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征與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社會實踐實施形式更多樣
高校在創業教育中進行社會實踐的實施形式主要有:1.社會調研。大學生深入人才市場、企業,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習他人成功的經歷。社會調研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與企業家、優秀畢業生等榜樣建立聯系,有效的激勵學生成長成才。2.模擬實踐。有計劃性的進行全程模擬,包括前期設計、調研市場、宣傳產品、展銷產品、后期調研等環節,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組織協調能力等,從而更全面地幫助學生。3.志愿服務。以大學生社團為依托,組織、鼓勵學生深入基層、深入社區,積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現狀,并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動手能力的鍛煉平臺。
(一)社會實踐教育模式更新穎。
高等學校與社會溝通,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內外實踐基地,并以此為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高校將針對學生專業聯系企業,建立科研、實習基地,使教學與實習相結合、實習與生產相結合,生產與研究相結合,讓學生在基地學習中實踐專業知識,了解社會生產的主流發展方向和企業現狀。同時,高等學校與政府部門、社區、社會愛心團體積極聯系,組織大學生走入空巢老人家庭、農民工子弟學校等需要志愿服務的場所,將思想道德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幫助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社會問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二)社會實踐仍存在很多問題。
從當代大學生角度來看,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學生的思想認識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參與范圍相對較低。當今社會正在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總體上社會存在的機遇大于挑戰,如何能夠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刻的意義,社會實踐是重要途徑。但是許多大學生把社會實踐當作一種“休閑娛樂”或者是具有較強的抵觸情緒,隨意應付,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非主動地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把握時代脈搏。從高校角度來看,主要問題表現在部分院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深刻,沒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學校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高校由于資金不足,不能夠提供支持和保障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所需的資金。部分高校組織社會實踐內容單一乏味,缺乏與社會的聯系,難以調動大學生興趣;部分高校開展社會實踐對象只針對少數優秀學生,而非全員社會實踐。同時,對社會實踐的考核機制缺乏合理研究。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主要問題表現在部分企業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投入和支持力度不足,基于對企業利益的考慮,部分企業甚至拒絕接受大學生到企業內部進行社會實踐。對企業而言,高校安排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內容及結果難以滿足其需求,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完善存在困難。
二、社會實踐的作用分析
(一)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鍛煉形成的。同時思想道德規范也是在社會上具體化和個性化的重要體現。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感知社會、認識社會、參與社會,能夠近距離的體驗社會的最好方式。社會實踐活動也為大學生走出校門搭建了更加良好的橋梁。在參與社會實踐中,讓當今的大學生了解到中國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等,在目前中國一些發達城市與欠發達城市之間的差距,使他們更加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并通過正確的理論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使他們明白什么是自立、自強和艱苦奮斗,體會勞動帶來的愉悅,從而真正的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
(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更加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我國各高校所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目前還是以學校安排的日常教學和學生自主進行實踐相結合,大學生在實踐中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實施。在實踐中,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和改變,如在團隊的合作中,原本獨來獨往的同學學會了團結寫作完成共同的項目;在遇到新問題新困難的時候,學生更加意識到了從他人那里獲取協助,并組織協調完成,形成了一種自我完善、自我調整、合作進步的精神。進而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和團隊合作能力,社會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等。通過這些能力進而實現了由理論到實踐的轉型期,大大的縮短了適應社會的適應期。從而為大學生就業等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三)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水平
通過大學的教傳授,使學生掌握了書本上的專業知識。學習理論的目的貴在學以致用,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些知識也正是大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創造價值的一些重要法寶。大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決定了融入社會創造價值的關鍵。而社會實踐的過程就是大學生思維方式轉變的關鍵階段。正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使學生了解了書本以外的社會,并在實踐中思考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大學生的理論基礎再好,進入社會也容易束手無策,綜合科技和國情的實際情況來看,通過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加清晰的運用知識,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從這個意義而言,融入社會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而社會實踐就是最為生動的課堂。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在生產實踐中來進行運用。目前的社會實踐還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發展的需求,大學生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完善進入社會的要求,進而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完成知識轉化的過程,培養出一代有一代的優秀人才。
作者:周福良竇智石良李琳單位: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