在高等學校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伴隨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快速發展,科學研究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凸顯,外在表現為科研腐敗。《法制晚報》記者梳理了2014年12起科研腐敗案件,涉及15名直接責任人,最高涉案金額達二千多萬,這些直接責任人都是在相關學科卓有建樹的帶頭人。高等學校科研腐敗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象牙塔”的純潔性受到社會的質疑,個別科研腐敗案例極大的損害了高等學校的整體形象。高等學校科研快速發展是必然的趨勢,在發展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促進更為穩固、健康地發展。筆者認為,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設計中人力資本補償不足掣肘我國高等學校科研發展。
一、人力資本投入是科研發展的基石
(一)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人力資本是指存在于人體之中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和體力等質量因素之和。完整的人力資本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于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其核心觀點有兩個:一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力資本作用要大于物質資本作用;二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的主要部分。在后工業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比物質資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間,作為“活資本”的人力資本,具有創造性、創新性,能有效配置各種資源、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對GDP的貢獻率更高。羅默(1990)將人力資本概念引入經濟增長模型中。羅默認為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率的高低取決于研究與開發部門的投入,提高經濟增長率就必須加大提高研究與開發部門資源投入以提高知識及利率,尤其是加強該部門人力資本的投入與培養。最后羅默認為只有人力資本才能促進經濟增長。盧卡斯(1988)認為技術進步是教育部門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以及在生產過程中人力資本溢出的結果,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在物質資本相對比較匱乏的年代,技術進步緩慢,物質資本制約著經濟發展;近些年,技術發展迅猛,產品的技術含量日益提高,人力資本決定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在經濟中的重要性逐步顯現,最終盧卡斯得出人力資本的增長就是經濟增長這一結論。
(二)人力資本存量影響經濟發展人力資本存量影響著經濟發展。人力資本存量是指經資本投資形成的,凝結于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和健康等。在一個較為完善的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本存量可以用人力價格或人力成本來間接衡量,人力資本投資決定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益表現為投入產出之比,人力資本投資不直接表現為實物價值的增加,而只是表現為人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存量的增加,當人力資本存量投入運行時,才能間接地產生實際效果。在傳統經濟中經濟增長高度依賴物質資本,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對人力資本的認識不斷深入,人力資本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從理論上得到充分解釋,實證上得到驗證。1990年,美國年人均社會總財富大約為42.1萬美元,其中59%(金額為24.8萬美元)為人力資本的形式。其他幾個西方發達國家如加拿大、德國、日本的人均人力資本分別為15.5萬美元、31.5萬美元、45.8萬美元。我國在1978-1995年,勞動力數量增長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略低于勞動力質量提高的貢獻。但是到20世紀末,這種情況發生重大轉變,人力資本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而勞動力數量增長率顯著下降,由1978-1995年的2.4%急劇下降到1.0%。我國目前勞動力供給增長率還將繼續下降。相比之下,人力資本增長率雖有所下降,但是依舊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并且成為勞動力貢獻于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研究證明(王紹光、胡鞍鋼2000;李春波2001;劉宗超呂永龍1999),具有外部的人力資本稟賦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人力資本存量高的地區,在隨后的增長中越是具有較高的速度。
(三)人力資本補償的必要性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給投資主體未來帶來可預期的收益,人力資本投資也不例外。人力資本投入周期長、不確定性高、金額大。周期非常漫長———一個人從幼小接受教育到完成博士研究生教育(現在科研項目負責人一般都要求具有博士學位)需要22年時間;投入巨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質、精力;不確定性非常高———不是所有人都能學完作為獨立科研負責人應該具備的學識,無功而返者不在少數;“折舊率”高———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換代非常快,因此人力資本“折舊率”非常高。綜合上述各種因素,作為理性經濟人,必然要求合理的投資回報。同時由于人力資本對經濟的貢獻率要高于物質資本對經濟的貢獻率,因此,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應該比一般的物質資本投資回報率要高,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尊重知識、尊重人力。理論上來說,教師承擔科研項目,是與項目委托方形成了委托———關系,是將自己的人力資本使用權讓渡給了人力資本需求方,人力資本需求方應根據市場定價支付相應的價格給人力資本持有方,從而使教師的人力資本投資在科研項目中得到適度補償。
(四)人力資本補償的合理性人力資本補償的合理性會影響教師承擔科研項目的積極性。根據亞當斯的公平理論,人們關心絕對報酬和相對報酬在與歷史所得和他人對比中,只有當其比例相當時,才認為是公平的。同時,根據弗詹姆理論,個人的積極性從其所追求目標的價值與其實現的可能性來考慮,期望和效價決定行為動機。當目標的價值越大,預計實現的概率越高,動機就越強烈,工作則越積極。如果期望和效價中有一項為零,則激勵作用失效。弗詹姆的人的期望模式:個人努力→個人成績(績效)→組織獎勵→個人需要的滿足。教師能否全身心的投入科研項目,與人力資本能否充分補償高度相關。根據亞當斯的公平理論,作為勞動者,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會受到其他行業勞動收入狀況的影響,如果其付出與取酬在全社會處于一個合理的狀況,就會弱化教師流向其他行業的傾向。同時,根據弗詹姆的期望理論,教師開展科研活動的動力來源于個人成績(科研成績、學術聲望等)和組織獎勵(科研取酬、科研獎金等),因此,如果教師的人力資本投資在科研項目中不能得到合理補償將會影響教師承擔科研項目的積極性,從而影響科研績效的高低。
二、我國高等學校科研項目人力資本補償現狀
(一)人力資本無法在既往的科研項目中充分補充我國高等學校科研①經費支出分為直接性費用和間接性費用。財政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2015-05-06)中明確規定:直接費用包括設備費、材料費、測試化驗加工費、燃料動力費、差旅費、會議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出版/文獻/信息傳播/知識產權事務費、勞務費、專家咨詢費及其他支出;間接費用是指依托單位在組織實施項目過程中發生的無法在直接費用中列支的相關費用,主要包括依托單位為項目研究提供的現有儀器設備及房屋,水、電、氣、暖消耗,有關管理費用的補助支出,以及績效支出等。績效支出不超過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后的5%。勞務費是指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支付給項目組成員中沒有工資性收入的在校研究生、博士后和臨時聘用人員的勞務費用,以及臨時聘用人員的社會保險補助費用。績效支出是指依托單位為了提高科研工作的績效安排的相關支出。
(二)人力資本無法充分補償的弊端在2002年6月頒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經費管理辦法》(財教〔2002〕65號)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經費管理辦法》(財教〔2002〕64號)中指出,嚴格限制人員費用支出,勞務費僅僅局限于非財政性收入的課題參與人員,反而對貢獻最大的項目負責人作了不合理的限制,課題負責人從理論上來說從課題中分文不取。這種規定嚴重違反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投資在科研項目中無從補償。高等學校科研工作者對此項規定非常不滿。在以科研為導向的大環境下,教師出于職稱評定以及考核的需要,必須承擔一定的科研項目,但是教師在科研項目合同談判中不能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志甚至沒有話語權,處于絕對劣勢一方,科研合同中人力資本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合理定價,市場不能在與人力資本有關的資源配置中發揮充分作用。教師的人力資本投資無法得到充分的補償,就會產生消極情緒,用腳投票,轉到其他報酬更為豐厚的行業,高校的人才流失已經顯現。同時,在校的學生耳濡目染老師的付出與所得,也會有理性選擇,高校對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也在不斷下降。統計數字說明我國高等學校人才流動情況。2012年,高等學校的R&D人員全時當量為31.4萬人年,比上年增長5%,占全國總量的9.7%,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自2000年以來,高等學校的R&D人員和R&D人員占全國總量的比重表現出截然相反的發展趨勢。R&D人員全時當量在2000-2012年間逐年增長,而其占全國總量的比重,除2004年外,2001-2012年間則逐年下降②。人才的流失對高等學校的科研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以前的科研項目資金管理辦法中沒有績效支出,其隱含的前提是高等學校所有具有財政性收入的科研人員,已經通過財政性撥款對其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給予了足額補償。我國高等學校現行的財政撥款模式為“生均定額撥款+專項補助”。首先生均定額撥款就存在瑕疵,生均定額撥款是以在校學生為基數,根據生均培養成本進行核定。在現行的高等學校財務模式下,是無法精確核算生均培養成本的,即使能夠提供精準數據,財政撥款也不會以各個學校上報的數據為依據,在實際操作中基本上是以學校的類別進行劃分,同一類別的學校撥款標準是一樣的,而各個學校承擔的科研項目多寡不在財政撥款考量范圍之內;其次,專項補助主要包括“985工程”、“211工程”等專項補助,此類撥款是專款專用,以項目為依托,用于學科建設、人才引進、師資培養,不同的“985”、“211”學校承擔的科研項目多寡同樣不在考量范圍之內。由于各級財務沒有單獨的科研經費撥款用于激勵老師從事科研項目研究,高校只能在各自有限的財力范圍之內適度調整,鼓勵教師承擔更多的科研項目,但是這些措施很難足額補償教師的人力資本投資。實踐中我國高等學校科研支出出現兩個極端:一種是課題負責人用各種發票套取資金,如天南地北的差旅票、不合理且金額龐大的辦公用品支出、重復的設備購置等等。另一種是課題負責人自己墊款做研究,由于無法提供與智力支出相關的票據,使急需的科研項目資金在學校賬戶上“睡大覺”。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極大地挫傷了老師的科研積極性。許多老師抱怨資金無法用在合適的地方,項目爭取到了卻給自己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無盡煩惱。我國高等學校科研高度重視物化投入,輕視人力資本投入,這與整個社會對人力資本認識不足密切相關。在物質資本不斷豐富的后現代社會,人力資本的巨大貢獻在各行各業突顯。科研的本質是創新,是知識的耦合,是課題負責人多年沉淀知識的爆發、是潛心思考、勇于鉆研的成果,智力付出是無法和物質資本一樣以票據為支持進行貨幣計量。在既往的科研管理制度下,課題負責人的智力付出不能從經濟角度予以認可,不能補償人力資本投入,智力勞動不能得到充分尊重,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能在現實中得到體現。政策制定者逐步認識到舊的科研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2015-05-06)中增加了績效支出,績效支出不超過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后的5%,并且績效支出沒有規定人員類別,對有財政性收入的課題負責人的人力資本支出有了適度的補償。這項規定實際上是對課題參與人的勞務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在科研項目中既考慮了物質資本對科研項目的貢獻,也適度補償了具有財政性收入課題參與人員的人力資本投入,同時在實踐中具有實際可操作性。此項規定會極大地鼓勵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科研工作者可以公明正大地從科研項目取酬,同時也會大幅度減少湊票套取科研資金情況的發生。
三、政策建議
(一)將市場機制引入科研項目中,合理定價人力資本科研項目是委托方與受委托方簽訂的一項合同,是狹義的契約關系。在契約關系中,雙方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是對當事人有法律約束力的、關于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或諾言③。契約根源于一種選擇性,即人對其行為的自由選擇④。但是在科研項目簽訂合同時,由于“僧多粥少”的現狀,雙方實際上是處于不平等的地位。項目申請人沒有充分的話語權,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只能遵守既定的預算管理辦法。科研項目應按照市場規律,充分考慮所有投入要素,尊重人力資本投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按照市場定價機制合理補償人力資本投入。
(二)建立績效考評機制,人力資本補償實現“痕跡管理”現行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加大了績效支出,但是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獎勵機制是執行好新辦法的關鍵。各個高等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績效考評機制,真正發揮績效考評的激勵效用。同時為了使績效獎勵落到實處,應該通過銀行卡發放所有人員費用,減少直至杜絕現金支出,實現“痕跡管理”。
(三)完善信息公開制度,人力資本補償情況接受內外監管縱向科研項目資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性資金,所有納稅人法理上具有知情權。長期以來,科研項目負責人存在將課題項目私有化的理念,不愿意對外公布信息,特別是財務信息更是諱莫如深。新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加大了人力資本補償,課題負責人在人力資本補償政策的掌握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此應制定信息公開辦法,信息公開同時引入外部審計。內外政策合理可以監管人力資本補償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權錢交易等等,使人力資本補償政策真正發揮實效。
(四)落實問責追究機制應建立問責追究機制,對于在后續審計及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責任落實到人。許多科研項目形成紙質報告后束之高閣,即使在實踐中產生不良的導向,一般都是作為前車之鑒,既往不咎。這樣是姑息了不負責任行為,浪費了納稅人稅金,遮蔽了灰色交易,損害了科研項目的學術聲望。應該對于已發現的問題,根據法律程序進行追責,依法懲治。這樣既肯定了真正的科學研究,也使假借科學研究謀取個人私立的不法行為無處遁形。
參考文獻:
[1]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2]讓-雅克.拉豐等.激勵理論———委托—模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財政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目資金管理辦法[Z].2015.
[4]薛進軍.“新增長理論“述評[J].經濟研究,1993.
[5]徐孝民.高校科研項目人力資本投入補償的思考———基于科研經費開支范圍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09。
作者:王言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