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清口水利樞紐的遺產及價值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遺存的清口水利樞紐,在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清口水利樞紐的形成、完善和衰落,不僅見證了中國古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留下了豐富多彩、類型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
關鍵詞:清口水利樞紐;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評估
清口水利樞紐,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清江浦區,分布在以碼頭鎮、楊莊鎮為中心約50平方公里范圍內。明清時期,為了應對黃、淮、運交匯帶來的治淤、御黃、通航、防洪等難題,從而實現保漕的工程目標,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修筑了治黃、導淮、濟運、通漕、減災等一系列工程設施,形成了清口水利樞紐工程組群。可以說,清口水利樞紐是特定歷史時期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所在,也是大運河全程最為復雜、最具科技價值的節點,體現了人類農業文明時期東方水利水運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堪稱人類水運水利技術的杰出范例[1]。
1清口水利樞紐的形成與演變
清口原為泗水入淮之口,又稱泗口。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黃河南徙改道奪泗水,從宿遷向南至清口與淮河合流,行淮河河道100余公里入海,清口遂成為黃、淮交匯之地。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使得原淮河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淮河水泄流日趨不暢,從而在清口上游潴積形成洪澤湖。明中葉以后,黃河全面奪淮帶來更多的泥沙,處于黃、淮、運交匯地段的清口面臨著河床抬升、黃河倒灌入運,以及由于黃、淮、運之間的水位落差造成的通航難等問題。為解決這些難題,公元15世紀至19世紀,明清兩代在清口進行了多次嘗試與努力,并逐漸形成今天的清口水利樞紐。
1.1清口水利樞紐形成期:萬歷時期由于黃河奪淮,清口被黃河泥沙不斷淤積抬高,使運河無法從淮河供水,并在汛期常常被黃河倒灌。為了解決泥沙淤積和運河供水問題,潘季馴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規劃思想,通過不斷加高加固洪澤湖大堤將西來的淮河河水儲積在洪澤湖內,提升洪澤湖水位并高過黃河水位,同時導引洪澤湖水從清口流出沖刷黃河河道,并供應運河用水。同時將運口南移,遠離黃河干擾,并在運口內建立多處閘壩,節制水位,防止淤塞。至此,具有防洪、擋沙和引水功能的清口水利樞紐初步形成。
1.2清口水利樞紐成熟期:康熙、乾隆時期在黃河水量大、泥沙含量高的背景下,清口地區持續受到泥沙淤積、河床抬高的影響。公元17~18世紀,清代治河專家繼承了潘季馴合黃、淮、運為一體而治之,以及“蓄清刷黃”的治水策略,在清口地區不斷調整改造相關工程設施,采取了導引淮河水、調控洪澤湖水位沖刷河床、防御黃河決口等多項綜合措施,保障淮水順利流出進行刷黃濟運。隨著運口不斷南移,清口水利樞紐的U形總體結構逐漸形成。
1.3清口水利樞紐衰敗期:嘉慶、道光時期由于黃河泥沙的淤積速度遠大于引河的沖淤量,造成清口地區地勢越來越高。公元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蓄清刷黃的措施已基本失效,黃河水常從清口倒灌進入地勢較低的運河,造成運河泥沙淤積日益嚴重。從公元19世紀開始,清口水利樞紐放棄原先采用的“蓄清刷黃”方針,改為以“灌塘濟運”方式通航(原理與現代船閘相同)。至此,黃河與淮揚運河已實質上被截斷。1855年,黃河向北改道,奪大清河入渤海,清口水利樞紐也失去了調整黃河、淮河與運河關系和保障運河航運的作用[2]。
2清口水利樞紐的功能構成及遺產
根據調查,清口水利樞紐的遺產共有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設施等各類遺存53項,其中河道9項,水源1項,水利工程設施41項,相關遺產2項(見表1)[3]。而根據清口水利樞紐各個河道、閘壩等工程遺跡的功能,清口水利樞紐可分為四個部分:御黃部分、引淮部分、淮揚運河部分和中河部分。
2.1御黃遺跡主要包括黃河故道以及由縷堤、遙堤等共同組成的黃河堤防體系。主要遺產點有順黃壩遺址、埽工遺跡等。順黃壩遺址:黃河南側縷堤的關鍵工程,是歷史上黃河堤防中的縷堤之一。順黃壩在當時的清口至關重要,時堵時閉、反復無常。由于經常不斷的堆筑,使順黃壩不斷延長和加高,至今仍巍然壯觀。2009年和2012年,先后兩次對順黃壩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埽工、石工、碎石護坡及木樁等重要遺跡,并出土萬余枚錢幣[4]。埽工遺跡:埽工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水工構件,由樹枝、秫秸、草和土石卷制捆扎而成,主要用于構筑護岸或搶險堵口。2009年,在順黃壩遺址發掘清理的埽工共5層;2012年,清理出埽工6層。兩次發現的埽工遺跡皆以蘆葦鋪筑。石工遺跡:2012年,經考古發掘清理出一片長16米、寬3~7.5米、高0.2~0.5米的石工遺跡,由碎石堆放而成,西高東低并分別向兩側延伸。石頭顏色各異,皆為碎石,較為雜亂,堆放不規整,推測為傾倒所致,這也與文獻中關于乾隆后期采用“拋石”方法堆筑石工的記載相吻合。
2.2引淮遺跡
主要包括不斷被加高加固的洪澤湖大堤,以及陸續開鑿的張福河等引河。主要遺產點有洪澤湖大堤等。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捍淮堰,始建于東漢建安五年,完工于明、清時期。大堤現存全長70.4公里,南起洪澤區蔣壩鎮,北止淮陰區碼頭鎮,是清口水利樞紐引淮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水利史上沿用時間和修建時間最長的水利設施之一。大堤目前保存完好,以周橋越堤、乾隆信壩、蔣壩石工尾、侯二門及高堰段最為典型。湖堤上還遺存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鑄鐵牛5只,以及“草澤河碑”等碑刻30方[5]。張福河:引洪澤湖水沖刷黃河河道、為運河供水而建設的多條引河之一。張福河開鑿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后經多次疏浚,不斷擴寬、延長。目前該河道保存較好,仍可通航,兩岸的河堤保存完好。
2.3淮揚運河遺跡
由里運河、里運河故道、清江大閘、里運河堤壩系統以及其他紀念物組成。主要遺產點有里運河、天妃壩遣址等。里運河:連接長江和淮河兩大自然水系的人工河道,北起淮安清口水利樞紐,南至瓜洲入長江。公元15世紀初,為減少借黃河河道行船的距離和危險,疏浚宋代開鑿的沙河為“清江浦”運河,即里運河。天妃壩遺址:公元15世紀后期,隨著南運口的不斷遷移,在淮揚運河兩岸陸續修建了多處堤壩。其中,天妃壩位于里運河西堤上惠濟祠附近,是為里運河入黃、淮交匯處抵御激流沖擊的保護性堤防設施。2008年,在天妃壩遺址考古揭示了清代石工堤,上、下兩段,其中條石15層、磚26層,總高6.66米。2011年,揭示了明代磚工堤,共13層,長18米、寬1.5~2.35米、高1.6米,整體呈中間向外(向西)凸出,兩邊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并彎曲的“弧形”,東西剖面為上窄下寬的梯形,磚與磚之間用三合土粘合。結合《河防一覽》、乾隆《淮安府志》等文獻記載,推測磚工遺址應為明代萬歷七年所建,石工遺址為清康熙三十年重建。惠濟祠遺址:明清時期,清口地區形勢險要,人們為了祈求平安在此修建了眾多廟宇,其中以惠濟祠規模最大。惠濟祠又名天妃廟、奶奶廟,始建于明正德年間,供奉泰山碧霞元君,清代又增設“媽祖娘娘”神位。由于媽祖娘娘福河濟運,非常靈驗,因此惠濟祠備受皇帝與朝臣的崇敬,尊行春秋致祭,列入祀典。2013年3月,圍繞惠濟祠主體建筑發掘了南北長135米、東西寬65米的范圍,揭示出清乾隆年間重修后惠濟祠大殿(又稱無梁殿或碧霞元君祠)、篆香樓、三清閣、東西回廊等澆漿基礎面,出土建筑構件等文物數百件。
2.4中河遺跡
主要包括中運河、雙金閘。中運河:公元17世紀以前,由淮揚運河北上的漕船需從清口附近進入黃河河道行運,甚是危險。為了減少借黃河河道行船帶來的危險,公元17世紀中葉在與黃河平行的東側開鑿中運河,南接淮揚運河,至此黃、運完全分立。目前,中運河全長約5200米,河道基本保持原狀,部分河段依舊通航。雙金閘:始建于公元17世紀末,是為了解決汛期時黃河水向運河倒灌而在清口上游建設的節制閘。汛期時,雙金閘承擔減水閘的作用,向鹽河分流黃河河水,降低清口水利樞紐的黃河水位。現存的雙金閘為1922年重建。
3世界文化遺產視域下清口樞紐的價值評估
自元代全線開通京杭大運河后,以保漕運為主要目的而在清口區域實施的清口水利樞紐工程,是整個中國大運河中最具代表性的樞紐之一。其不僅在規劃思想、工程設計和施工技術等方面體現了明、清兩代的最高成就,更反映了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創造精神與集體智慧,共同成就了水利科技史上富有創造性的天才杰作,是工業革命前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代表意義的人類智慧的反映。
3.1突出的歷史價值
清口作為古淮、泗水交匯處,在邗溝開鑿之前的自然航道框架中,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咽喉要地。清口水利樞紐是大運河上歷史最為悠久,使用時間跨度最長、最具連續性的樞紐,具有時空連續性的重要特征。清口水利樞紐遺存狀況極為豐富,包含有人工河道、自然河道,以及水工設施如閘、壩、堰、堤、涵洞、轉水墩等各類相關遺產,整個區域涵蓋了大運河遺產的大部分類型,蘊含大量歷史信息。清口水利樞紐作為明清兩代治河的關鍵地段,是研究水利學、地理學、社會學的重要區域,也是中國歷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
3.2突出的科學價值
清口水利樞紐的科技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工程規劃技術:清口水利樞紐集成了勘察、規劃、設計、施工、材料、工藝、方法等諸多技術要素。清口水利樞紐自明至清分別實施的“蓄沙刷黃”“束水攻沙”“分黃導淮”“避黃引淮”等規劃方略,對二百余年的漕運暢通起到極為積極的保障作用。河道的選線、運口的位置根據形勢需求的不同不斷發生變化。在運口規劃方面為借清水、避黃河,南運口逐步南移形成“U”形彎道。為挑黃河主流遠離清口,北運口不斷東移。為避黃險,開中河,使運道與黃河分離。于洪澤湖出口處設置七條引河合流用以“三分入運,七分敵黃”,成為導淮刷黃的主要通道。樞紐采用水工設施體系用以治黃保運。設置堤防系統如黃河縷堤、遙堤、格堤、月堤以束水攻沙;設置束清壩、御黃壩,外挑逼黃水內以束清水,并啟用標準調節口門寬度控制水位;設置福興、通濟、惠濟正、越六閘用以入淮穿黃;設置多處埽工用于搶險、護岸、堵口、筑堤等。設計技術:通過整個工程體系的規劃,清口水利樞紐在解決黃河泥沙、水流、通航水深、復雜水流等種種問題方面所采用的技術,代表了16世紀中國調水調沙技術的世界水平。施工技術:清口水利樞紐的興建在河道開挖技術、石方施工技術、截流施工技術、地基施工技術方面均達到了當時中國水工技術的最高水平。
3.3突出的社會文化價值
因清口水利樞紐治理而產生的歷史輿圖、河工檔案、治河方略、奏折、諭旨、史志專著等相關文獻,見證了工程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狀況。作為大運河上一個關鍵樞紐,清口水利樞紐的運行、管理形成人流物流的集散,造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產生了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了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在此聚集、交融,如惠濟祠的媽祖信仰、對河神的祭祀儀式等,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針對清口水利樞紐采取的不同的工程措施,以及黃、淮、運形勢的不斷變化,導致了該地區地形地貌和景觀的不斷變化,也體現了在大尺度的時間、空間中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清口水利樞紐保存至今,具有巨大的教育、文化、旅游方面的內在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研究課題組.大運河清口樞紐工程遺產調查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淮安市文物局.人文淮安—淮安考古文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濟寧市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中國大運河第一輯[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4]洪澤湖志編纂委員會.洪澤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5]李孝聰,席會東.淮安運河圖考[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作者:潘新 單位:淮安市文物保護管理所