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結構對福利水平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郝爽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
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實行了“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戰略;在消費與積累的關系上,重積累輕消費,城鄉居民的消費被壓縮在維持基本生存的水平上。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快速提高,逐步從溫飽走向小康和富裕。中國居民消費結構的變遷與改革政策、社會結構分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改革政策的推進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消費結構的變遷。根據我國改革進程、社會分化、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領域的階段性特點。居民消費的變遷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城鄉居民基本溫飽問題的迅速解決(1978~1991)改革開放以后,從1978~1984年短短幾年時間里,城鄉居民基本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問題,1984年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9.2%;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8%。這一階段是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和消費差距逐步縮小的階段,改革初期,市場經濟的引入帶來了一定的平等化的效應。經濟社會地位較低的農民,城市邊緣群體的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我國城鄉差距在1984年達到最小(收入比為1.7∶1)。
2.城鄉居民生活的平穩提高和初步分化(1985~1991)這一階段,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城鎮收入分配制度開始向個人傾斜,在收入快速增長和城鎮計劃體制下的高福利支持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消費結構變化不大,呈現出高福利支持下的剛性特點。人均消費從1985年的802元提高到1991年的1952元,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恩格爾系數反而從1985年的52.25%上升到1990年的54.25%。就整體而言,這一階段居民收入和消費還處于初步分化期,富有群體的總體數量還比較小。城鄉居民在收入增長的同時消費支出也在增長,收入增長的部分基本上被不斷增長的消費所抵消。
3.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繼續提高和快速分化(1992~1996)1992年以后,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對城鄉居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改革不僅是一個解放生產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益分配格局大調整的過程。這一階段,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快速提高,消費結構變遷加快。1992~1996年,城鎮居民支出從2356元增長到15620元。城鎮居民的非商品性支出大幅度增長,但農村居民消費緩慢提高。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稅費負擔沉重,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4.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階層化(1997年至今)1997年以來,消費市場從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大眾消費時代,普通民眾的消費要求也逐漸多元化。從專有消費到大眾消費,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過程中的一個顯著變化。居民恩格爾系數快速下降,2009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35.7%,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為43%。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加快。
中國社會消費結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中國居民消費結構從生存型、溫飽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推動消費結構變遷的主導力量發生了重要變化,消費的功能更加多樣化,消費表示功能逐漸增強。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雖然與發達國家30%以下的水平仍然有距離,但意義重大,表明在消費結構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費支出的比例穩步下降;科技文衛等消費支出比例正在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正在不斷升級,越來越顯現出現代社會消費結構的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