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1994年5月,新上海大學組建成立后,學校黨委對于少數民族工作十分重視,1998年6月學校專門成立了民族工作領導小組,由學校黨委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在對待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上,為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學習成才,上海大學與上海市閘北區大寧路街道黨工委在多次協商后,在上海市民委和上海市閘北區委統戰部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6月,上海市第一個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在大寧路街道正式揭牌成立。
為了使基地的工作規范化、正常化,經過雙方磋商協調,專門成立了實踐基地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分別由大寧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上海大學黨委統戰部部長任正副組長,由大寧街道統戰干部、上海大學團委及街道有關處室負責人參加的基地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領導班子主要負責制定基地的工作計劃,統籌安排、協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和掛職鍛煉,做到制度化、常態化,原則上利用每年暑期當中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學校選派十名左右優秀的少數民族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基地實踐,在每期實踐中有中期考察,在實踐結束后,有總結,保證實踐活動能夠正常開展和得到理想的效果。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寧街道不同的崗位上進行實踐,鍛煉能力。根據個人愛好和專業的不同,參與實踐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分別被分配到辦事大廳直接面向來訪人員,為轄區的居住人員提供便利;也有到圖書館進行實踐,對圖書進行整理和分類;有文藝特長的同學會為社區居民舉辦晚會等等。通過一個月左右的實踐,使他們在基層崗位中得到鍛煉和成長,了解到社會與學校的差異,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提前打好基礎。
在上海大學和大寧路街道黨工委的共同努力下,實踐基地已經逐漸走向成熟。截止到去年,上海大學已有103名少數民族學生到基地掛職。從基地的成立到一批批學生在基地得到鍛煉,用社區資源為我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服務,為他們提供掛社會實踐的基地,少數民族大學生通過這樣一個實踐平臺,為社區的三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上海大學——大寧路街道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創建是資源共享、雙向服務的好形式,也是區校結合,聯手育人,共建文明的好形式。由于實踐基地作用的積極發揮,2000年9月,基地被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評為“上海市社區民族工作先進集體”。
2幾點思考和建議
(1)社會實踐要考慮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習慣等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習慣有不少具有民族特色,他們來到高校后,要花較長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特別是對于飲食有要求的民族來說,像清真飲食習慣,我國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十個少數民族有清真飲食習慣,所以在社會實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是否有清真食堂,或者有條件的地方是否有清真灶。否則,對于這些同學來說,由于某些條件的限制,會錯失一些實踐機會。像上海大學延長校區就坐落在大寧街道,校區里有清真食堂,這就給實踐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了便利。
(2)社會實踐要考慮到連續性、常規化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因為有其特殊性,在選擇社會實踐機會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所以綜合考慮后選擇的實踐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少。對于這些寶貴的實踐機會,要盡量辦成實踐基地,能夠為后續的少數大學生不斷提供實踐機會,而且還要慢慢做到規范化、制度化,使社會實踐能夠更好地發揮育人的功能。
(3)社會實踐要重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高校會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當中,除了使他們接受鍛煉,增長才干以外,對于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放松。結合社會實踐機構的實際和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的需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環境,利用思政教育的多種形式,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使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修養。
作者:葉泰和單位:上海大學黨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