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實踐課程化的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之前,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在一小部分高校已經初步萌芽,經過幾年的努力推進,現階段的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落實推進穩步有力《意見》以后,各個高校都加強了對社會實踐工作的重視程度,有的成立了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有的成立了專家指導委員會,還有的成立了社會實踐工作辦公室;每年都召開社會實踐啟動儀式和總結表彰大會。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中,高校相關的管理部門還是有一定的顧慮,尤其是在學生外出安全的保障體系的建立上,是否鼓勵學生遠行?是否需要家長的知情同意?等等。
(二)課程體系初步建成通過了解各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發現各個高校都已經初步建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課程體系,這體現在:培養目標明確且提供了一定的教學和管理師資;提供社會實踐以一定的資金保障;設立了較為實用的社會實踐學分管理的規定;建立了一定的考核評價辦法。比如:北京大學通過《社會實踐課程化實施辦法》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和形勢政策課相結合,如果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優秀答辯將被給予學分;上海交通大學在全校本科生中設立《社會實踐》通識教育必修課,廣泛動員學生參與暑期實踐活動,并通過答辯獲得2個社會實踐學分;青島科技大學整合大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共有11個學分等等。
(三)參與學生較為廣泛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是把社會實踐納入了目標管理,雖然學校設立了教學大綱,確定了培養目標,保證了社會實踐時間有安排,組織有落實,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指導,所以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有應付拿學分的想法,所以參與度得到了較強的保證,但是個人的主動性發揮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四)教師指導略顯不力社會實踐是否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指導教師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社會實踐的指導教師能夠從社會實踐的選題、立項設計、執行和最終的考核評價都全程參與,學生將會得到比課堂內更多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由于現行的學校考核和管理體系是以科研和課堂教學為主,很多的教師都把學生社會實踐和自身的興趣掛鉤,能夠從選題、立項設計開始一直到最終考核都全程參與的教師比例不高,大多數還是參與部分指導工作,指導力度略顯不足。
二、當前大學生課程化建設推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缺乏廣泛共識大學生社會實踐既有學校教育的屬性,也有社會教育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是連接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紐帶。所以,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必須得到社會的認同。近幾年,由于各個高校努力推進社會實踐工作,將大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原來大學生單方面實踐學習的過程變成了大學生和人民群眾有交互的相互學習的過程,社會的認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這離社會廣泛的認同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一方面,在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的過程中,需要政府、企業配套以一定的制度和保障,比如政府相關制度的出臺、保險公司的保險理賠等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二)高校缺乏系統機制當前的高校雖然初步建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體系,但是相關配套體系的建設還很不完備:廣義社會實踐的很多內容并沒有成為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的組成部分,比如學生社團的活動、學生志愿者的活動等等;學校產、學、研和社會實踐結合不緊密,缺乏系統的設計和統籌;教師的激勵和評價機制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部分,教師以教學和科研為主體的考核評價機制對課程化建設還有制約,教師不能全情投入社會實踐課程的全過程;社會實踐課程評價方式單一,缺乏較為完善的激勵考核機制,評價多為定性評價等等。
(三)學生缺乏主體意識有不少的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希望通過社會實踐幫助自身成長成才的信心和動力缺乏,其根本的原因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在認識上存有一定的誤區,他們認為社會實踐僅僅是一門課程,或者是個別優秀學生干部參與的特權,并且把課程當作一種任務,不是我要學,而是要我學,認為應付過去就好了,這將直接影響到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
(四)形式內容存在偏離學校在開展社會實踐課程的時候,內容方式單一,在社會實踐指導目錄的設計過程中大而全,沒有詳細的設計和規劃;在社會實踐前期的指導缺乏,重結果而不重過程;社會實踐課程建設以官方推進為主,占用學校較多的資源;覆蓋面小,學生選擇的余地小,參與學生的人數較少等等。
(五)教材建設存在滯后縱觀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還是處在一個以經驗指導實踐、拍腦袋決定實踐等一系列的問題之中,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一門課程而言,教材建設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目前仍舊是乏善可陳,步伐嚴重滯后。
三、進一步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的建議
(一)校地聯動,政企攜手,構建全社會關心參與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教育體系高校本來就是人才的聚集地,社會的建設也需要大學生積極地投入,學校和地方要加強聯系和溝通,一方面,可以通過繼續加大現階段施行比較好的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推進校地合作,另一方面,學校、企業、政府等社會各方可以依托一定的定期聯席會議或工作溝通機制建立密切的聯動機制,通過掛職鍛煉、定向培養、短期合作、導師雙聘等多種方式有效地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教育體系建設;第三,通過校地聯動,還可以注意吸收社會資源有效支撐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的實施。
(二)完善管理,加強制度,構建師生主動樂于參與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教育體系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個融合了學習性、成長性、體驗性、社會性為一體的人的社會化的重要環節。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良性的互動。教師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需要學校進一步改革現有的以科研、教學為主體的工作評價激勵體系,需要有合理的工作量折算,同時加強優秀社會實踐指導教師的培育,建立一支強大的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選題要多樣化,要針對專業、年級分門別類進行專業的指導,提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要鼓勵學生自設選題,努力建設具有學校特色、專業特點、主題突出、學生樂于參與的社會實踐課程,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將社會實踐和理想信念教育、科技衛生服務、技術發明創造、招生就業等具體工作相結合,從而增加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的實效性。
(三)注重引導,重視問題,構建規范合理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機制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成長和發展所必須經歷的,因而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實踐,通過撰寫論文、報告等形式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因而社會實踐的最終評價不應當是通過推介答辯的形式,而是應該通過全程跟蹤考核,采用更加合理的360度、全過程評價。但是,全過程評價對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指導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施考核評價激勵的過程中,要用發展的眼光支持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要注重不同實踐課程、項目的差異性,便于使學生對照個體指定的目標和評價結果,從而發現自身進步,反思不足,促進學生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和完善自我。
作者:朱建征薛云云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醫學院船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