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實踐教學途徑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平臺,是大學生進入社會、認識社會、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
一、加強社會實踐是時展與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加強社會實踐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題”,而加強社會實踐對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有重要作用。社會實踐是指高等學校根據其培養目標的要求,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實踐環節并使大學生能從中接受教育、培養綜合素質的一類教學活動,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新創業能力以及促進其個性化發展和社會化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徑,也是大學生接觸社會、參加社會活動、參與實際工作,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認識社會、服務社會、認識自我的一個重要教學活動。
(二)加強實踐教學是民辦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2005年、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聯合下發《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并明確對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出20條意見要求,主要包括提高認識、明確工作原則,要求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不斷豐富社會實踐內容,探索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大多高校都能認識到實踐教學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重要性,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也增加實踐課程,但是較多實踐課程是虛設的,這在民辦院校表現更為突出。民辦高校實踐教學實施更加困難。民辦高校教師自身缺乏實踐教學的經歷。許多教師都是從大學校門到大學校門,自身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論教育,也就很難對學生實施實踐性教育。
二、社會實踐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實踐教學定義狹義《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包括教學實踐、專業實習、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支援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進一步明確思想,那就是社會實踐應不只限于三下鄉等傳統活動內容,應該覆蓋學生在校期間所有實踐活動,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和體系。圍繞此思想,應動員利用學校各方力量,在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突出實踐要求,加強實踐考核,多種形式并舉的方法進行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二)全面開展,難度頗大對于在校生兩萬余人的大學,要全面開展研究是不現實的;加之,各二級院對于實踐教學的做法也是參差不齊,統一要求是非常困難的。在設計出實踐環節及內容構成后,可先期采用試點方式開展,通過試點取得經驗再逐步推開。
(三)社會實踐活動相對分散社會實踐活動內容設計不系統、明確,臨時拼湊的現象比較嚴重,往往會出現有要求、無落實,或者落實不夠到位。如果每開展一項實踐活動都賦予一個明確的主題,并以項目的形式進行管理、實施。要對活動進行實施方案的制定、研究及過程監控,就能保證實踐活動內容嚴謹而非隨機,過程扎實而非形式,從而切實保證實踐效果。
三、社會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途徑
首先從認識上將社會實踐教學進行了廣義的內容設計,從傳統的三下鄉活動,進行全面拓展與系統設計。本文進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一)創新課堂教學實踐,提升學生認知能力改變傳統課堂只講理論不進行實踐的做法,把實踐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打破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提倡師生互講互評。有些難度較大的內容,老師講學生評,有些難度不大的內容,學生講老師點評;把課堂搬到現場教學。在講授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時,就把學生帶到實習基地等地,讓學生現場參觀體驗,然后教師講評,學生寫心得體會;開展探究式、演講式、啟發式、互動式、討論式、案例式等等,注重課堂互動及討論,重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二)以賽帶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開展教學競賽活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精神的重要途徑,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學校通過政策明確參加競賽范圍,為學生參加競賽提供政策支持。由教務處牽頭組織的有關學院參加應用知識技能大賽;主要賽事有應用文寫作競賽、應用英語知識競賽、計算機應用技能競賽、“成長、成才、成功”演講比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設計競賽等校內競賽。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競賽,包括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嵌入式大賽等省部級、國家級以上競賽。為了鼓勵學生參加競賽,獲獎學生進行獎勵。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競賽,增加學生知識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三)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頂崗實習是學生了解社會、認識自我、鍛煉品質、開拓視野,培養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團隊精神的有效方式,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在頂崗實習環節上分為熟悉業務---跟班實習---參與事務---反饋總結---完成實習。具體內容如下:(1)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教育學生尊重勞動者。組織學生到實踐教學基地參觀,要求學生做好看、聽、議、寫四件事。觀看作業環境、工作流程;聽基地輔導員的介紹;就是引導學生從表到里,議企業精神實質;人人寫參觀感受,個個交流參觀心得。(2)學生基地勞動,幫助學生領會奉獻的價值。看看心動,做做犯難,是高校實踐教育的重要過程。要組織學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基地進行勞動服務,使其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社會價值。(3)組織學生職業實踐,引導學生熱愛專業。組織學生進行專業考察、名人專訪、優秀畢業生追蹤調查等,使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也鍛煉多種能力。(4)組織學生上崗實習,教育學生正確評價自我。要求將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在實踐中檢驗、鞏固、補充和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通過頂崗實習,學生學會尊重體諒、自信服從、堅持團結,這些都是難以通過課堂體驗和學到,而這些正是社會需要的。學校還建有校、省兩級重點實習基地,借助企業環境,將實踐教學落在實處,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和社會認知水平。
(四)專業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社會實踐強調“團隊精神”,講求團結協作的意識及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實踐活動,使得大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逐步實現從學習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轉變,實現大學生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使他們清醒地看到缺點和不足,從而重新調整、完善自己,實現理想與實際、理論與實踐、自身與社會的統一,盡快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以“做人、做事、做學問”為主題,廣泛開展社會調查、愛國主義教育、支農支教、宣傳培華、勤工助學、志愿服務、“三下鄉”、公益活動、生產勞動、技能競賽等活動,和專業學習緊密結合,注重針對性和相互滲透性,爭取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認知、創新創業訓練等專業初級訓練項目結合起來,鍛煉學生基本素質,又加強學生對于專業認識與專業知識應用。
(五)活躍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育人有利場所。社團活動是以學生為組織、舉辦主體開展的,高校社團組織的活動,一般都是學生自己策劃、組織、開展、總結。在充分自由、民主的前提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社團成員從思維方式到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鍛煉空間。在活動具體組織過程中,通過對整個活動統籌、活動計劃的形成、活動的組織開展、最后的活動總結,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大學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大學生們在這樣一個可以充分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廣闊舞臺中,思維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學校豐富社團活動,活動內容主題鮮明,有環保創意、寢室文化、攝影、詩歌朗誦、書畫聯展、學習踐行雷鋒、宣傳傳統文化等等方面,為學生提供交流平臺。
(六)支持創新創業,發現并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把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打造創新創業教育保障體系和活動體系,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學校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提供了一定的資金保障,制定了相關激勵政策。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學分”,激發學生鍛煉培養創造力與實踐能力的積極性,對于取得顯著創新創業成果的師生則給予一定物質和精神獎勵,以調動師生參與此項活動的積極性。組織學生走進企業和社會,學習調研,積累經驗,進一步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報告會并參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讓學生對創業了解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通過多看、多聽、多學習、多參觀,達到更好創業指導效果;承辦大學生創業基金貸款發放儀式報告會,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不光是口號,而是能夠實實在在給學生創業帶來政策和硬件設施扶持,以提高學生自主創業信心;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創業,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基礎,又聘請校內外專家對在校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指導講座,規范創新創業管理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科研活動、豐富科研活動內容、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學生創造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七)強化過程性考核,確保實踐效果過程性考核主要側重于課堂互動及表現、實際分析和操作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作業完成情況等等。通過實施過程性考核,一方面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緊迫感。過程性考核的主要形式:課堂表現、課堂互動(課堂發言、演講、模擬授課等)、階段性學習測驗(包括團隊作業、學術小論文、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學結等)、教學實踐活動(口試、上機操作、實驗報告、設計、校外教學實踐和調研等)、專題討論(學生在指定時間,圍繞一定主題,對課程重點、難點或拓展性內容集中進行的課堂討論、小組討論),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在過程性考核中不小于10%,不大于50%,過程性考核成績不及格不予補考,過程性考核納入教學督導考核范疇。期末、年末院(部)教學管理評估,教師教學質量考核都將把課程過程性考核納入考核范疇,全面考核。
四、努力的方向
(一)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實踐教學做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戰略任務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包括教學實踐、專業實習、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在實際開展社會實踐時,不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簡單認為社會實踐就是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往往在低年級暑期集中進行,學校根據情況,組織少部分學生參與就算作了社會實踐的開設與完成。再就是學生認識不足,學生把參與活動僅僅視為教學環節一部分,只是簡單地去完成任務,或為綜合測評加分。還有大學生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當作賺錢機會,有的當作旅游觀光。,教師和學生都還需要繼續認識,構建實踐教學意識體系。
(二)健全制度和資金保障,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目前開展的研究并學校相關工作,還處于試點階段,未能全面鋪開。如要全面開展,在制度和資金保障上都存有實際問題。形成一套實踐教學管理、設計、實施的系列制度非常重要。
(三)完善穩定實訓基地建設,使實踐環節規范化和常態化由于目前試點課程或項目不夠成熟,選取的實踐內容或地點隨機性都較大,處于摸索階段,尚未形成或建有穩定的實訓基地,也就很難保證實踐項目能夠常態化開展。
作者:宋天妹 張小妮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盤古創新創業學院 西安培華學院大商科實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