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跟蹤護理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院外跟蹤護理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價值體會。方法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58例予以分組,依據抽簽法分為兩組,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9例,分別予以常規護理和院外追蹤護理,對兩組自我管理水平的差異進行比較。結果研究組自我效能評分(32.3±2.6)分高于對照組(28.5±2.1)分,SAS、SDS評分(38.8±3.8)分、(39.7±3.5)分低于對照組(42.1±3.9)分、(44.6±3.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自律運動、正確監測血糖、良好控制飲食、并發癥有效預防、定期復診等自護行為達標率89.7%、86.2%、86.2%、82.8%、89.7%均高于對照組65.5%、55.2%、58.6%、51.7%、6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痰菌轉陰率為69.0%,高于對照組的4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院外追蹤護理有利于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自護行為,具有臨床使用和推廣意義。
關鍵詞:肺結核;糖尿病;院外跟蹤護理;自我管理水平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其顯著性特點為病情復雜、病程長、治療周期長等,需要患者長期接受院外治療。因為患者疾病自我監測、控制能力比較差,導致患者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為了確保治療有效、安全,一定要加強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關文獻報道[1]表明,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院外跟蹤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意識。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58例予以分組,現作以下分析和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8例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予以分組,依據抽簽法分為兩組,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9例。對照組男20例,女9例,患者年齡20~83歲,平均年齡(52.9±9.4)歲;糖尿病病程6個月~10年,平均病程(1.6±0.2)年;其中初治21例,復治8例;研究組男22例,女7例,患者年齡49~79歲,平均年齡(53.8±9.5)歲;糖尿病病程7個月~8年,平均病程(1.7±0.3)年;其中初治19例,復治10例。
1.2診斷標準
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同時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2](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分會)中肺結核的臨床診斷標準。
1.3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和正常的溝通能力;②知曉本研究目的,自愿參加,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智力障礙、語言交流障礙、精神疾病;②肝腎心腦功能重癥疾病;③妊娠、哺乳期女性;④肺部惡性腫瘤或凝血功能障礙。
1.4方法
1.4.1護理方法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均接受抗結核、降糖等基礎治療,并給予恰當的健康教育。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即患者居家治療過程中發現未掌握的治療方法和不了解的健康知識時,進行自我處理或電話咨詢主治醫生。研究組予以院外追蹤護理,護理時間為3個月,內容如下:①對患者護理需求進行評估:以健康調查與復診檢查的方式,對患者各種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對其個性化護理需求進行鑒別,以其身心社會文化需求為依據,對針對性飲食營養、運動生活、心理調適、行為矯正等自我管理計劃進行制定。②積極開展多元化護理干預:以患者個體自我管理計劃為依據,進行定期電話隨訪并提供健康宣教,增強患者對疾病防治知識、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對其不良心理和生活行為進行糾正,提升其治療依從性。施行長期且連續性服務,并進行動態追蹤效果,每個月進行復診時需要予以特殊性宣教指導,以復診結果為依據,對患者健康狀況、自我管理行為正確與否進行階段性評價,對自我管理計劃進行及時更新,并對不良行為進行修正,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識,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控制。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對個性化心理康復計劃進行制定,指導患者高度重視心理問題,盡可能減輕其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培訓的同時需一并對其家屬進行教育指導,促使其高度重視藥物治療、飲食、運動的重要性,對患者家屬的負性情緒進行疏導,對家庭護理行為進行規范,以意識門診保持良好的互補關系,確保患者享受到連續性的治療和護理。③強化家庭和社會支持:鼓勵患者家屬及親朋好友積極參與到患者自我管理行為中去,使社會支持系統明顯擴大,給予患者家庭支持和幫助,由家庭成員監督指導患者日常飲食、用藥和運動情況,使患者可以堅持配合疾病管理,增強其健康意識。
1.4.2觀察指標3個月后利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對患者自我效能進行測評[3],并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DSD(抑郁自評量表)評定患者的心理狀況[4];評價兩組自律運動、正確用藥、定期復診、良好控制飲食、正確監測血糖、并發癥有效預防等自護行為達標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數據以SPSS21.0軟件予以表示,自我效能評分、心理狀態評分以“x±s”表示并予以t檢驗,自護行為達標率以(%)表示,并予以c2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狀態評分予以比較
在自我效能評分方面,研究組高于對照組,且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兩組自護行為達標率予以比較
在正確用藥、自律運動、良好控制飲食、定期復診、正確監測血糖、并發癥有效預防方面,研究組達標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比較兩組痰菌轉陰率研究組痰菌轉陰率為69.0%(20/29),高于對照組的41.4%(12/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2=4.4615,P=0.0346<0.05)。
3討論
肺結核作為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其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糖尿病則是需要終身治療和護理的病癥。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兩種疾病會相互作用,隨著肺結核病情的不斷進展,致使患者糖代謝紊亂加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并發癥發生率,如酮癥酸中毒;同時,糖尿病代謝紊亂現象也會致使肺結核病情程度明顯加重。研究報道[5-7],目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趨勢,且二者共同進展,不僅加劇了病情的復發化,還會延長治療時間,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大多數患者住院期間經過系統性的治療和護理,病情會得到良好控制,但對于自我管理水平較低的患者,需在院外進行血糖控制及情緒管理,從而有效控制病情進展。在院外跟蹤護理中,通常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并采用電話咨詢、隨訪、定期復診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患者自護意識及能力,從而有效控制病情進展,取得良好的預后。同時,還可以增加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滿足患者實際需求,進而有效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8-9]。此外,通過院外跟蹤護理的實施,能夠有效增強患者自我效能,自主進行健康活動,加快病情康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和預后。本組實驗發現,研究組自我效能評分、各項自護行為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其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得到以下護理體會: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院外追蹤護理有利于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自護行為,具有臨床使用和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桂珍,王婉,蔡美玲.情智干預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2):116-118.
[2]李慧珍,吳江貴,鄒靜.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護理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2018,25(2):6-8.
[3]劉陽.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營養狀態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2):20-22.
[4]蘭艷,方躍平,班鳳婷.個體化飲食干預對肺結核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安全性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志,2018,19(5):657-659.
[5]寇艷.綜合護理在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6,41(7):968-970.
[6]王琳,陳薇.個體化飲食干預在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上海護理,2016,16(2):24-26.
[7]顧惠芳,楊蕓,傅亞萍,等.延伸護理模式應用于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對其自我管理及臨床療效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4):489-492.
[8]肖梅.128例肺結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9):2934-2935.
[9]李惠華,溫殷鈺,肖虹,等.院外跟蹤護理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自護意識及病情改善作用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8):998-999.
作者:譚彩萍 周慧敏 賴冬梅 黃茶英 單位:江西省胸科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